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振强

作品数:44 被引量:128H指数:7
供职机构: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自然科学总论哲学宗教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0篇语言文字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艺术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9篇隐喻
  • 11篇视域
  • 10篇概念隐喻
  • 7篇隐喻理论
  • 7篇认知语用
  • 6篇概念隐喻理论
  • 5篇语用机制
  • 5篇转喻
  • 5篇理论视域
  • 4篇多模态
  • 4篇语用学
  • 4篇认知语用学
  • 4篇刻意
  • 3篇语义
  • 3篇语用效果
  • 3篇哲学
  • 3篇可视化
  • 3篇翻译
  • 3篇CITESP...
  • 2篇多模态隐喻

机构

  • 42篇浙江工商大学
  • 2篇山东财政学院
  • 1篇山东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43篇范振强
  • 1篇李小飞
  • 1篇李莉
  • 1篇徐慈华
  • 1篇马文

传媒

  • 3篇外语学刊
  • 2篇外语教学
  • 2篇当代外语研究
  • 2篇浙江外国语学...
  • 1篇黑龙江教育学...
  • 1篇自然辩证法研...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宁夏大学学报...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嘉兴学院学报
  • 1篇湖州师范学院...
  • 1篇东莞理工学院...
  • 1篇福建茶叶
  • 1篇传媒论坛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成都大学学报...
  • 1篇阜阳师范学院...
  • 1篇通化师范学院...
  • 1篇文教资料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6篇2019
  • 7篇2018
  • 4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7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关联理论视域下的显义和隐义研究:问题与展望被引量:7
2015年
在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界面研究中,关联理论的显义和隐义划分法独树一帜。近年来Carston等学者将更多的语用现象也划入显义的范畴,进一步拓宽了显义的范围,并且尝试以临时范畴为基础建立统一的解释框架。但是这一做法在理论解释力、显义和隐义甄别标准、跨学科整合、研究方法、隐义的可取消性以及语言习得观等方面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文章对这些问题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并对将来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范振强
关键词:显义隐义
同语的双重指称及其实现:从语言哲学到体验哲学被引量:4
2014年
指称问题在语言哲学中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地位,它所关注的基本问题是语词如何与对象相关。同语"N1is N2"的N2具有双重指称,它既可以指称其本身而获得字面意义,也可以指称以其自身作为原型成员的临时范畴,这就需要语言哲学的指称理论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但以客观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描述指称论和历史因果指称论在解释双重指称现象方面力不从心。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则是从客观主义哲学到体验哲学的过渡,在体验哲学的框架内,结合认知主体的体验和认知因素,可找到诠释同语双重指称的实现及其意指关系调整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的有效路径。研究表明,人类凭借自己的身体与世界互动,形成了各种原型范畴知识网络,原型和临时范畴的构建就是双重指称现象存在的经验基础。同时,人类具有随身而来,且经后天强化的转喻能力,这可以视为双重指称的实现和第二级意义调整的具身基础。
范振强
关键词:语言哲学客观主义体验哲学范式
《茶经》中茶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探讨被引量:1
2020年
中国是茶的故乡和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圣陆羽著的《茶经》是中国茶典籍中的代表作《,茶经》一书有着丰富的文化专有项,其英译对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极其重要。本文在文化专有项理论的指导下,对《茶经》的英译现存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翻译策略,旨在最大化保留茶文化内涵的同时畅通文化交流,以此为茶典籍以及其他中华文化典籍的英译实践提供有效借鉴,从而促进我国茶文化即其他传统文化的译介和对外传播。
何凯丽范振强
关键词:茶文化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
新认知语用学视域下同语的语境效果和生成动因被引量:3
2015年
同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和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在表面看来并不传达意义的同语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能传达丰富的语用义。这些语用义可以在新认知语用学(关联理论[RT]和认知语言学[CL]的整合模式)的框架下得到合理解释。研究表明:在同语的理解方面,RT的模型理论可以解释同语的三种语境效果,包括语境假设的增强、完全冲突和部分冲突;在同语的生成方面,CL能够合理解释同语的使用动因。RT和CL优势互补,可以更加深入和全面地揭示同语的认知机制和语用功能。
范振强
关键词:语境效果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被引量:2
2018年
当今隐喻研究分为认知派和交际派两大主流研究范式。共现性和相似性是两派争论的焦点和热点课题。对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共现性和相似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三大隐喻虽然生产和理解机制不同,但并不是截然分离,而是存在交叉并呈连续统分布;(2)连续统的一端是以共现性为主的初始隐喻(由最初的方位隐喻发展而来),连续统的另一端是基于相似性的本体隐喻;(3)位于中间地带的结构隐喻分为两类:复合结构隐喻基于共现性,因而与初始隐喻交叉;复杂结构隐喻基于相似性,因而与本体隐喻交叉。
范振强郭雅欣
关键词:概念隐喻本体隐喻结构隐喻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以“A is B”型隐喻为例被引量:12
2018年
概念隐喻理论引发了隐喻的认知革命,同时也受到其他隐喻理论的批评,但批评者在批评时选用的是与概念隐喻理论不同的隐喻类型。其实不同的隐喻理论只有基于相同的隐喻类型,才有对比的基础。"A is B"型隐喻是所有隐喻理论都关注的类型,可以成为理论交流的基础,但将概念隐喻理论与其他主要隐喻理论进行分析发现,即便是"A is B"型隐喻也非常复杂,至少存在层级性、集体性、方向性、系统性、共现/相似性、命题/意象性、刻意性以及语境依赖性八个维度,而且每个维度都呈现连续统分布。对隐喻维度的甄别及其连续统的描述,有助于不同理论在互相对话或争鸣时圈定共同的隐喻类型,也有利于隐喻实证研究更清晰地选择变量或参数。
范振强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IS
隐喻认知与科学传播被引量:14
2011年
隐喻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不管是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传播中,还是在科学共同体面向社会公众的传播中,隐喻认知的存在都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它常常以多种形式的隐喻性语言表现出来。隐喻认知的重要价值在于以一种兼具经济性和启发性的方式改变了科学传播受众的认知结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知识张力"和"知识鸿沟"。为了更好地提高科学传播的效率,科学传播的施众需要通过类似于"生物进化"的选择过程,在特定的语境下对各类科学传播隐喻语言的适应性做出判断,并选择出具有最佳个体关联性的源域。
范振强徐慈华
关键词:隐喻
“亏”:视角变换与反语引述引发的语义演变被引量:3
2014年
"亏"最初是一个动词,后逐渐虚化为一个语气副词。从表示"(使)受损"的"亏1"到表示"幸亏"的"亏2",是说话人的观察视角从受损事实转到受益条件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句法结构的重新分析,还出现了"多亏""亏得"等用法类似的复合词。从"亏2"到表示讥讽的"亏3"是说话人从表述一个原因前提到引述一个正常期待前提的过程。"亏3"句用这一前提与实际结果不合正常期待进行对比,表达情况的不合常理,从而传达讥讽语气。这两个语义变化过程都伴随着意义的虚化和功能的泛化。对"亏"的语义考察也能为"亏"的词性界定提供参考。
范振强
关键词:反语
多模态隐喻的前沿理论研究:问题与展望被引量:3
2019年
近10年来,多模态隐喻研究持续升温,受到了国内外多学科领域学者的持续关注,出现了多个理论模型和研究范式。对多模态隐喻的前沿理论进行评述,重点聚焦概念隐喻、视觉语法、关联理论、概念整合四大主流多模态隐喻理论模型,梳理和剖析各理论的优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对多模态隐喻的未来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旨在将多模态隐喻的理论研究向前推进,为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范振强郭雅欣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
语义三域的机制思考:隐喻还是转喻?被引量:4
2014年
从行域到知域再到言域的语义演变通常被认为是隐喻机制在起作用,这与语义演变的渐进性相矛盾,转喻也是三域语义演变的重要机制。语义演变既依赖语用推理中隐含义对字面义的替代,也保持语义关系上的相似性。从行域到知域再到言域的演变过程背后的语用推导是一种邻接关系的替代,整个过程就是在相似性基础上通过邻接替代来实现语义演变,是隐喻机制和转喻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范振强
关键词:隐喻转喻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