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丽萍
- 作品数:5 被引量:85H指数:3
- 供职机构:江苏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 山西省区域发展质量差异的时空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基于区域发展质量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别从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和环境优化等3个维度,共30个指标,构建出区域发展质量的综合指标体系.通过运用熵值法以及相关差异指数等方法,对山西省各地级市的区域发展质量及其差异进行定量测度,并借助空间分析工具ArcGIS对研究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和空间表达,以此揭示2004~2012年山西省区域发展质量差异的时空演变轨迹.通过分析发现:1)自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来,山西省区域发展质量提高,发展模式趋于协调;2)全省区域发展质量差异表现为先扩大后缩小的变化趋势,总体上呈现扩大态势,且主要表现为社会进步差异;3)省域内部各地市质量等级差异明显,空间极化增强;4)区域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且在空间表现为大同市、临汾市和运城市呈现向下发散,忻州市、吕梁市和晋中市呈现向上收敛现象,而太原市和阳泉市呈现向下收敛,长治市、晋城市和朔州市则呈现向上发散趋势.
- 杨宝宝欧向军薛丽萍
- 关键词:熵值法
- 淮海经济区产业空间格局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基于空间维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产业偏离份额等方法,以市域为研究单元,对2003~2012年间淮海经济区的产业空间格局进行了多方面的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1)淮海经济区三次产业空间扩散效应和集聚效应均呈现出梯度变化,且各产业空间格局变化各异,其中,第一产业的空间扩散效应和集聚效应均减弱,地域分异特征显著;第二产业逐渐增强,且集聚效应较弱的地市逐年边缘化发展;第三产业变化并不明显,仅扩散效应呈现出由核心向边缘区域逐渐减弱的分布特征;2)淮海经济区细分行业结构大体合理,竞争力差异较大;3)淮海经济区细分行业中有10个转出行业、12个扩散式转入行业、13个集聚式转入行业,其产业转移的空间分布呈现无序化、复杂化。
- 薛丽萍王仲智欧向军马彦珺
- 关键词:空间集聚效应产业空间转移偏离份额分析法
- 江苏省县市经济联系的空间特征被引量:45
- 2015年
- 运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江苏省县市经济联系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61个市县在经济联系的强度、方向、范围与格局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在经济联系强度上,南北梯度差异显著,苏南县市经济联系最强且差异最大,苏中县市经济联系较强,苏北县市经济联系最弱且差异较小,地级市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明显强于县域;在经济联系方向上,各县市的经济联系具有较强的邻近地域指向性、中心城市指向性和交通指向性等主要特征;在经济联系范围上,江苏12个主要辐射源的作用半径大小不一,其中南京、苏州、徐州三个辐射源的辐射范围基本覆盖了全省所有县市,但苏南县市的辐射力度最大且密集,苏中次之,苏北县市的辐射力度最弱;在经济联系格局上,江苏县市基本上形成了由东南向西北层次鲜明的四大板块,即苏锡常通板块、宁镇扬泰盐板块、淮安板块和徐宿连板块。
- 欧向军薛丽萍顾雯娟
- 关键词:经济联系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
- 淮海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运用经济联系强度、社会网络分析和功能多中心性等模型与方法,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对2002~2012年间淮海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变进行了多方面的动态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淮海城市群的城镇体系较为完善,空间结构较为紧密,集聚作用与扩散作用相对均衡,并已处于城市群的快速发育阶段,且有向成熟城市群过渡的趋势。其空间结构演化呈现以下特征:淮海城市群的内部联结度逐渐增强,网络结构趋于稳定;处于极化态势向均衡态势的过渡期,空间多中心性特征初现;存在着显著的核心半边缘边缘空间结构。
- 薛丽萍欧向军耿雪杨宝宝
- 关键词:空间结构社会网络分析
- 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作用分析被引量:35
- 2014年
- 基于空间作用强度、方向与范围的三维视角,运用经济联系强度的引力模式、城市流强度及断裂点理论等方法,对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作用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在空间作用强度、作用方向、作用范围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徐州无疑是淮海经济区的首要经济发展核心和辐射中心。在作用强度上,徐州的经济联系强度和城市流强度稳居第一位,成为该区的首要经济发展核心;在作用方向上,该区主要城市的空间作用均表现为明显的中心城市指向性和相邻地域指向性;在作用范围上,主要城市的空间作用范围不一,空间层次明显,徐州成为该区辐射中心,且呈圈层状对其他城市进行辐射。对于空间作用处于不同层次的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加以分类引导,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加强经济区内城市联系,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淮海经济区的全面发展。
- 薛丽萍欧向军曾晨乔沙沙
- 关键词:经济联系强度城市流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