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路婧

作品数:8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东莞市医疗卫生单位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专利
  • 2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6篇补片
  • 4篇防粘连
  • 4篇腹膜
  • 2篇多酚
  • 2篇修补术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 2篇硬膜
  • 2篇硬膜囊
  • 2篇脏器
  • 2篇侵蚀性
  • 2篇网片
  • 2篇纳米
  • 2篇纳米银
  • 2篇纳米银颗粒
  • 2篇聚丙烯
  • 2篇聚丙烯补片
  • 2篇聚丙烯网
  • 2篇聚丙烯网片
  • 2篇抗菌

机构

  • 8篇中山大学

作者

  • 8篇路婧
  • 6篇吴小剑
  • 6篇汪建平
  • 6篇兰平
  • 6篇吴丁财
  • 6篇王辉
  • 6篇杨清云
  • 2篇梁俊生
  • 2篇李兆勇
  • 2篇谭晓明
  • 2篇钟胜
  • 2篇王磊
  • 2篇蔡越飞

传媒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腹膜内修补用聚丙烯/茶多酚补片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腹膜内修补用聚丙烯/茶多酚补片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所制备出的腹膜内修补用聚丙烯/茶多酚补片中聚丙烯具有良好的张力强度、耐化学物质侵蚀性,异物感轻,能够促进机体成纤维细胞长入,茶多酚价格低廉,生物安全性好...
王辉吴丁财杨清云黄榕康周铭洪胡民辉林燕欢罗坚过文泰王怀明杨梓锋秦秀森路婧焦燕吴小剑兰平汪建平
文献传递
一种双层防粘连聚丙烯补片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层防粘连聚丙烯补片,所述双层防粘连聚丙烯补片包括聚丙烯单丝层和聚丙烯/聚多巴胺复合单丝层,所述聚丙烯/聚多巴胺复合单丝层由包覆了聚多巴胺的聚丙烯单丝编织而成,聚丙烯/聚多巴胺复合单丝包括聚丙烯单丝和...
王辉吴丁财过文泰杨清云黄榕康胡民辉林燕欢王怀明杨梓锋路婧罗坚焦燕初丽丽王磊吴小剑兰平汪建平
文献传递
腹膜内修补用聚丙烯/茶多酚补片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腹膜内修补用聚丙烯/茶多酚补片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所制备出的腹膜内修补用聚丙烯/茶多酚补片中聚丙烯具有良好的张力强度、耐化学物质侵蚀性,异物感轻,能够促进机体成纤维细胞长入,茶多酚价格低廉,生物安全性好...
王辉吴丁财杨清云黄榕康周铭洪胡民辉林燕欢罗坚过文泰王怀明杨梓锋秦秀森路婧焦燕吴小剑兰平汪建平
文献传递
一种抗菌防粘连补片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涉及医疗材料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抗菌防粘连补片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抗菌防粘连补片包括聚丙烯网片及包覆在聚丙烯网片表面的聚茶多酚膜及纳米银颗粒。本发明所述的抗菌防粘连补片兼具优异的抗菌和防粘连效果,原料廉价易获得...
杨梓锋王辉黄榕康吴丁财周铭洪过文泰林燕欢胡民辉罗坚王怀明秦秀森杨清云路婧焦燕叶新梅吴小剑兰平汪建平
文献传递
一种双层防粘连聚丙烯补片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层防粘连聚丙烯补片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双层防粘连聚丙烯补片包括聚丙烯单丝层和聚丙烯/聚多巴胺复合单丝层,所述聚丙烯单丝层经双梳经编工艺编织得到,所述聚丙烯/聚多巴胺复合单丝层经三梳经编工艺编织得到。...
王辉吴丁财过文泰杨清云黄榕康胡民辉林燕欢王怀明杨梓锋路婧焦燕罗坚初丽丽王磊吴小剑兰平汪建平
文献传递
椎板下棘64层CT三维重组和MRI的影像学研究
2012年
目的:观察椎板下棘在MSCT三维重组图像及MRI图像上的形态特点和影像学表现,为椎板下棘的影像学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脊椎64层MSCT扫描发现有椎板下棘的211例患者进行CT三维图像重组,并测量其长度,其中57例行MRI扫描,观察椎板下棘的部位、形态及其与硬膜囊和椎间管的关系等。结果:椎板下棘出现于Th2~L5,出现率较高的椎体有Th11、Th12及L1、L5,达78.7%。侧别、性别及相邻节段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长度均值较大的节段男性为Th11、Th12,女性为Th11、Th12、L1和L5,最大均值均位于Th12,分别为(4.64±1.18)mm和(4.94±1.96)mm。胸段及部分上腰段的椎板下棘95%为长条状,相对窄基底,位于黄韧带的外侧缘,尖端指向下方,有275个(89%)椎板下棘压迫硬膜囊,有15个(5%)椎板下棘压迫椎间管。下腰段的椎板下棘87%为较宽基底的锥状,尖端指向前外下方,常常超过黄韧带的范围,有122个(91%)椎板下棘压迫椎间管,有12个(9%)椎板下棘压迫硬膜囊。结论:脊椎64层MSCT矢状面、冠状面三维重组能清楚显示椎板下棘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其与椎管、椎间管的毗邻关系;脊椎MRI扫描则能显示椎板下棘对硬膜囊的压迫情况,将两者结合起来,对椎板下棘的正确诊断有重要价值。
梁俊生谭晓明李兆勇蔡越飞钟胜路婧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硬膜囊
一种抗菌防粘连补片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材料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抗菌防粘连补片,所述抗菌防粘连补片包括聚丙烯网片及包覆在聚丙烯网片表面的聚茶多酚膜及纳米银颗粒。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抗菌防粘连补片兼具优异的抗菌和防粘连效果,原料廉价易获得,能够降低...
杨梓锋王辉黄榕康吴丁财周铭洪过文泰林燕欢胡民辉罗坚王怀明秦秀森杨清云路婧焦燕叶新梅吴小剑兰平汪建平
椎板下棘的影像学表现(附110例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椎板下棘CT、MRI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为椎板下棘的影像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脊椎64层MSCT扫描发现有椎板下棘的110例患者进行了CT冠状位三维重建,并测量其长度,其中51例进行了MRI扫描,观察椎板下棘的部位、形态及其与椎管、椎间管毗邻关系的影像学表现。结果椎板下棘出现于T2~L5,出现率较高段在T11、T12及L1、L5,达76.9%。侧别、性别及相邻节段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长度最大均值区间男性为T11、T12,女性为T11、T12和L5,最大均值均位于T12,分别为(4.67±1.2)mm和(5.02±2.11)mm。椎板下棘位置固定,形态特征鲜明,胸段及大部分上腰段的椎板下棘多为长条状,相对窄基底,位于黄韧带的外侧缘,尖端指向下方,一般只对硬膜囊形成压迫,压迫程度相对较重,对椎间管压迫较少。而下腰段的椎板下棘多为相对宽基底的锥状,尖端指向前外下方,常常超过黄韧带的范围,对硬膜囊和椎间管均可形成压迫,且对椎间管压迫相对明显。结论脊椎64层MSCT矢状位重建及冠状位三维重建能清楚显示椎板下棘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其与椎管、椎间管的毗邻关系,脊椎MRI扫描则能直观显示椎板下棘对硬膜囊的压迫情况。
梁俊生谭晓明李兆勇蔡越飞钟胜路婧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硬膜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