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慧萍

作品数:9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青海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 4篇历史地理
  • 2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地方教育
  • 2篇地方士绅
  • 2篇新式学堂
  • 2篇士绅
  • 2篇唐律
  • 2篇亲亲相隐
  • 2篇清代
  • 2篇清代地方
  • 2篇清末
  • 2篇劝学所
  • 2篇教育
  • 1篇学堂
  • 1篇有教无类
  • 1篇中华民族
  • 1篇生员
  • 1篇实体化
  • 1篇唐代
  • 1篇亲亲相隐制度
  • 1篇清末教育
  • 1篇清末教育改革

机构

  • 9篇青海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陈慧萍
  • 1篇何波

传媒

  • 1篇青海社会科学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商丘师范学院...
  • 1篇攀登(哲学社...
  • 1篇西北民族大学...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当代教育与文...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唐律》中的“礼” ——以“亲亲相隐”为中心
“亲亲相隐”亦称“亲属容隐”,指亲属之间可以隐瞒罪行而不论罪。其有两层含义:一指消极的隐匿,即“沉默权”;二为积极的隐匿,包括藏匿罪犯、擿语消息等主动行为。“亲亲相隐”本是伦理原则,汉代上升为法律制度,其后各代皆相沿,相...
陈慧萍
关键词:唐律亲亲相隐
文献传递
从唐律看唐代的“亲亲相隐”制度被引量:3
2017年
"亲亲相隐"亦称"亲属容隐",指亲属之间可以隐瞒罪行而不论罪。亲亲相隐制度中的亲属因不同的服制而具有完全的容隐权或半容隐权。唐律因"一准乎礼",其规定的"亲亲相隐"制度更强调伦理纲常,重"别异""尚敬",依据亲疏、尊卑确定容隐范围及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单纯强调卑幼对尊长的容隐义务,着重保护的是秩序而非亲情。
陈慧萍
关键词:唐律亲亲相隐
清末劝学所在地方的运作及其实践特点——以四川省南部县为例被引量:2
2019年
南部县劝学所由学务局改设而来,设立之初乱象丛生,随着劝学所的运作,新学堂逐渐广泛设立并呈现新旧交错的局面。劝学所的职责在南部县的实践中总体呈现界限模糊、权力扩大化的特点。具体而言,劝学所与县视学的职责一体化、劝学员与劝学学董的职责界线不清。而权力扩大化主要体现在筹款权、禀诉权、办学权上。分析其原因,除学部章程规定的粗略性以外,新式学堂的兴办实为地方阶层、各集团利益博弈提供了机会。
陈慧萍
关键词:清末劝学所学堂地方教育教育改革
清末教育改革视野下地方士绅流动与分化的历史考察——以“四川南部县衙档案”为中心被引量:1
2019年
在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等一系列教育制度改革背景下,地方士绅阶层的职业选择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相应的流动、分化,基层士绅为谋取新的社会职业出路,或主动或被动地被纳入新的教育制度体系之中,而此种纳入又使新式学堂不可避免地染上了浓重的旧式色彩,呈现明显的新旧杂糅特点。随着学务行政机构的设立以及新式学堂大量建立,因办学务而产生了新的社会权力资源,使得新旧权力者通过新的教育学制进行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进而呈现清末教育制度改革中地方乡绅阶层发生比较大的权力转移。清末教育改革开始打破了传统的身份等级秩序通过科举制的流动模式,自此知识分子读书不再单纯是为了跨越等级完成身份的变迁,还具有了新的职业选择的功能,而这种新的职业流动与分化事实上推动了传统士农工商四民社会的解体,为后来民国时期新型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提供了政治与教育基础。这对新时代教育改革在如何体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慧萍
关键词:清末教育改革新式学堂地方士绅废除科举
挖掘青海世居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本文从挖掘青海世居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阐述、现状分析、问题聚焦、对策建议四个维度进行考察,提出探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宣传以及教育的实体化,以数字赋能和舆论引导的方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青海贡献。
陈慧萍
论孔子的夷狄教化观
2017年
孔子将夏、夷置于儒家的社会伦理体系中认识,把华夷的存在编织在"差序性平等"的社会体系之中。孔子以朴素的人性论为出发点,以有教无类为途径,主张通过以夏礼教化夷狄,从而实现"华夷无别"的社会理想。
陈慧萍何波
关键词:有教无类
从南部县档案看清代地方的生员中证被引量:1
2018年
生员为中证在清代律例中是严厉禁止的,然而在地方司法实践中却普遍以生员为中证。地方官员通过借助生员在乡村社会中的权威地位和文化角色来实现对地方社会的有效治理,而生员们也希求通过参与司法获得社会权威,成为地方权力的实际代表,二者的共同利益最终使生员为证此条律例沦为具法。
陈慧萍
关键词:生员清代
清末四川新式学堂研究——以南部县为中心
鸦片战争后,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教育变革成为趋势,而僻处中国西南的四川,虽个别地区出现了新的变化,不过就整体而言西方文化的冲击对四川影响并不明显。然而,随着教育近代化的逐渐深入,先有张之洞力倡新学...
陈慧萍
关键词:新式学堂劝学所地方士绅教育近代化
文献传递
近三十年以来清代地方教育研究述要
2018年
清代地方教育在研究方向上多注重科举、功名链条中较高层次的群体,相较而言,对于州县学校、教育士绅阶层的下层,地方府、州、县儒学生员、童生等的关注则明显不够,并且学者们在资料的运用上比较依赖正史、政书,且重复较多,方志资料、地方档案的使用虽然增多但依然远远不够。通过对近三十年以来清代地方教育研究的梳理,以期为清代地方教育的研究提供新的角度和思路。
陈慧萍
关键词:清代地方教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