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敏娜

作品数:1 被引量:15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QTP
  • 1篇GPP
  • 1篇初级生产力

机构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西...

作者

  • 1篇袁文平
  • 1篇马敏娜

传媒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年份

  • 1篇2017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总初级生产力估算的模型差异被引量:15
2017年
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反映了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CO2的能力,是碳循环中的一个关键变量。光能利用率(LUE)模型在模拟GPP时空变化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但不同的LUE模型模拟的GPP存在很大的差异。首先以遥感数据驱动7个LUE模型(CASA、CFIX、CFLUX、EC-LUE、MODIS、VPM和VPRM)模拟青藏高原2000年至2010年的GPP,然后用涡度通量站的观测数据验证7个LUE模型在青藏高原的适用性,并比较不同模型模拟的青藏高原GPP的差异。结果表明:CASA模型和CFLUX模型低估了青藏高原的GPP,MODIS高估了青藏高原的GPP,CFIX模型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性较低,EC-LUE模型、VPM模型和VPRM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青藏高原的GPP;不同模型模拟的青藏高原年均GPP总量差异明显,最大值为958.74TgC·a^(-1)(MODIS),最小值为253.86TgC·a^(-1)(CASA模型);7个LUE模型模拟的青藏高原GPP总量在2000年至2010年均呈递增趋势;虽然7个LUE模型模拟的青藏高原GPP都呈现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的趋势,但不同模型的年均GPP和GPP年际变化的空间分布格局都存在明显差异。环境要素(气温、辐射和水分)对GPP的调控作用,不同模型的空间分布格局也存在较大差异。植被状况是影响GPP模拟的重要参数,GPP与植被指数的相关性都很高,显著正相关的比例为47.33%~71.17%。
马敏娜袁文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