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 作品数:8 被引量:46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栗木花岗岩中云母的特征:对锡成矿热液作用过程的指示被引量:10
- 2020年
- 南岭西段栗木锡铌钽矿的形成与花岗岩岩浆演化及热液作用过程密切相关。老虎头矿区的黑鳞云母花岗岩和锂白云母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强过铝质的特征,其全岩稀土元素含量极低,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强烈的Eu、Sr、Ba负异常,指示均为高演化花岗岩,经历了显著的长石结晶分异作用。老虎头花岗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现出明显的稀土四分组效应,指示岩浆演化晚期强烈的热液作用。黑鳞云母花岗岩样品的云母从早阶段黑鳞云母变化至晚阶段锂白云母。锂白云母花岗岩的锂白云母普遍发育环带结构,边部为白云母,应与岩浆演化后期强烈的热液作用相关。黑鳞云母到锂白云母以及环带结构云母的核部到边部其F、Li、Rb、Cs含量均明显降低,表明主要为外来流体参与了热液作用过程。稀有金属花岗岩的岩浆演化‒热液作用过程中,W、Sn、Nb、Ta等稀有金属元素具有明显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Sn的富集与岩浆高演化有关。老虎头矿区从黑鳞云母花岗岩到锂白云母花岗岩,云母的Fe^3+/Fe^2+值升高,且环带结构云母从核部到边部的Fe^3+/Fe^2+值明显升高,表明热液作用下体系的氧逸度增加可能是导致Sn沉淀的重要机制。
- 马万伟黄小龙于洋尹蓉贺鹏丽
- 关键词:岩浆演化热液作用锡矿
- 福建明溪麻粒岩包体的年代学和矿物学特征:地温曲线及其华南中生代壳-幔相互作用意义被引量:2
- 2013年
- 明溪新生代玄武岩中的麻粒岩包体将为探讨华南地区中生代壳-幔相互作用过程提供线索。锆石U-Pb定年表明麻粒岩包体的原岩曾经历多期次岩浆活动,并以最后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活动最强,其锆石εHf(t)值普遍较低(-16.1~-6.3),应以再循环地壳物质为主。根据矿物成分估算麻粒岩包体的平衡温度(756~826℃)、压力(0.55~0.78GPa),结合橄榄岩包体的平衡温压资料,重建了明溪地区地温曲线,由此推得的岩石学壳幔边界深度(~25km)明显浅于地震莫霍面深度(~31km),表明该区存在明显的壳幔过渡带。华南内陆地区曾经历中生代岩浆底侵作用过程,可能是华南中生代广泛岩浆活动的重要原因。
- 黄小龙钟军伟于洋李洁
- 关键词:下地壳麻粒岩包体底侵作用
- 赣南西华山花岗岩的云母成分特征及其对岩浆演化与成矿过程的指示被引量:26
- 2013年
- 西华山钨矿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钨矿产区之一,其形成与西华山复式岩体的岩浆演化过程密切相关。随着岩浆演化,西华山钨矿区花岗岩的云母成分发生变化,三八面体云母和二八面体云母分别按"富铁黑云母→铁叶云母→黑鳞云母"和"白云母/多硅白云母→富锂多硅白云母"的方向演化。Li主要通过"Fe2++Mg→AlⅥ+Li"置换方式进入云母晶格,在岩浆演化过程中云母的Li含量逐渐升高。F在云母-熔体间的分配系数随着云母的Mg#(Mg#=100Mg/(Mg+Mn+Fe))降低而减小,因此岩浆演化过程中云母的F含量未明显升高,有利于熔体富集F并演化至更高程度。另外,西华山成矿花岗岩的云母因受到流体交代作用而普遍发育环带结构。环带结构云母的边部与核部相比具有明显较低的Li、F,属于多硅白云母,而出现与多硅白云母共存的方解石表明交代作用流体富含CO2。因此,西华山含矿花岗岩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存在含CO2、相对贫Li和F流体的加入。西华山花岗岩中云母成分的变化还指示体系的氧逸度曾发生变化,即从高氧逸度环境转变为氧逸度相对较低的环境,有利于钨矿的形成。
- 李洁钟军伟于洋黄小龙
- 关键词:云母环带结构岩浆演化氧逸度钨矿
- 塔里木大火成岩省碱性岩浆活动与稀有金属成矿作用被引量:1
- 2023年
- 地幔柱活动导致大火成岩省的形成,并伴随大规模岩浆作用和成矿事件。碱性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是地幔柱成矿作用中非常重要的一类,但目前对该类矿床形成过程中稀有金属元素超常富集机制仍缺少系统性研究。本文搜集了塔里木大火成岩省两大构造域(塔里木克拉通及边缘地区和中亚造山带)碱性岩浆岩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分析其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基本特点,探讨地幔柱与不同类型大陆岩石圈相互作用导致稀有金属元素富集的差异性。塔里木克拉通及边缘地区碱性岩浆岩主要为碱性正长岩‒花岗岩和碳酸岩,形成于291~268 Ma,峰期年龄为~278 Ma,主要属于塔里木大火成岩省最晚阶段的岩浆活动;其中碱性正长岩‒花岗岩富碱、Th、REE、Nb、Zr,高Ga/Al、Nb/Ta值,多数显示典型A1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中亚造山带碱性岩浆岩为碱性正长岩‒花岗岩,形成于325~255 Ma,大部分与塔里木大火成岩省岩浆活动时代一致,其碱、Th、REE、Nb、Zr含量和Ga/Al、Nb/Ta值明显低于塔里木克拉通及边缘地区的碱性正长岩‒花岗岩,并且多数显示典型A2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塔里木克拉通及边缘地区的碱性正长岩‒花岗岩和碳酸岩赋存Nb-Zr-REE矿床,而中亚造山带的碱性正长岩‒花岗岩则赋存Li-Be-Ta-Nb-W-Sn-Mo矿床。地幔柱和再循环洋壳物质加入地幔源区导致塔里木克拉通及边缘地区的碱性岩浆岩富集Nb、Zr、REE;中亚造山带碱性岩浆岩的源区因近期俯冲交代影响的岩石圈地幔和新生地壳物质的参与而显著富集Li、Be、W、Sn、Mo等流体活动元素。塔里木克拉通及边缘地区碱性正长岩‒花岗岩贫硅、钠质、过碱性的特征有利于熔体中Nb、Zr、REE的富集;而中亚造山带碱性正长岩‒花岗岩富硅、钾质、过铝质的特征有利于Ta、Li、W、Sn的富集。塔里木克拉通和中亚造山带具有不
- 朱圣柱黄小龙于洋于洋于洋李梦静
- 关键词:中亚造山带
- 新疆阿尔泰花岗岩的Nd-Hf解耦及其构造意义
- Sm-Nd与Lu-Hf同位素体系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性质.二者在大部分地质过程中呈正相关的耦合关系(Patchett et al.,1980; Patchett,1983; Vervoort et al.,1999;Ver...
- 于洋孙敏袁超
- 利用洋中脊玄武岩中橄榄石斑晶制约南海打开的地幔动力学机制
- 2024年
- 地幔柱与板块构造是地球运行的两大基本动力学机制。南海及其周缘地区处于海南地幔柱与东南亚环形俯冲系统时空交汇的背景,而新生代地幔柱在南海形成演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存在颇多争议。地幔源区富含辉石岩是南海及其周缘与地幔柱活动相关的玄武岩的共有特征,基于此推测,本文利用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7航次在南海北缘U1500B站位钻遇的南海扩张初期洋中脊玄武岩(MORB)的橄榄石成分来制约南海扩张初期的地幔岩性,以检验南海扩张初期是否存在地幔柱-洋脊叠加。U1500B MORB所含橄榄石斑晶的Fo=76.4~89.4,NiO=0.09%~0.26%,CaO=0.25%~0.34%,MnO=0.16%~0.33%。这些橄榄石斑晶具有与南海西南次海盆扩张末期U1433B钻孔的MORB以及全球其他开放大洋MORB相似的NiO、CaO、MnO含量和FeO/MnO比值,代表其源区岩性主要为橄榄岩。U1500B钻孔MORB与该区存在地幔柱叠加的基性岩浆所含橄榄石斑晶成分的差异显著,表明南海扩张初期不存在地幔柱叠加,与前人估计的U1500B洋中脊玄武岩的正常地幔潜能温度(~1380℃)相符合。由于南海扩张初期洋中脊岩浆产率高,但缺乏地幔热异常和易融组分如辉石岩等,推测其地幔中可能有较多的早前俯冲板片贡献的再循环挥发分来维持高岩浆产率。所以,俯冲板片后撤导致的岩石圈伸展可能是南海打开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 杨帆杨帆黄小龙贺鹏丽徐义刚
- 关键词:橄榄石地幔柱洋中脊玄武岩
- 西天山哈拉达拉辉长岩的Fe-Ti富集机制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6
- 2013年
- 特克斯哈拉达拉辉长岩体是西南天山出露规模最大的层状基性一超基性侵入杂岩体,其富含Fe—Ti氧化物(含量高达15%)。哈拉达拉辉长岩中的橄榄石具有较低的Fo值(64~75),斜长石主要为中-拉长石,单斜辉石相对低Mg^#(0.66~0.87),属于次透辉石或普通辉石,总体上显示出较高的岩浆演化程度。Fe-Ti氧化物以钒钛磁铁矿为主(TiO2=0.8%~20.6%;V2O3=0.10%~0.83%),常与钛铁矿呈矿物对共生或出溶钛铁矿。晚期的云母矿物均围绕他形的Fe-Ti氧化物生长,主要为富MgO的金云母,少量属于黑云母;大部分云母成分富含F、CI(F+C1高达3.14%),指示岩浆形成于贫水环境。哈拉达拉辉长岩体的主量元素成分变化很大(Mg^#=0.48~0.73),橄榄辉长岩主要受橄榄石和斜长石的结晶分异/堆晶作用影响.而辉长岩的成分变化主要受控于斜长石和Fe—Ti氧化物的堆晶作用。哈拉达拉岩体的Fe—Ti氧化物主要为岩浆正常结晶分异作用的结果,该体系具有较低氧逸度、贫水的特点,其地幔源区的熔融程度较高,可能是塔里木地幔柱在天山造山带这一构造薄弱带的早期岩浆活动。
- 贺鹏丽黄小龙李洪颜李洁于洋李武显
- 关键词:辉长岩磁铁矿钛铁矿结晶分异地幔柱天山造山带
- 华南早古生代穿时岩浆活动成因与驱动机制被引量:3
- 2022年
- 华南地区广泛分布早古生代岩浆岩,被认为是陆内造山作用的产物,但其动力学机制存在争论。本文收集了近年发表的华南地区早古生代岩浆岩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以揭示其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动力机制。华南早古生代岩浆岩以S型花岗岩(片麻状和块状)为主,少量为I型花岗岩与基性岩浆岩(包括玄武岩、辉长岩、辉长闪长岩和镁铁质微粒包体等)。S型花岗岩广泛分布于东扬子板块和西华夏板块,但存在穿时性。邻近于东扬子‒西华夏板块古缝合带的云开地块和武功地块(云开‒武夷造山带内部带)的片麻状S型花岗岩形成于约470~410 Ma,峰期年龄为~442 Ma;位于西华夏板块东缘‒武夷地块(云开‒武夷造山带东缘)的片麻状S型花岗岩持续时间较短(约455~415 Ma),峰期年龄略年轻(~435 Ma)。I型花岗岩与基性岩主要分布于东扬子‒西华夏板块古缝合带或西华夏板块东缘地区,最早形成于约455~450 Ma,明显晚于内部带的片麻状S型花岗岩,但与西华夏板块东缘的片麻状S型花岗岩相近。西华夏板块与冈瓦纳北缘的微陆块在早古生代发生俯冲碰撞,西华夏板块东缘之下的板片断离,软流圈上涌减压熔融,发生玄武质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增厚,形成基性岩及埃达克质岩石。西华夏板块东缘俯冲碰撞产生的挤压应力远程传入板块内部,导致该时期的板内构造薄弱带即东扬子‒西华夏板块古缝合带活化、地壳抬升并增厚,发生地壳深熔作用,形成片麻状花岗岩。因此,西华夏板块东缘的俯冲碰撞远程效应是华南早古生代陆内造山作用的因素。陆内造山带垮塌过程中,软流圈沿东扬子‒西华夏板块古缝合带上涌,岩石圈活化并发生强烈的岩浆作用。板内古缝合带作为构造薄弱带,为软流圈上涌及玄武质岩浆底侵提供了通道。
- 黄小龙于洋
- 关键词:花岗岩基性岩陆内造山带早古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