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伶俐

作品数:4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外国语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文化
  • 2篇神经衰弱
  • 2篇躯体
  • 2篇躯体化
  • 1篇大众
  • 1篇大众传媒
  • 1篇医药
  • 1篇抑郁
  • 1篇抑郁症
  • 1篇症状
  • 1篇统计手册
  • 1篇情绪
  • 1篇情绪表达
  • 1篇躯体化障碍
  • 1篇文化差异
  • 1篇跨文化
  • 1篇分歧
  • 1篇病理
  • 1篇病理学
  • 1篇传媒

机构

  • 4篇天津外国语大...
  • 2篇南开大学

作者

  • 4篇何伶俐
  • 2篇汪新建

传媒

  • 2篇医学与哲学(...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医学与哲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从神经衰弱看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的文化适用性被引量:4
2015年
神经衰弱在现代精神医学中的地位如何,是否能作为独立的疾病诊断类别而存在,东西方精神病学界及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上几乎存在完全不同的看法。论文从神经衰弱诊断地位和患病率的文化差异入手,分析不同文化中疾病症状呈现和诊断中存在的差异,提出一个与精神疾病诊断相关的话题,即源自于美国文化的DSM系统能否完全适用于美国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认为临床医生在进行精神疾病诊断时必须认识到西方目前精神疾病分类学中存有的文化局限性。
何伶俐
关键词:神经衰弱病理学
抑郁症在中国的传播被引量:7
2012年
同样是心情压抑、身心疲劳、对社会活动没有兴趣,在美国被界定为抑郁症,而在中国则被诊断为神经衰弱。但随着西方精神病学及诊断标准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大众传媒的关注与宣传、西方医药市场在中国的立足与扩张,抑郁症也越来越被中国公众接受。这既是西方文化及其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在全球化的背景和趋势下对中国的扩张,亦是某些获利者在背后推动的结果。
何伶俐汪新建
关键词:抑郁症大众传媒医药文化
情绪体验和表达的文化差异被引量:2
2017年
文化对精神疾病的情绪体验和症状呈现有着重要的影响。文化不仅制约着情感的"表现规则"和身体的实践,更规范了社会能否接受的普遍情感表达模式。患者在求医问药中更倾向于体验和呈现心理的还是躯体的症状,不仅是患者文化背景的体现,而且也是患者对其自身所处医疗结构和医疗系统的认识,更是其在大众传播媒介和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诊断类别及疾病概念的反映。因此,从事精神疾病相关工作的人士更应重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发掘不同的文化资源以弥补传统精神病治疗的不足。
何伶俐
关键词:情绪表达躯体化文化
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中的神经衰弱与躯体化的跨文化分歧被引量:14
2011年
神经衰弱概念虽然源自美国,但其在发展过程中成功实现了向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疾病名称的转变。但现在一些西方学者将神经衰弱理解为一种与文化相关的躯体化现象,甚至在DSM-4中将其等同于某种形式的躯体化障碍。从现行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中关于神经衰弱与躯体化障碍概念、症状及诊断标准的比较来看,不能仅从器质性解释模式或躯体化现象来理解神经衰弱,更不能简单地将神经衰弱理解为某种形式的躯体化障碍。如果将一种文化的诊断标准或概念照搬到另一种文化中去而没有考虑到其语境的有效性,这是非常不合适的。
汪新建何伶俐
关键词:神经衰弱躯体化躯体化障碍文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