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德利

作品数:4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降雨
  • 2篇水土
  • 2篇天然降雨
  • 2篇耕作
  • 2篇耕作模式
  • 1篇养分
  • 1篇养分流
  • 1篇养分流失
  • 1篇水土保持
  • 1篇水土保持效应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剥蚀率
  • 1篇泥沙
  • 1篇泥沙颗粒
  • 1篇坡耕地
  • 1篇免耕
  • 1篇免耕秸秆覆盖
  • 1篇模拟降雨
  • 1篇秸秆覆盖
  • 1篇径流

机构

  • 4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铁岭市水利局

作者

  • 4篇王瑄
  • 4篇李德利
  • 3篇邱野
  • 1篇辛艳
  • 1篇丘野
  • 1篇赵艳茹
  • 1篇赵倩
  • 1篇王宇飞

传媒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模拟降雨下土壤剥蚀率和水流含沙量的关系被引量:15
2010年
为了确定坡面土壤剥蚀率与水流含沙量的关系,利用变坡土槽模拟降雨试验,对剥蚀率和含沙量关系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剥蚀率和水流含沙量与雨强的关系较为密切,土壤剥蚀率和水流含沙量随雨强的增加而增加;坡度对土壤剥蚀率有一定影响,在试验的坡度和流量范围内剥蚀率、含沙量随坡度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24°为临界坡度;土壤剥蚀率与水流含沙量之间呈幂函数关系,两者相关性显著(Dr=aSbc,其中0.01
赵艳茹王瑄丘野李德利
关键词:土壤剥蚀率模拟降雨
天然降雨条件下裸坡、植被坡的产流产沙过程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分析天然降雨条件下,裸坡、植被坡的产沙产流特征。[方法]以10°、15°裸坡和植被坡为试验对象,分析了裸坡、植被坡在天然降雨条件下的产沙产流特征,以及裸坡与植被坡的降雨量与产沙量关系。[结果]裸坡与植被坡的产沙量、产流量都与降雨量、坡度、坡面植被有关。各坡面累积产沙量、产流量的大小关系均为15°裸坡>10°裸坡>15°植被坡>10°植被坡。天然降雨情况下,各坡面产沙量与降雨量均呈幂函数关系。[结论]在相同坡度条件下,植被坡的产沙量、产流量都比裸坡要小,说明其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效应。
李德利王瑄邱野
关键词:天然降雨产沙产流水土保持效应
辽宁省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地水土及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效果被引量:18
2013年
在天然降雨条件下,研究传统耕作、免耕、免耕秸秆覆盖、横垄4种耕作方式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养分流失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其他3种耕作方式均能减少水土流失,产流量分别较之减少19.3%,27.1%,31.8%,泥沙量对应减少12.4%,21.5%,57.8%;各耕作小区径流中养分流失量差异显著;泥沙中全磷流失特征为T1>T3>T2>T4,其他耕作小区比传统耕作小区减少流失依次为8.6%,5.1%,12.1%;泥沙中的全氮流失特征为T1>T2>T3>T4,其他耕作小区比传统耕作小区减少流失依次为6.4%,10.3%,34.3%。坡耕地土壤侵蚀量与径流量呈显著相关。
辛艳王瑄邱野李德利赵倩
关键词:天然降雨坡耕地耕作模式养分流失
不同耕作模式下坡耕地次降雨径流量及径流泥沙颗粒机械组成规律被引量:13
2012年
为确定坡耕地在不同耕作模式下,次降雨坡面径流量及径流泥沙中土壤颗粒机械组成规律,在天然降雨条件下,采用10°坡耕地,顺垄、横垄、免耕、秸秆覆盖耕作模式组合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模式试验小区的次降雨径流量顺序为裸地(LD)>顺垄传统耕作(Ts)>顺垄免耕(NTs)>顺垄免耕秸秆覆盖(NTSs)>横垄传统耕作(Th)>横垄免耕(NTh)>横垄免耕秸秆覆盖(NTSh);不同耕作模式下,坡面流失的泥沙颗粒机械组成均不同,其中LD流失的沙粒含量最多,Ts流失的粉粒含量最少,NTSh流失的粘粒含量最多;不同耕作模式,坡面流失土壤颗粒级配较均匀地为LD、NTs、Th、NTh;不同耕作模式产生的地表径流中,粒径在0.25~0.06mm的土壤流失量最多,当粒组的范围>0.06mm时,各粒组不同处理方式的土壤流失量顺序均为NTSh
邱野王瑄李德利王宇飞
关键词:径流量免耕秸秆覆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