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博

作品数:7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保定市第二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菌群
  • 3篇肠道
  • 3篇肠道菌
  • 3篇肠道菌群
  • 2篇炎症
  • 2篇炎症性
  • 2篇炎症性肠病
  • 2篇迁移
  • 2篇细胞
  • 2篇肠病
  • 1篇凋亡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 1篇信号通路影响
  • 1篇性爱
  • 1篇性欲
  • 1篇血清
  • 1篇炎性
  • 1篇炎性肠疾病
  • 1篇炎性反应

机构

  • 6篇保定市第二医...
  • 3篇保定市第一中...
  • 2篇保定市第三医...
  • 1篇河北大学
  • 1篇河北省保定市...

作者

  • 7篇梁博
  • 5篇崔昭
  • 3篇许进
  • 3篇周建华
  • 2篇杨菲
  • 2篇李会荣
  • 1篇李永辉

传媒

  • 2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河北中医
  • 1篇安徽医药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性科学
  • 1篇国际消化病杂...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中西医结合治疗生殖器疱疹46例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5年
生殖器疱疹是由单纯疱疹Ⅱ型病毒感染泌尿生殖器及肛周皮肤黏膜而引起的一种慢性、复发性、难治愈的性传播疾病。近30多年来本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成为诸多国家、地区生殖器溃疡的首要病因[1]。2013-01—2014-03,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生殖器疱疹46例,并与西医治疗4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86例均为河北省保定市第二医院皮肤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6例,男24例,女22例;年龄20~62岁,平均(41.1±19.2)岁;病程5—33个月,平均(18.9±11.3)个月;复发次数每年3~5次。对照组40例,男2l例,女19例;年龄19~60岁,平均(40.8±15.5)岁;病程6~30个月,平均(15.7±9.1)个月;复发次数每年3~5次。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许进杨菲孙继玮周建华梁博
关键词:疱疹生殖器中西医结合疗法
莪术醇可能通过Notch信号通路影响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迁移、凋亡
2023年
目的:探讨莪术醇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迁移、凋亡的作用及其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使用浓度0、10、40、80 mg·L^(-1)莪术醇处理细胞,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Notch 1、Hes 1蛋白表达水平;Transwell小室、伤口愈合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以0 mg·L^(-1)莪术醇作为对照,将80 mg·L^(-1)莪术醇、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DAPT加入80 mg·L^(-1)莪术醇处理的细胞内,通过上述方法检测加入Notch通路抑制剂对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多组间比较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间比较使用LSD-t检验。结果:莪术醇呈剂量效应降低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活性、迁移率、迁移细胞数和Cyclin D1、Bcl-2蛋白表达,增加凋亡率和Bax、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Notch 1、Hes 1蛋白表达(P<0.05)。与莪术醇组比较,莪术醇+DAPT组细胞活性、迁移率、迁移细胞数和Cyclin D1、Bcl-2蛋白表达增加,凋亡率和Bax、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莪术醇可能通过激活Notch信号通路抑制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迁移,并诱导细胞凋亡。
梁博李永辉孙继玮许进
关键词:莪术醇NOTCH信号通路迁移凋亡
佛眼中的“性爱”世界
2011年
佛教作为我国最大的宗教之一,积极的影响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本文介绍了佛教中的性爱世界及众生的性爱方式,佛对众生的性爱开示对我们社会家庭的积极影响。
许进杨菲孙继玮周建华崔昭贾隽乔郎玉春梁博
关键词:佛教
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miR-181a-5p和miR-126表达水平及其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探讨miR-181a-5p、miR-126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保定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00例活动期IBD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IBD类型分为溃疡性肠炎(UC)组(60例)和克罗恩病(CD)组(40例),另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的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PCR)检测血清miR-181a-5p、miR-126的表达水平,根据检测结果将IBD患者分为miR-181a-5p高表达组(70例)和低表达组(30例)、miR-126高表达组(80例)和低表达组(20例)。对各组的肠道菌群进行培养分析。采用Pearson法分析IBD患者血清miR-181a-5p、miR-126表达水平与肠道菌群数量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UC组及CD组的血清miR-181a-5p、miR-126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UC组肠球菌属、酵母菌属、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消化球菌属、乳杆菌属、小梭菌属数量显著增多(P<0.05),CD组肠球菌属、酵母菌属、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消化球菌属、乳杆菌属数量显著增多(P<0.05)。与对照组相比,UC组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消化球菌属、乳杆菌属的培养阳性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CD组酵母菌属、双歧杆菌属、消化球菌属、乳杆菌属的培养阳性率显著升高(P<0.05)。与miR-181a-5p低表达组相比,miR-181a-5p高表达组肠球菌属、酵母菌属、葡萄球菌属的数量显著增多(P<0.05);与miR-126低表达组相比,miR-126高表达组肠球菌属、双歧杆菌属、消化球菌属、葡萄球菌属的数量显著增多(P<0.05)。miR-181a-5p表达水平与肠球菌属、酵母菌属、双歧杆菌属、肠杆菌属呈负相关(P<0.05),miR-126表达水平与消化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呈负相关(P<0.05)。结论IBD患者的血清miR-181a-5p、miR-126表达水平升高,两者与IBD患者肠道内肠球菌属、酵母菌属等菌群组成变化密�
崔昭梁博李国东李会荣
关键词:MIR-126炎症性肠病肠道菌群
炎症性肠病的微小RNA-377、微小RNA-31表达及其与肠道菌群相关性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 探讨微小RNA-377(miR-377)、微小RNA-31(miR-31)在炎症性肠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肠道菌群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6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110例炎症性肠病病人为研究组,其中活动期69例、缓解期41例,同时选取同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qRT-PCR法检测血清miR-377、miR-31的表达量;根据表达量平均值将病人分为miR-377低表达组53例、miR-377高表达组57例、miR-31低表达组57例、miR-31高表达组53例,比较分析miR-377、miR-31表达量与肠道菌群[肠球菌(EC)、酵母菌(SB)、双歧杆菌(BL)、消化球菌(PS)、小梭菌(CD)、肠杆菌(EMB)、葡萄球菌(SP)、拟杆菌(BD)、乳杆菌(LC)、真杆菌(ES)]数量的相关性;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34(IL-34)、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的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miR-377、miR-31表达量与IL-34、CRP、PCT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血清中miR-377、miR-31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0.96±0.16)比(2.23±0.50)、(0.97±0.24)比(2.39±0.41)](P<0.05),活动期明显高于缓解期[(1.70±0.26)比(2.54±0.30)、(2.02±0.19)比(2.61±0.34)](P<0.05),血清IL-34、CRP、PCT水平显著升高(P<0.05);miR-377与IL-34、CRP、PCT水平呈正相关(r=0.99、0.50、0.86,均P<0.001);miR-31表达量与IL-34、CRP、PCT水平呈正相关(r=0.95、0.64、0.85,均P<0.001);与miR-377低表达组比较,miR-377高表达组SB、BL、LC、EC、BD、PS、SC的数量明显升高(P<0.05),ES的数量明显降低(P<0.05);与miR-31低表达组比较,miR-31高表达组SB、BL、LC、EC、BD、PS、SC的数量明显升高(P<0.05),ES的数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 miR-377、miR-31在炎症性肠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升高,二者均与炎性反应及肠道菌群有关。
李国东梁博何明璇崔昭刘亚维
关键词:炎性肠疾病炎性反应肠道菌群
补骨脂异黄酮通过miR-497-5p调控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机制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补骨脂异黄酮通过调控miR-497-5p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机制研究。方法: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使用浓度为0、9、18、36μg/ml补骨脂异黄酮处理细胞,记为Con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按照脂质体法miR-NC、miR-497-5p转染细胞,记为miR-NC组、miR-497-5p组;按照脂质体法anti-miR-NC、anti-miR-497-5p转染细胞后,使用36μg/ml补骨脂异黄酮处理细胞,记为高剂量组+anti-miR-NC组、高剂量组+anti-miR-497-5p组。CCK8、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增殖;伤口愈合实验检测细胞迁移;Western blot实验检测Cyclin D1、MMP2、MMP9蛋白表达水平;qRT-PCR实验检测miR-497-5p表达水平。结果:补骨脂异黄酮呈剂量关系降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活性、迁移率(P<0.05),减少克隆细胞数(P<0.05),降低Cyclin D1、MMP2、MMP9蛋白表达水平(P<0.05),增加miR-497-5p表达水平。与miR-NC组相比,miR-497-5p组细胞活性、迁移率降低(P<0.05),克隆细胞数减少(P<0.05),Cyclin D1、MMP2、MMP9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抑制miR-497-5p可以逆转补骨脂异黄酮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结论:补骨脂异黄酮可能通过上调miR-497-5p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
梁博李国东牟江月崔昭
关键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
玫瑰痤疮与肠道菌群紊乱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玫瑰痤疮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笔者医院皮肤科门诊确诊的玫瑰痤疮志愿者80例为实验组,并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肠球菌、肠杆菌、拟杆菌、梭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拷贝数,分析两组肠道菌群拷贝数的差异,以及肠道菌群与玫瑰痤疮的相关性。结果:玫瑰痤疮志愿者肠道菌群中乳酸杆菌、梭杆菌、双歧杆菌的拷贝数及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比值(B/E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肠球菌及拟杆菌拷贝数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肠杆菌拷贝数稍低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酸杆菌、梭杆菌及双歧杆菌拷贝数与玫瑰痤疮病情呈负相关(P<0.05);肠杆菌及肠球菌拷贝数与玫瑰痤疮病情呈正相关(P<0.05);拟杆菌与玫瑰痤疮病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肠道菌群紊乱可能在玫瑰痤疮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
梁博李国东何明璇崔昭刘亚维李会荣周建华
关键词:玫瑰痤疮肠道菌群荧光定量PCR菌群紊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