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凤娇

作品数:5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色素
  • 2篇紫甘蓝
  • 2篇紫甘蓝色素
  • 2篇蓝色素
  • 2篇高压二氧化碳
  • 1篇对虾
  • 1篇血脂
  • 1篇野生蓝莓
  • 1篇饮食诱导
  • 1篇预处理
  • 1篇糟制
  • 1篇蒸制
  • 1篇脱臭
  • 1篇脱除
  • 1篇贮藏
  • 1篇小鼠
  • 1篇南美白对虾
  • 1篇菌群
  • 1篇抗氧化
  • 1篇抗氧化性

机构

  • 5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粮营养健康...

作者

  • 5篇胡小松
  • 5篇张燕
  • 5篇刘凤娇
  • 3篇廖小军
  • 3篇张璐瑶
  • 3篇周兵
  • 1篇陈芳
  • 1篇潘玲
  • 1篇胡国伟
  • 1篇郭晓倩
  • 1篇陶丹丹

传媒

  • 2篇中国食物与营...
  • 1篇高压物理学报
  • 1篇中国食品学报
  • 1篇现代食品科技

年份

  • 1篇2021
  • 4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糟卤虾仁预处理工艺优化的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以鲜活南美白对虾为原料,研究蒸制、糟制和干燥条件对糟卤虾仁汁液损失率、质构、盐分含量、蛋白消化率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糟卤虾仁最优预处理工艺为蒸制时间8min、4℃低温糟制2h、55℃干燥1h,在此条件下,糟卤虾仁的汁液损失率低,硬度、弹性等质构特性适中,盐分含量适宜(3.01%),蛋白消化率较高(88%以上),并保持高含水量(约60%)、较鲜明红色、软硬适中、内外均匀的感官品质。
潘玲周兵陶丹丹刘凤娇张璐瑶胡小松张燕
关键词:南美白对虾蒸制糟制
HPCD脱除紫甘蓝色素中烯丙基异硫氰酸酯工艺的优化
2016年
在紫甘蓝色素提取过程中,由于硫代葡萄糖苷酶解产物烯丙基异硫氰酸酯(AITC)的产生,导致紫甘蓝色素提取液有不良风味,从而限制了它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因此研究新型的高压二氧化碳(HPCD)技术脱除AITC工艺,分别考察了5种水平的压强、温度、处理时间和卸压时间对HPCD脱除AITC效果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HPCD脱除AITC的最佳工艺组合为:温度50℃,处理时间60min,卸压时间2min。在最佳条件下经HPCD处理后,紫甘蓝色素的风味物质种类由17种减至7种,许多异味物质得到不同程度的脱除,其中异味核心物质AITC的质量分数由3.15%减少至1.06%,达到较好的异味脱除效果。
刘凤娇周兵张璐瑶胡国伟廖小军胡小松张燕
关键词:高压二氧化碳紫甘蓝色素脱除
脱臭紫甘蓝色素“返臭”的跟踪研究
2016年
研究紫甘蓝色素经高压二氧化碳(HPCD)技术脱臭后,在贮藏过程中能否保持稳定无异味状态。采用8 MPa、50℃下处理60min、迅速卸压(2 min)的HPCD处理对紫甘蓝色素中异味物质进行脱除。通过气质联用(GC-MS)色谱技术,对脱臭后不同贮藏时间(3、5、10、15d)内紫甘蓝色素中的异味物质进行跟踪分析。结果表明:HPCD脱臭后的紫甘蓝色素在贮藏过程中存在返臭现象。经过15d的贮藏,对异味贡献最大的含硫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呈递增趋势,由1.48%增至46.61%,该色素中的核心异味物质烯丙基异硫氰酸酯(AITC)的相对百分含量由1.06%递增至31.98%,其他异味物质的含量也不断增加。
刘凤娇周兵张璐瑶廖小军胡小松张燕
关键词:紫甘蓝色素高压二氧化碳脱臭贮藏
葡萄多酚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高血脂及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被引量:6
2021年
以C57BL/6雄性小鼠建立高血脂模型,研究葡萄多酚干预下小鼠的体重、血脂等指标的变化,应用16S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了多酚干预下高血脂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表明:葡萄皮渣多酚提取物(GPE)和葡萄原花青素(GSE)能显著抑制高脂饮食C57BL/6J小鼠的体重增加。GPE灌胃8周能显著降低LDL-c水平;GSE则可显著降低TG、TC、LDL-c水平,表明GPE和GSE能改善高脂饮食小鼠的脂质紊乱并表现出降血脂,改善肝脏脂质累积的效果。通过分析多酚干预下高脂饮食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发现GPE、GSE具有调节高脂饮食介导的肠道菌群紊乱的功能,并且这可能与其改善脂质代谢的作用相关。
卢烽刘凤娇胡小松胡小松
关键词:高血脂肠道菌群
东北野生蓝莓花色苷组分分析及其抗氧化性比较被引量:12
2016年
本文以东北地区的野生蓝莓为原料,比较了三种不同产地野生蓝莓间的基本组分和抗氧化活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质谱(HPLC-DAD-MS)法对三种蓝莓花色苷的分析可知,东北地区野生蓝莓中含有花色苷14-16种,以单糖苷配基为主,酰基化率低。含有除天竺葵素以外的5种常见花青素结构类型,且以飞燕草素衍生物、牵牛花素衍生物和锦葵素衍生物所占比例较高,分别占比34.89-42.21%、25.96-32.95%、22.77-31.17%。其中,黑龙江野生蓝莓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低,且可滴定酸含量较高,其风味较酸不宜鲜食;吉林野生蓝莓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适宜作为加工品种,且其总酚含量、总花色苷含量最高,具有最高的DPPH·清除率、·O2-清除率和铁还原力等抗氧化活性,此结果可能与其糖苷配基单糖种类多且酰基化率低有关。
郭晓倩房子舒刘凤娇廖小军胡小松张燕陈芳
关键词:蓝莓花色苷抗氧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