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蓉
-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相转化水凝胶微针的制备和处方优化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考察分子量为4 k Da的透明质酸,羧甲基纤维素钠对相转化水凝胶微针的影响以及对药物体外释放的影响。方法:制备含有不同浓度透明质酸或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微针,利用显微镜观察微针的外观形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药物的体外释放,并用统计分析软件检测体外释放率的差异性。结果:含有透明质酸的微针出现相分离现象,体外释放24 h,释放率为55%左右;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微针未出现相分离现象,体外释放24 h,释放率能达到60%左右,两种微针在3 h和24 h时体外释放率无显著性差异,在12 h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透明质酸与聚乙烯醇混合易出现相分离现象,可应用于微针的浓度范围较窄,羧甲基纤维素钠微针不易出现相分离现象。在12 h体外释放方面,含有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微针处方优于含有透明质酸的微针处方,但是哪一种辅料更优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 张蓉沈炎冰苗晴晴李程尹芹吴飞
- 关键词:透明质酸羧甲基纤维素钠微针体外释放
- 抗坏血酸在高粘度聚乙烯醇胶体溶液中分散均一性考察
- 2016年
- 目的:考察了采用实验室常用的磁力搅拌法和改进的机械搅拌法后,聚乙烯醇胶体溶液中抗坏血酸的分布均一度。接着,在机械搅拌法的基础上,研究了抗坏血酸粉末与抗坏血酸溶液在胶中分散的均一性。方法:分散混合方法:机械搅拌法,磁力搅拌法;均一性检验方法:以单位质量胶载药量RSD值作为指标;统计学分析方法:t检验。结果:采用磁力搅拌法不能够较好地混合抗坏血酸与PVA胶体溶液;而机械搅拌法RSD值控制在10%以内,说明胶中抗坏血酸均一分布,符合生产要求。T检验表明两种方法具有显著性差异。药物溶于水后分散更为均一。结论:解决药物在高粘度溶液介质中均匀分散的问题。
- 陈丽竹张蓉苗晴晴沈炎冰尹芹吴飞
- 关键词:抗坏血酸聚乙烯醇T检验均一性
- 聚四氟乙烯微针模具的性能考察
- 2016年
- 目的:考察用聚四氟乙烯(PTFE)制作相转化水凝胶微针模具的性能。方法:聚四氟乙烯模具经过粉末的过筛、压制、烧结、制孔而得。实验制备了不同聚四氟乙烯粉料粒度、不聚四氟乙烯粉料用料量、不同生料板压制压力的聚四氟乙烯微针模具,向模具中浇注以PVA为基质的聚合物溶液,通过冷冻解冻制得相转化水凝胶微针,考察模具的孔径、载料量以及微针的揭膜难易程度和完形率。结果:80目以上细度的模具透光性能均一;随着聚四氟乙烯用料量的增加和生料板压制压力的增大,模具的孔径和载药量减小,揭膜更容易、完形率更高。结论:聚四氟乙烯模具的性能与其密度密切相关,密度越大的模具,蠕变的随意性越大,因而孔洞均一性下降,但是揭膜性能变好,完形率提高。这两个相反的趋势提示我们,四氟乙烯模具的优劣是相转化水凝胶微针中的第一个控制性因素,聚四氟乙烯是制作微针模具的可接受材料,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 尹芹沈炎冰苗晴晴张蓉吴飞
- 关键词:聚四氟乙烯微针
- 微针用于生物大分子及纳米药物透皮给药的尝试与挑战被引量:6
- 2017年
- 生物大分子及纳米药物,比如,亚单位疫苗、DNA疫苗、以及针对真皮层的治疗药物,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治疗药物,在有些治疗领域有着透皮给药的需求。由于具有靶向性高,疗效显著等特点,生物大分子及纳米药物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微针作为一种新型的给药技术,不仅具有无痛、给药方便等优点,而且运用物理手段可大幅提高大分子甚至纳米药物的透皮吸收及皮层靶向,能够避过胃肠道消化作用以及肝脏首过效用。将微针技术与生物大分子药物相结合,能够同时发挥两者的优势,实现高靶向生物药物的无痛给药。本文简述微针透皮给药技术、以及生物大分子给药的研究进展,对微针技术用于生物大分子及纳米药物透皮给药的尝试研究做了介绍和总结,对存在的技术挑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 李程朱嗣文苗晴晴张蓉吴飞
- 关键词:微针生物大分子药物纳米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