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明

作品数:8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油层
  • 4篇油田
  • 3篇油层组
  • 3篇储层
  • 2篇油藏
  • 2篇盆地
  • 2篇主控因素
  • 2篇主控因素分析
  • 2篇夹层
  • 2篇鄂尔多斯盆地
  • 2篇F
  • 1篇低渗
  • 1篇低渗储层
  • 1篇电性
  • 1篇电性特征
  • 1篇延安组
  • 1篇油藏分布
  • 1篇油藏分布规律
  • 1篇油气
  • 1篇油气成藏

机构

  • 8篇西北大学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
  • 1篇延长油田股份...
  • 1篇中国石油长庆...

作者

  • 8篇李明
  • 3篇屈红军
  • 2篇朱玉双
  • 1篇刘万明
  • 1篇杜朝锋
  • 1篇李文宏
  • 1篇李敏
  • 1篇王力
  • 1篇郑艳荣
  • 1篇董阳阳
  • 1篇章志明
  • 1篇袁国伟

传媒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国外测井技术
  • 1篇云南化工
  • 1篇四川地质学报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 1篇中外能源
  • 1篇河北地质大学...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演武油田S1区延8油藏主控因素分析
2019年
以鄂尔多斯盆地演武油田S1区为例,在对油藏静态地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资料,并以实验数据为支撑,按照点—线—面的研究方法,全面系统的总结了侏罗系延8油藏主控因素。重点分析古地貌、构造特征、沉积微相及砂厚、储层微观特征、储层物性等与油层分布以及产能的关系,为同类油藏开展主控因素分析提供可借鉴的技术方法。前侏罗系古地貌是控制侏罗系油藏最重要的因素,直接决定了油藏的分布位置及规模大小。河道沉积的厚层复合砂体以及良好的储层物性是形成规模油藏的基础。分析表明,油藏构造特征对研究区延8储层含油性控制作用明显,局部成岩作用较强导致储层孔喉变小,含油性变差,进而加剧了油藏的非均质性。本次研究可为后期滚动扩边、增储增产以及调整开发方案提供指导意见。
黄昊李明宋颉张攀王帅朱玉双
关键词:主控因素油气成藏
鄂尔多斯盆地F油田延7、延8油层组夹层分布特征及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侏罗系延安组延7、延8油层组作为鄂尔多斯盆地F油田主力生产层位,储层内夹层广泛发育,开发效果表明夹层已对油藏油水运动规律产生影响。由于开发前期缺乏对目的层段储层非均质性的系统研究,直接制约了后期精细油藏开发工作。利用研究区测井资料解释成果以及岩心观察资料,全面总结研究区夹层类型、夹层规模及其电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生产实例分析夹层对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认为,F油田延7、延8油层组夹层类型以泥质夹层和钙质夹层为主。其中,延8油层组夹层规模多属相对稳定夹层,延7油层组属较稳定夹层。不同夹层其电性特征差异较大,是实际生产中确定油藏夹层类型的重要依据。油藏开发特征表明,夹层可以通过抑制砂体的吸水能力降低油藏水驱动用程度,同时能够减缓边底水油藏底水锥进的速度,避免生产井过早见水。
李明田富全丁锐鹏郭小军王琪杰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电性特征
关于注CO_2井井筒温度场的模型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注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是一种很具潜力的增油措施,在注入二氧化碳的过程中由于地层和井筒内存在温差,热量会由地层向井筒内传递。主要以注二氧化碳井筒温度场计算模型-注二氧化碳井井筒瞬态温度-压力耦合模型的演变方式为研究目标。
徐睿军李明
关键词:注二氧化碳传热
下寺湾油田柳洛峪区块长8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依据大量岩心资料,通过物性分析、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等对下寺湾油田柳洛峪区块长8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岩性以灰色长石砂岩为主,结构及成分成熟度均较低;填隙物以胶结物为主,胶结物以(铁)方解石、绿泥石、伊利石为主;孔隙类型以长石溶孔和溶蚀粒间孔为主;孔喉大小分布不均,分选性较差,总体吼道半径较小;水下分流河道及绿泥石环边胶结-长石溶蚀相对优质储层发育起着重要控制作用。
章志明屈红军李明董阳阳董治斌王培林
关键词:下寺湾油田长8储层储层特征主控因素
CO2驱微观可视化技术在超低渗储层中的应用可行性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被引量:3
2019年
CO2驱油是提高特低渗、超低渗油藏驱油效率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由于匮乏CO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技术,制约了CO2驱油微观机理研究及驱油效果评价。本研究提出特低、超低渗油藏高温高压下CO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技术,为该类油藏CO2驱油机理研究提供良好的研究手段。以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储层为例,利用首次研制成功的高温、高压、防暴真实砂岩模型,成功进行了CO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首次镜下观察不同相态CO2在超低渗储层复杂孔喉中驱替原油的动态现象,重新认识超低渗油藏注CO2驱油时不同孔喉结构中CO2赋存状态和渗流规律。结果表明,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尤其是孔喉大小分布的均匀程度,对CO2驱油效率的重要影响超出预期,直接决定着CO2能否进入储层以及其后的渗流路径。CO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技术可有效进行CO2驱油微观机理研究及驱油效果评价研究,并为后期进行油藏矿场试验提供指导意见。
李明朱玉双李文宏袁国伟杜朝锋
关键词:CO2驱油孔喉结构驱油效率
陕北下寺湾地区长7储层过剩压力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利用平衡深度法对陕北下寺湾地区长7储层过剩压力进行了计算,对比分析了过剩压力已开发油水井与过剩压力平面及剖面展布的关系。研究表明,陕北下寺湾地区长7储层过剩压力与已知油井分布有密切关系,且大多数油井分布在长7油层过剩压力低值背景下的"漏斗区";长7储层较高的过剩压力差为油气的运移、聚集提供了充足动力。
李明屈红军郑艳荣王力李敏
白马崾岘地区延安组延9油层组油藏分布规律
2015年
延安组延9油层组是定边白马崾岘油区的高产层位,研究分析该区延安组延9油层组的油藏分布规律,对今后区域内油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白马崾岘油区延安组延9油层组构造和含油砂体沉积微相的研究得出:研究区延安组延9油层组油藏分布受构造和沉积微相共同控制,为构造-岩性油藏。
董治斌刘万明屈红军高剑超李明
关键词:油层组油藏分布
鄂尔多斯盆地F油田延7-延8油层组夹层分布特征及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侏罗系延安组延7、延8油层组作为鄂尔多斯盆地F油田主力生产层位,储层内夹层广泛发育。本次研究,基于测井资料解释成果,并结合岩心观察,系统总结研究区夹层类型、夹层规模及其电性特征,并分析夹层对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区夹层类型以泥质夹层和钙质夹层为主,不同夹层类型其电性特征不同。稳定分布的夹层一方面能够抑制的砂体的吸水能力,同时也能够减缓底水锥进的速度。可为后期油藏精细注水开发提供指导意见。
李明王琪杰张耀华陈志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