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东滨

作品数:4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颗粒物
  • 1篇电厂
  • 1篇电化学
  • 1篇电化学生物传...
  • 1篇烟羽
  • 1篇生物传感
  • 1篇生物传感器
  • 1篇生物反应
  • 1篇生物反应器
  • 1篇铁厂
  • 1篇气中
  • 1篇燃煤
  • 1篇燃煤电厂
  • 1篇污染
  • 1篇污染源
  • 1篇烯基
  • 1篇煤电
  • 1篇膜生物
  • 1篇膜生物反应器
  • 1篇监测技术

机构

  • 4篇清华大学
  • 2篇中国环境监测...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作者

  • 4篇王东滨
  • 3篇蒋靖坤
  • 2篇邓建国
  • 1篇敬红
  • 1篇朱小彪
  • 1篇陈吕军
  • 1篇田金平
  • 1篇段雷
  • 1篇李雪
  • 1篇刘聪

传媒

  • 1篇环境工程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 1篇中国环境监测
  • 1篇环境工程技术...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厌氧缺氧沸石-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焦化废水的运行特性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采用厌氧缺氧生物沸石-膜生物反应器(A1A2ZB-MBR)处理实际焦化废水,通过优化运行参数,考察反应器长期运行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生物沸石可有效调节系统的NH3-N浓度,系统最佳运行工况总HRT为73h,回流比为2∶1,ZB-MBR内溶解氧(DO)浓度为4~6mg/L。当系统在进水NH3-N浓度为(125.0±27.4)mg/L,CODCr为(1673±227)mg/L,TN浓度为(280.5±57.6)mg/L的最优运行条件下,出水NH3-N浓度、CODCr和TN浓度分别为(5.6±4.1)、(145±27)和(91.4±33.8)mg/L。系统连续运行280d以上,污染物去除效果稳定。
朱小彪刘聪王东滨田金平陈吕军
关键词:焦化废水MBR沸石NH3-N
石墨烯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环境中过氧化氢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9年
石墨烯由于其优良的化学、电子、结构和生物兼容等特性,近年来在传感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过氧化氢是活性氧类物质的一种,在大气环境、水环境中广泛存在,由于其具有强氧化性,被广泛用于工业、环境和医疗等领域,且影响人体健康。主要介绍了基于石墨烯复合材料构建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对环境中过氧化氢的检测。
秦瑜李泽晖王亚玲王东滨蒋靖坤
关键词: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过氧化氢
燃煤电厂和钢铁厂排放可凝结颗粒物中有机组分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前我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已基本完成,钢铁行业正在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固定源排放的可过滤颗粒物(filterable particulate matter,FPM)浓度越来越低,可凝结颗粒物(condensable particulate matter,CPM)排放逐渐引起广泛关注。揭示燃煤电厂和钢铁厂CPM中有机组分特征对于认识CPM成因及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稀释间接法收集了8个燃煤电厂和3个钢铁厂(2个烧结厂和1个焦化厂)烟气中的CPM,测试和分析了其中有机组分特征。结果表明:燃煤电厂CPM中有机组分含量较低,脱硫入口和总排口平均含量分别为0.082 mg/m^(3)(0~0.331 mg/m^(3))和0.060 mg/m^(3)(0~0.254 mg/m^(3)),占CPM的比例分别为4.95%和10.1%;钢铁厂CPM中有机组分含量和比例均高于电厂,脱硫入口CPM中有机组分平均含量为1.94 mg/m^(3)(0.408~3.98 mg/m^(3)),占比为22.2%,经过污控措施净化后总排口CPM中有机组分平均含量为0.382 mg/m^(3)(0.149~0.572 mg/m^(3)),占比为11.1%。燃煤电厂CPM中有机组分主要为酯类,钢铁厂CPM中有机组分主要为烷烃类和烷酸类。2类固定源CPM中有机组分占比均相对较低,其无机组分减排工作应予以更多重视。
邓建国王东滨刘通浩李雪杨书文段雷蒋靖坤
关键词:钢铁厂燃煤电厂
固定污染源烟气中可凝结颗粒物监测技术现状及展望
2023年
随着国家对大气环境治理的推进,可凝结颗粒物(CPM)成为工业烟气防治的关键污染物。CPM在烟道高温环境中为气态物质,排入大气环境后快速凝结成颗粒态物质,对其进行准确测量是国内外的前沿技术挑战之一。通过研究分析CPM在烟气和烟羽中演化特征与监测技术现状,阐明CPM的概念、形成机制与排放特征,阐释已有的工业烟气CPM采集与分析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对超低排放烟气中CPM的在线监测和质控技术提出展望。
陈源正刘通浩刘安林邓建国王东滨敬红蒋靖坤李庆
关键词:超低排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