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启存

作品数:4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新疆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理学

主题

  • 4篇激光
  • 4篇激光光谱
  • 4篇光谱
  • 2篇碰撞能量合并
  • 2篇碰撞能量转移
  • 2篇CS
  • 2篇J
  • 1篇荧光
  • 1篇原子
  • 1篇原子间
  • 1篇碰撞
  • 1篇转移截面
  • 1篇截面
  • 1篇激发态
  • 1篇光谱研究
  • 1篇非弹性
  • 1篇非弹性碰撞
  • 1篇H2
  • 1篇H
  • 1篇RB

机构

  • 4篇新疆大学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石河子大学

作者

  • 4篇戴康
  • 4篇沈异凡
  • 4篇郭启存
  • 2篇万鸿飞
  • 2篇吴红萍
  • 1篇沈晓燕
  • 1篇张岩文
  • 1篇崔秀花
  • 1篇刘静

传媒

  • 4篇光谱学与光谱...

年份

  • 4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Cs(6D_J)+Cs(6S_(1/2))非弹性碰撞转移截面的测定
2009年
在9×10^14-2.1×10^15cm^-3Cs密度范围内,利用脉冲激光双光子激发Cs(6S1/2)到Cs(6D5/2)态,使用原子荧光光谱方法,通过三能级模型的速率方程分析,由对直接荧光和转移荧光的时间积分强度的测量,得到6D5/2→6D3/2精细结构转移截面为(2.1±0.4)×10^-16cm2,而6D3/2态向6D以外态的转移截面为(1.6±0.4)×10^-14cm2,它应是过程Cs(6D3/2)+Cs(6S)→Cs(6P)+Cs(6P),6D3/2→7P3/2和6D3/2→7P1/2碰撞转移截面之和。第二个实验可以得到6D3/2→7P3/2和6D3/3→7P1/2的碰撞转移截面。在1×10^12-6×10^12cm2的低密度Cs蒸气中,激光双光子激发6S至6D3/2或6D5/2态,测量6Dj→6PJ,与7PF→6S1/2的时间积分荧光强度比,得到6D3/2→7P1/2与6D5/2→7P3/2的碰撞转移截面分别为(7.6士2.4)×10^-16cm2与(1.6±0.5)×10^15cm2。由此得到碰撞能量合并的逆过程即ECs(6D3/2)+Cs(6S1/2)→Cs(6P)+Cs(6P)]的转移截面为(1.3±0.4)×10^-14cm2。
郭启存吴红萍康丽奎万鸿飞戴康沈异凡
关键词:激光光谱截面CS
Cs(6D_J)+(H_2,H_e)的反应与非反应碰撞能量转移被引量:4
2009年
在样品池条件下,利用原子荧光光谱方法,测量了Cs(6DJ)与H2,He碰撞中的反应与非反应能量转移截面。利用脉冲激光886nm线双光子激发Cs(6S)到Cs(6D3/2)态,原子荧光中除含有6D3/2→6P的直接荧光外,还含有6D5/2→6P的转移荧光。利用三能级模型的速率方程分析,在不同的He和H2密度下,分别测量直接荧光与转移荧光的时间积分荧光强度比,得到了6D3/2与H2和He碰撞的精细结构转移截面分别为σ=(55±13)×10-16和(16±4)×10-16cm2,同时确定了6D5/2与H2和He的碰撞猝灭速率系数。6D5/2态与H2的碰撞猝灭速率系数比6D5/2与He的大,它是反应与非反应速率系数之和,利用实验数据确定非反应速率系数为6.3×10-10cm3.s-1,得到6D5/2与H2的反应截面为(2.0±0.8)×10-16cm2。利用不同H2(或He)密度下6D5/2→6P3/2时间积分荧光强度,得到6D3/2与H2反应截面为(4.0±1.6)×10-16cm2,6D3/2与H2反应的活性大于6D5/2。
万鸿飞张岩文崔秀花戴康郭启存沈异凡
关键词:激光光谱碰撞能量转移
光学厚Rb蒸气界面附近后向荧光光谱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在存在表面耗散层的纯Rb光学厚蒸气中,利用小功率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泵浦Rb(5P3/2)的超精细结构能级,测量和分析了780nm(5P3/2→5S1/2)和795nm(5P1/2→5S1/2)后向荧光的强度和线形,耗散层(近区)起光谱滤波器的作用。有两种可能产生5P1/2态原子的机制,第一种机制是Rb(5P3/2)+Rb(5S1/2)→Rb(5P1/2)+Rb(5S1/2);第二种机制是Rb(5D)+Rb(5S)→Rb(5P)+Rb(5P),对于每一种机制,给出了后向敏化荧光的理论公式。研究后向荧光时,必须要确定荧光强度与激光功率的关系和荧光线形。激光频率扫描超精细结构共振线,得到的敏化后向荧光795nm线形与共振荧光780nm线形相似,其荧光强度与荧光功率有线性关系。因此,基本上可以用第一种机制解释5P1/2态布居机制。理论证明了,第二种机制产生的敏化后向荧光强度应与激光功率平方成比例,这与实验结果是不同的,第二种机制不能解释耗散层界面后向敏化荧光的产生。
沈晓燕刘静郭启存戴康沈异凡
关键词:激光光谱碰撞能量合并
激发态Rb原子间的碰撞能量转移被引量:1
2009年
脉冲激光器激发Rb原子到5P1/2态,通过碰撞能量转移Rb(5P1/2)+Rb(5S1/2)Rb(5P3/2)+Rb(5S1/2)产生5P3/2原子,研究了5P1/2+5P1/2,5P3/2+5P3/2,5P1/2+5P3/2的碰撞能量合并产生态的过程。5P1/2态原子密度利用Rb空心阴极灯通过光学吸收方法得到,而5P3/2态密度通过5P3/25S1/2(D2线)与5P1/25S1/2(D1线)跃迁的荧光比得到。因为5P3/2+5P3/2或5P1/2+5P3/2的能量和与5D态的能量差远小于5P1/2+5P1/2与5D态的能量差,因此5P3/2+5P3/2,5P1/2+5P3/2的过程将影响5P1/2+5P1/2的测量结果。由于精细结构能量转移的时间比5D态寿命小得多,故5P1/2+5P1/2,5P1/2+5P3/2和5P3/2+5P3/2产生的5D5P荧光是同时产生的。在不同的池温下测量了积分荧光信号的相对强度,5P态原子有效寿命由辐射陷获的理论得到,结合激发态原子密度得到了5P1/2+5P1/2,5P1/2+5P3/2和5P3/2+5P3/2碰撞能量合并截面分别为7.810-15,2.9×10-14和3.1×10-14cm2。结果表明5P1/2+5P3/2与5P3/2+5P3/2产生5D3/2态的截面基本是相等的。
吴红萍郭启存戴康沈异凡
关键词:激光光谱碰撞能量合并RB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