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娟

作品数:4 被引量:59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水化学
  • 3篇温泉
  • 2篇盐泉
  • 2篇卤水
  • 1篇地下热水
  • 1篇地下水
  • 1篇三叠
  • 1篇三叠系
  • 1篇四川盆地
  • 1篇四川盆地东部
  • 1篇盆地
  • 1篇盆地东部
  • 1篇褶带
  • 1篇分布及成因
  • 1篇背斜

机构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四川省地质矿...
  • 1篇河南省地质矿...

作者

  • 4篇周训
  • 4篇郭娟
  • 2篇王晓翠
  • 1篇王黎栋
  • 1篇曹琴
  • 1篇王洁青
  • 1篇沈晔
  • 1篇张永帅
  • 1篇尹菲
  • 1篇任振华
  • 1篇李晓露
  • 1篇王蒙蒙
  • 1篇李娜

传媒

  • 2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四川盆地东部高褶带三叠系地层卤水和温泉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被引量:40
2015年
四川盆地是我国著名的大型沉积盆地,地下卤水资源丰富,在川东宣汉地区的川25井曾发现富钾卤水。本文对川东高陡褶皱带三叠系碳酸盐岩地下水的分布和富集进行分析,对川25井和卧57井深层卤水以及仙女山温泉和统景温泉的水化学特征进行总结并探讨其成因。认为当背斜核部的三叠系地层埋藏较深、封闭性较好时,有利于深层卤水的富集;在半开启-开启型背斜中,背斜核部受到强烈的风化侵蚀作用,三叠系地层裸露地表,接受大气降水入渗淋滤,不利于高TDS卤水保存。深层卤水的水化学类型均为Cl-Na型,富集Br^-、Li^-、Sr^2-、I^-、B^3+等微量元素,是同生沉积卤水。其中川25井是少见的高TDS富钾卤水,其TDS达352.693g/L,已达到泻利盐沉积阶段,K^+异常富集,达25.955g/L。仙女山温泉和统景温泉地下热水为SO4-Ca型,富集Sr^2+、F^-、偏硅酸等。稳定性同位素δ^2 H、δ^18 O数据显示川东深层卤水均起源于古海水,仙女山温泉和统景温泉地下热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地下水在背斜核部三叠系裸露区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经历深循环获得加热后在地形较低的河谷处呈温泉出露。地下(热)水为溶滤围岩形成TDS不高(2-3g/L)的地下水,其总体趋势是朝着淡化的方向发展。
周训曹琴尹菲郭娟王晓翠张永帅王黎栋沈晔
关键词:四川盆地卤水温泉水化学
浅循环泉简析被引量:4
2017年
泉按照出露原因通常可以分为侵蚀泉、接触泉、溢流泉(溢出泉)和断层泉等。根据泉眼和地下水循环深度(或径流位置)的相对关系,泉可以分为表层泉、浅循环泉和深循环泉。地下水在地下流动(循环)的最深处仍然高于泉口,这类泉称为浅循环泉。浅循环泉出露的位置并不在地形最低处,其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入渗,地下水受到重力作用自高处往低处流动,在地下径流的途径短、时间短,流量一般不大。浅循环泉通常是常温泉、淡水泉(也有咸泉和盐泉),多是常年性泉,也有部分是季节性泉或暂时性泉。广西北竂岭北坡泉和云南顺荡井盐泉是典型的浅循环泉。
周训李晓露王蒙蒙王洁青郭娟刘海生杨苗林王晓翠任振华任振华
关键词:盐泉温泉地下水
四川省盐源县盐泉的特征与形成被引量:1
2020年
研究天然盐泉的形成有助于揭示陆地水文循环过程中的物质迁移。采用水文地球化学的方法,分析四川省盐源县的9个泉水和卤水水样的水化学特征和同位素特征,探讨盐泉的溶质来源,总结盐泉的成因模式。水样可以分为TDS为311.69 g/L的Cl-Na型卤水、TDS为55.77~89.43 g/L的Cl-Na型盐泉、TDS为1.17 g/L的Cl-Na型微咸泉和TDS为0.26~0.56 g/L的以HCO3-Ca、HCO3·SO4-Ca·Mg型为主的淡水泉。泉水和卤水的氢氧同位素显示其来源于大气降水;水样的特征系数显示盐泉和卤水都属于溶滤型,且指示研究区基本不具有找钾前景。泉水的盐分主要来源于石盐、方解石、石膏和白云石等矿物的溶滤。盐泉的形成模式可以概括为:在山区获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后,地下水经历较浅和较深的地下径流并且溶滤含盐地层或者盐矿,使其矿化度升高,在地形较低处汇集出露地表成泉。
李娜周训郭娟拓明明徐艳秋
关键词:盐泉卤水水化学
重庆温泉及地下热水的分布及成因被引量:17
2018年
重庆地区地下热水资源较为丰富,且地下热水的分布也比较特殊。着重对重庆温泉及地下热水的分布特征、水化学特征、热储构造、形成条件和成因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总结。重庆附近地下热储为三叠系中、下统碳酸盐岩,地下热水的分布受到背斜构造控制,温泉大多在高隆起背斜轴部、两翼及倾末端出露,与常见的受断裂控制的断裂-深循环型地下热水的分布不同,属于盆地-出露型的地下热水分布类型,水温为32~64℃,属于中低温温泉。受背斜构造的影响,地下热水主要溶滤三叠系中、下统雷口坡组和嘉陵江组碳酸盐岩,TDS为2~3 g/L,水化学类型多为SO_4—Ca型,长期溶滤作用使地下热水趋于淡化,但尚未达到淡水阶段。地下热水热源主要为正常的地热增温,大气降水为其补给来源,补给区高程约为670~1 500 m。大气降水在重庆各背斜核部岩溶露头区入渗,地下水沿着背斜两翼向热储层深部径流并获得加热后,顺构造线方向自南、自北向背斜中部或向背斜倾末端径流,在河流深切的峡谷地段碳酸盐岩裸露区或埋藏区出露成泉,或在背斜两翼人工揭露形成钻井温泉和坑道温泉。
拓明明周训郭娟王昕昀王源徐中平
关键词:温泉地下热水背斜水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