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孔令云

作品数:6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主题

  • 3篇《我弥留之际...
  • 1篇独白
  • 1篇对话哲学
  • 1篇新娘
  • 1篇叙述手法
  • 1篇隐喻
  • 1篇隐喻式
  • 1篇隐喻性
  • 1篇人文
  • 1篇人文关怀
  • 1篇神话
  • 1篇神话性
  • 1篇手法
  • 1篇女性
  • 1篇女性主体
  • 1篇女性主体性
  • 1篇丘比特
  • 1篇文化
  • 1篇文化认同
  • 1篇喜福会

机构

  • 6篇安徽工程大学

作者

  • 6篇孔令云
  • 3篇汪景峰

传媒

  • 3篇阜阳师范学院...
  • 1篇鸡西大学学报...
  • 1篇安徽工业大学...
  • 1篇淮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3
  • 3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我弥留之际》中的喜剧精神被引量:1
2012年
福克纳在《我弥留之际》中透过人物不一致甚至互相解构的声音之间的"对话",传递了生动而多元的喜剧效果。小说充斥了"自我背反性"和"反常悖理性"叠加的"双重背反性"喜剧矛盾,同时表达福克纳深邃的哲学思想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孔令云汪景峰
关键词:《我弥留之际》喜剧精神
论《我弥留之际》中本得仑家庭的解体
2013年
《我弥留之际》是威廉.福克纳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自出版以来,评论家们一直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它。该故事首先是一部家庭小说。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透过文化研究和女性主义等视角研究本得伦家庭的解体,得出亲人之间相互孤立、家庭中心的缺失和家庭成员的精神危机是本得仑家庭解体的根源。通过本得伦家,福克纳旨在反映普遍的人类关系并探讨处在现代社会中的人类的普遍危机。
孔令云
关键词:《我弥留之际》家庭解体
《老虎的新娘》中女性主体性的隐喻式建构被引量:1
2016年
安吉拉·卡特的《老虎的新娘》展现了女主人公发展自身主体性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隐喻性的认知过程。美女将她对羊羔、老虎和木偶的认知映射到自我身份的理解中,从而更清楚地认识到她要摆脱男权社会强加于她的"客体"身份,并积极地发展自身的主体性,最终以革命性的方式实现了真正的自我。
孔令云
关键词:隐喻性女性主体性
从“独白”走向“对话”——《我弥留之际》中的对话哲学被引量:2
2012年
本文采用马丁.布伯(Martin Buber)的对话哲学理论,探讨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我弥留之际》中所揭示的对话哲学思想,指出小说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上帝之间"对话"的缺失,导致了人物强烈的"无我"、"无家"的意识,并且最终造成了本得仑家的解体。小说表达了作者对人物因"失之交臂"而陷入凄凉处境的悲悯和同情,也呼吁人们结束"独白"实现真正地"对话",这正是福克纳作品中深邃的哲学思考和深切的人文关怀的具体而微的体现。
孔令云汪景峰
关键词:《我弥留之际》对话哲学独白人文关怀
三代美国华裔儿女的文化认同——从《喜福会》到《虎妈战歌》被引量:1
2012年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保持文化身份的单一性不再可行。在中美两种文化的碰撞中,美国华裔三代移民的文化认同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第一代移民被美国主流文化边缘化,他们从母文化中寻找归属感;第二代移民从幼年到成年经历了文化身份从单一到杂交的变迁;第三代移民则受到母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后殖民主义族裔与身份的相关理论佐证了这三代美国华裔儿女文化认同的变迁。
汪景峰孔令云
关键词:美国华裔《喜福会》《虎妈战歌》文化认同
论《丘比特和赛姬》的神话性
2013年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丘比特和赛姬》的神话性进行探讨,通过对该故事的分析,指出该作品在思想内涵和叙述手法两方面均带有浓厚的希腊神话色彩,体现了以神为中心的希腊民族文化特色。同时,作为《美女与野兽》的最早书面异文,《丘比特和赛姬》在童话史上具有开创性和基垫性的意义,对该故事的研究,有助于更全备和更系统地认识该童话的形成和演变。
孔令云
关键词:叙述手法神话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