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起帆

作品数:6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攻关项目福建省林业厅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杉木
  • 4篇土壤
  • 2篇亚热带
  • 2篇亚热带树种
  • 2篇树种
  • 2篇热带树种
  • 2篇林地
  • 1篇氮磷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循环
  • 1篇有机氮
  • 1篇有机碳
  • 1篇植被
  • 1篇植被类型
  • 1篇杉木采伐迹地
  • 1篇杉木连栽
  • 1篇杉木人工林
  • 1篇土壤肥力
  • 1篇土壤肥力变化
  • 1篇土壤剖面

机构

  • 6篇福建农林大学
  • 3篇国家林业局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闽江学院

作者

  • 6篇杨起帆
  • 4篇丁国昌
  • 2篇黄猛
  • 2篇黄玉梅
  • 2篇孙敏
  • 2篇郑莹莹
  • 1篇刘骏
  • 1篇习丹
  • 1篇万晓华
  • 1篇黄志群
  • 1篇林思祖
  • 1篇李树斌
  • 1篇孟晓蕊
  • 1篇杨蕾

传媒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北华大学学报...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黑龙江生态工...
  • 1篇森林与环境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杉木采伐迹地轮作马尾松后的土壤肥力变化被引量:4
2017年
以福建省长汀县楼子坝国有林场杉木连栽(AA)、杉木—马尾松—杉木(ABA)轮作及杉木—马尾松轮作(AB)等3种利用方式林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三种林地更新方式的土壤物理性质、有机质及全氮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物理性质、有机质和全氮差异均达显著性水平。物理性质方面,上坡的不同土层表现出杉木—马尾松—杉木轮作下的土壤水分条件比杉—杉连栽地的土壤中相对较好,而在中坡和下坡各个土层则没有明显规律;上坡和下坡的杉木—马尾松—杉木轮作下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规律较为明显,均表现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但中坡不同林分类型及不同土层变化规律各不相同。
杨起帆孙敏郑莹莹杨蕾黄猛黄玉梅丁国昌
关键词:杉木连栽
3种林下植被类型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特征的影响被引量:5
2022年
林下植被作为影响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重要因子之一,探讨其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以期为人工林林下植被管理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3种林下优势植被——箬竹(Indocalamus tessellatus)、双盖蕨(Diplazium donianum)和紫麻(Oreocnide frutescens)为对象,测定不同土层(0—10、10—20、20—40、40—60、60—80 cm)土壤总有机碳、惰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的质量分数特征,分析各有机碳组分在林下植被、土层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3种林下植被土壤总有机碳、惰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质量分数沿剖面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易氧化有机碳在0—10 cm土层均值最高,可溶性有机碳表现出先增后降的分布特征。(2)总有机碳在40—60 cm土层表现为箬竹(8.94 g·kg^(-1))显著高于双盖蕨(7.00 g·kg^(-1));0—10、10—20 cm土层惰性有机碳质量分数最高的分别是紫麻(18.66 g·kg^(-1))和双盖蕨(11.38 g·kg^(-1));箬竹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占比最高(2.35%)。(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组分均与全氮、C/N值、可溶性总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各有机碳组分两两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4)RDA分析表明,10—20、20—40 cm土层对各有机碳组分影响最显著的环境因子是微生物生物量氮(E=47.9%、53.1%),而在40—60 cm土层中影响最显著的是全氮(E=43.6%)。林下植被类型主要显著影响表层土壤有机碳组分,惰性有机碳在林下植被类型间的差异更显著。紫麻和双盖蕨能促进表层土壤稳定性碳的积累,而箬竹覆盖下的表层土壤有机碳组分具有较快的分解转化速率。
宋瑞朋杨起帆郑智恒习丹
关键词: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活性有机碳土壤剖面
江西官山不同海拔常绿阔叶林土壤活性氮组分特征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研究海拔梯度对常绿阔叶林土壤氮有效性的影响,揭示常绿阔叶林土壤活性氮组分的海拔差异性,为保护区内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5个海拔梯度(400、600、800、1000、1200 m)的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采集0~10、10~20、20~4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全氮、无机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分析海拔梯度与土壤活性氮组分的关系。【结果】土壤全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下降,随海拔的上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1000 m海拔均显著高于400、600和1200 m海拔。随着海拔的上升,表层土壤铵态氮(0~20 cm)和硝态氮(10~20 cm)含量显著降低,而深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20~40 cm)含量则先在600 m海拔显著增加后快速下降。土壤总活性氮占全氮的比例随海拔的升高出现先降后增的趋势,微生物生物量氮占全氮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氮组分所占的比例。海拔与土壤铵态氮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可溶性有机氮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各活性氮组分与土壤湿度、微生物生物量碳、有机碳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海拔梯度对常绿阔叶林土壤氮的有效性具有显著影响,土壤水分、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总有机碳的变化是引起不同海拔高度上土壤活性氮组分变化的重要因子。
杨起帆熊勇余泽平刘骏刘骏习丹
关键词:常绿阔叶林海拔梯度可溶性有机氮铵态氮
亚热带树种转换对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8
2017年
通过分析杉木采伐迹地营造阔叶树种尾巨桉和固氮树种黑木相思人工林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酶活性,探讨造林树种转换对于改善杉木林地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树种转换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酶活性的影响主要局限于0~10 cm土壤层.杉木转换为固氮树种黑木相思后,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壤层总脂肪酸含量、真菌、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和放线菌生物量.主成分分析表明,黑木相思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杉木和尾巨桉人工林具有显著差异,土壤中革兰氏阳性细菌、阴性细菌和放线菌丰度显著提高.在0~10 cm土壤层,黑木相思人工林土壤纤维素水解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杉木和尾巨桉人工林.研究表明,杉木转变为固氮树种黑木相思后会显著提高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有助于土壤有机质的恢复,加快养分循环过程.
丁国昌万晓华杨起帆林群星黄志群
关键词:杉木固氮树种磷脂脂肪酸
亚热带树种转换对林地土壤碳氮磷计量比的影响被引量:13
2019年
通过分析杉木采伐迹地营造阔叶树种尾巨桉及固氮树种黑木相思后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探讨造林树种转换对林地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规律,以期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杉木、尾巨桉和黑木相思土壤全碳(TC)、全氮(TN)和全磷(TP)分别为19.28~23.84、1.56~1.87和0.27~0.30 g·kg^-1,各土层TC和TN均表现为尾巨桉和黑木相思较高,在表层(0~10 cm)和下层(20~40 cm)差异显著(P<0.05),表层和下层黑木相思人工林土壤TP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3种林分土壤C∶N、C∶P和N∶P分别为11.89~13.44、68.31~87.18和5.55~6.38,各土层C∶N和C∶P均表现为尾巨桉>黑木相思>杉木,中层(10~20 cm)土壤N∶P表现为尾巨桉和黑木相思林分显著高于杉木(P<0.05);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规律明显,土壤C∶N、C∶P和N∶P与土壤TC、TN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土壤容重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最大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显著正相关。因此,在森林经营和森林恢复过程中,应重视如何调整树种组成,阔叶树种桉树和固氮树种黑木相思有助于提高杉木林地土壤TC、TN、TP含量及C∶N、C∶P和N∶P值,有利于人工林退化地养分的良性循环。
李树斌周丽丽陈宝英杨起帆杨起帆丁国昌
关键词:尾巨桉黑木相思养分循环
杉木与木荷混交23 a后土壤碳氮剖面特征
2017年
研究23 a生杉木纯林、木荷纯林和杉木木荷混交林的土壤碳、氮、碳氮比(C/N)之间的剖面分布差异.结果表明:杉木纯林、木荷纯林和杉木木荷混交林地的表层土壤(0~10 cm)碳、氮元素含量最高并逐层递减,且杉木木荷混交林碳、氮元素含量明显高于木荷纯林和杉木纯林(P<0.05);在向下3个土层中3类林分的碳、氮元素含量差异较小(P>0.05),杉木木荷混交林的优势并不明显,低于木荷纯林和杉木纯林.与纯林相比,杉木木荷混交林在表层土壤中对土壤碳、氮含量有显著提高,可能是因为杉木与木荷混交改变了林冠结构,有利于落叶分解.
杨起帆孙敏郑莹莹孟晓蕊黄猛黄玉梅丁国昌
关键词:杉木木荷混交林土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