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妍

作品数:9 被引量:79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安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生理学
  • 3篇教学
  • 3篇病理生理
  • 3篇病理生理学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毒性
  • 1篇毒性作用
  • 1篇新剂型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肌缺血
  • 1篇炎性反应
  • 1篇炎性反应因子
  • 1篇医学教育
  • 1篇抑郁
  • 1篇抑郁症
  • 1篇应激
  • 1篇再灌注
  • 1篇再灌注损伤

机构

  • 9篇西安医学院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陕西省肿瘤医...

作者

  • 9篇赵妍
  • 5篇郭玉芳
  • 4篇王爽
  • 4篇刘焕
  • 3篇徐浩
  • 2篇霍健
  • 2篇王湘
  • 2篇张军峰
  • 1篇申旭霁
  • 1篇崔媛媛
  • 1篇王倩
  • 1篇曹健
  • 1篇朱娟霞
  • 1篇高捷
  • 1篇常晋瑞
  • 1篇徐礼鲜
  • 1篇苏兴利
  • 1篇孟祥忠
  • 1篇成娟娟
  • 1篇王军

传媒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医学综述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西北医学教育
  • 1篇神经解剖学杂...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世界中医药
  • 1篇医学争鸣

年份

  • 3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微课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6年
微课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作用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但作为传统教育模式的有力补充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地广泛应用。对于医学基础课中难度较大的病理生理学,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明显。本文就微课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上的优点进行探讨。
王爽高捷郭玉芳赵妍王军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教学
浅析幕课特点优势及其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7年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病机制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课相关知识,还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发散思维和临床思维能力,使得病理生理学的学习具有很大的难度。随着近年来网络教学平台或者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幕课以其灵活的多媒体终端,打破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还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针对性学习,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过程,真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病理生理学的教学质量。
郭玉芳赵妍王湘刘焕
关键词:教学方法病理生理学教学
我国全科医学教育面临的相关问题及对策被引量:12
2016年
全科医学是社会文明的发展趋势,全科医学教育在社会医疗卫生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愈发明显。作者从探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入手,立足当前全科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存在的重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与对策,为我国全科医学教育更加快速、有效、稳步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徐浩赵妍崔媛媛张军峰徐礼鲜
关键词:全科医学医学教育卫生服务
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在基质金属蛋白酶-2活化中的作用机制
2017年
目的:研究MMP-2的活化并探索其机制。方法:采用酶谱分析方法检测瘤细胞条件培养基中MMP-2在包被前后表达和活化的情况,用RT-PCR方法检测MT1-MMP mRNA的表达,观察MT1-MMP激活的MMP-2在细胞侵袭中的作用,Boyden小室膜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条件培养基明胶酶谱分析结果显示仅在三维聚I型胶原包被组存在MMP-2的活性形式;培养于I型胶原组的人MCF-7细胞MT1-MMP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显著(P<0.01)。Boyden小室膜侵袭实验可见,用MT1-MMP的抗体处理组的细胞数明显少于未用MT1-MMP的抗体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型胶原成分可以通过上调MT1-MMP的水平来调控人乳腺癌MCF-7细胞MMP-2的活化,MT1-MMP激活的MMP-2可以增强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侵袭能力。
郭玉芳王爽刘焕王湘赵妍
关键词:乳腺癌基质金属蛋白酶-2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酶谱分析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29
2019年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在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本文在分析雨课堂功能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了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分析了该模式的教学效果,探讨了该模式应用于教学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实践表明,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病理生理学,真正实现了授课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更为顺畅,提高了教学质量。
刘焕王爽郭玉芳霍健郭池华赵妍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混合式教学教学改革
局部麻醉药新剂型及其相关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8年
近年来医学和药学制剂工艺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局部麻醉药(LA)新剂型的研制,微球、脂质体、乳化剂、水凝胶以及微型胶囊技术快速发展,延长了局部麻醉时间,改善了局部麻醉的效果。随着各种LA新剂型的不断研发和应用,LA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等也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了解LA新剂型研发状况、制备工艺、麻醉效果、特点、相关不良反应以及防治措施可为LA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徐浩孟祥忠赵妍申旭霁成娟娟徐礼鲜闵恒
关键词:局部麻醉药新剂型毒性作用
腹外侧眶皮层中miR-200对慢性应激所致大鼠抑郁行为调控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观察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模型大鼠腹外侧眶皮层(VLO)内miR-200和双特异性磷酸酶1(DUSP1)表达变化,并探讨VLO内注射miR-200模拟物对抑郁行为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大鼠建立CUMS抑郁模型后分为5组:CUMS+miR-200模拟物组(VLO内注射20 pmol miR-200 mimic);CUMS+阴性对照组(VLO内注射20 pmol阴性对照siRNA);无应激+阴性对照组;无应激+miR-200模拟物组;CUMS+氟西汀(10 mg/kg/d)组。依次进行蔗糖偏爱测试、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Western Blot检测VLO内DUSP1、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pERK蛋白表达。结果:与无应激组比较,CUMS组大鼠体重降低(P<0.0001)、蔗糖偏爱下降(P=0.008),VLO中miR-200表达减少(P<0.0001),DUSP1表达增高(P=0.0054);与CUMS+阴性对照组比较,CUMS+miR-200模拟物组大鼠蔗糖偏爱率(P=0.028),开放臂进入时间(P=0.031)和进入次数(P<0.0001)均升高,总活动距离不受影响;与CUMS+阴性对照组比较,CUMS+miR-200模拟物组VLO中DUSP1(P=0.046)和pERK(P=0.042)蛋白水平显著升高。结论:慢性应激性环境所致抑郁样行为与VLO内pERK下调有关,miR-200可直接下调VLO内DUSP1表达,提高pERK表达并最终改善抑郁症状。
赵妍王爽郭玉芳张军峰徐浩
关键词:抑郁症
参苓白术散加减对肺癌术后慢性咳嗽的疗效及相关机制研究被引量:17
2019年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加减对肺癌术后咳嗽的疗效,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7年12月陕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肺癌术后咳嗽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1例。对照组给予复方甲氧那明口服,2粒/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参苓白术散加减,每日1剂,200mL温服分服,2组均连续治疗2周,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血清炎性反应因子(PCT、CRP、IL-6、IL-8、TNF-α)、肺功能(VC、FEV1、FEV1/FVC、MMEF、PEF)及免疫功能(IgA、IgM、IgG、补体C3、补体C4)的变化。结果:1)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8.73%,对照组为74.6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不同维度的LCQ-MC评分及LCQMC总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其中观察组升高趋势较对照组明显(P<0.05);3)治疗后2组患者外周血清PCT、CRP、IL-6、IL-8、TNF-α浓度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其中观察组下降的趋势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肺功能:治疗后2组VC、FEV1、FEV1/FVC、MMEF、PEF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其中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5)免疫功能:治疗后2组IgA、IgM、IgG、补体C3、补体C4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其中观察组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可明显改善肺癌术后咳嗽患者的临床症状,进一步提升其肺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炎性反应因子,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关。
霍健刘焕苏兴利赵妍李春燕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复方甲氧那明疗效
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心肌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应用及其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9年
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心力衰竭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心肌缺血破坏心肌活力,导致心脏功能受损。再灌注是临床治疗心肌缺血的有效疗法,而再灌注损伤仍不容忽视。目前已有许多关于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心肌缺血或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但效果仍具有争议。现就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心肌缺血与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及临床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及其对心肌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做一综述。
常晋瑞赵妍曹健王倩朱娟霞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心肌缺血缺血再灌注心肌梗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