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思佳
- 作品数:11 被引量:17H指数:1
- 供职机构:辽宁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 “现代”“中国”“文学”如何进入“文学史”?——评王德威主编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 2022年
- 文学史作为一种建构“文”与“史”对话关系的叙述文本,时刻受政治话语、学术思潮、学科建制、知识生产及传播渠道等方面的密切影响。如今,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孕育了多元化的文学史观,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激发了文学发展的现代性问题,技术与媒介的快速发展改变着知识生产及流通的路径。
- 郑思佳吴玉杰
-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史观政治话语学科建制学术思潮
- 历史意识与人文关怀的复归:新世纪小说创作论被引量:14
- 2022年
- 历史意识和人文关怀是作家观照现实的两大尺度,历史意识是作家反思历史、考察当下、谱画未来的理性意识,人文关怀则是作家关注人的生存境遇,重视人的价值尊严的责任使命。1990年以来,多元历史意识的泛滥及消费主义文化的诱惑使一些作家遭遇了两大尺度的双重缺失。进入新世纪,作家们纷纷从世纪末文学场的无序状态中苏醒,开始注重在小说创作中兼顾历史意识和人文关怀双重维度。具体表现为重返历史真实,观照人的精神追求和家国情怀;立足当下现实,关注社会转型期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回归自然传统,以“复魅”的历史意识观照人的生存危机。
- 郑思佳吴玉杰
- 关键词:新世纪小说历史意识人文关怀
- 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与小说的日常叙事转向
- 2021年
- 身份认同是一种有关主体认知的哲学命题,而对作为知识分子的作家而言,更是一种富有审美意味的文学命题。新时期以来,现代化、全球化快速发展,现代、后现代多元文化杂糅并存,身处这一复杂语境中的作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自我身份的怀疑与追问,并试图通过小说叙事来表达对身份转型的认同与困惑。于是,“日常”这一揭示生存经验和精神境遇的生命与社会镜像,与作为知识分子的作家在这一转型期的身份认同相链接,成为小说叙事无法规避的审美领域。21世纪以来,基于文化界对人文精神的呼唤以及社会问题的亟待解决,作为知识分子的作家以人民身份重返“日常”。然而他们笔下的“日常”已经实现了由被意识形态简化了的“政治日常”、被精英话语简化了的“精神日常”以及被消费主义异化了的“物质日常”和“身体日常”,向被“人民性”改造了的现实日常的叙事转向。
- 郑思佳
- 关键词:知识分子身份认同日常叙事
- 于喧哗处冷眼写实——电影《来电狂响》中的电影性表达及现实主义主题意蕴被引量:1
- 2019年
- 当呐喊的爱情遇上真正的柴米油盐,是否能够抵挡得住时间的检验;当流年的情谊披上利益的浮华外衣,是否能逃得过现实的残酷剥离;当技术理性世界的“暴政”降临,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讨好这一生?改编自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的《来电狂响》,一经上映就让印刻着科技时代烙印的“关系”二字,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你的秘密,尚能饭否?”更成为了情侣、夫妻、朋友间打趣的话题。
- 郑思佳
- 关键词:主题意蕴现实主义电影写实时代烙印
- 未曾消逝的民间文化记忆和族群文化认同——评阎丽杰教授的《满族民间文学概要》
- 2019年
- 满族民间文学作为记录和承载民众思想态度、生活愿望、审美心理和民族精神的艺术载体,以集体创作、口头传承的形式世代沿袭,直至今日成为民间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阎丽杰教授的《满族民间文学概要》紧抓“重塑民间文化传统打造文化竞争优势”的时代要求,重新归纳和梳理满族民间文学的存在样态和发展脉络,记录满族人民的情感精神和集体智慧的文化记忆,并对基于族群文化认同的民间文学活态艺术的保护予以关注。同时,阎丽杰教授从大量的民间文学文本中提炼出满族民间文学的“人民性”倾向,从“人民性”创作导向角度对满族民间文学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审美进行了重新审视,为新时代下满族民间文学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发展提供了知识支撑和思想引导。
- 郑思佳
- 关键词:人民性
- 数字人文视域下的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研究
- 2022年
- 百年来,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随着科学技术与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传统人文研究的自限性逐渐显现。近年来,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数字技术的渐臻成熟给予学术研究“整理——分析——呈现”等环节方法论的革新,促使女性文学研究由人力主导向人力与数字共同驱动的转变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跨学科、定量化、关联性的数字分析不断刷新女性文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将推动女性文学研究在整体式把握、主观定性与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个体批评与多维关系等方面取得突破。然而,面对一种新兴的研究思维与研究方式,学界在肯定其价值的同时,仍要审视其内在的限度与应用的困境。
- 吴玉杰郑思佳
- 关键词:研究范式
- 新中国70年长篇小说中国家形象的嬗变被引量:1
- 2019年
- 长篇小说中的国家形象是作家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一种形象认知和审美想象。在当代文学七十载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国家形象也随着民族的沧桑巨变呈现出由红色中国形象渐趋丰富立体的嬗变过程,建构视角也由“俯视”“他知”的精英立场转变为“平视”“内化”的民间立场。为了更好地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塑造国家形象,当代文学长篇小说更应当肩负起谱画时代的文学责任,利用融媒体的传播途径,兼顾本土性与全球性,思想性与时代性,建构与时俱进的新时代大国形象。
- 郑思佳
- 关键词:长篇小说国家形象
- 《东北日报》的工人创作与“人民性”文艺观
- 2023年
-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百废待兴之际,在工人阶级地位确立、新中国工业建设肇始之时,以工人主体的创作实践应运而生,为新中国文学刻下了无可取代的“工人”印记。这一时期工人创作景观的繁盛,是文艺界贯彻新中国“人民文艺”思想的成功实践和打造“文艺新军”的有效范本。广大工人群体在“普及与提高”的培育路径下实现了作为人民主体的“身份询唤”。而工人真实朴素的创作经验也作为新中国文学一种新的审美范式,在文学传播中,促成了对“人民”的塑造和对“人民文艺”的反哺。
- 郑思佳周珉佳
- 关键词:人民文艺《东北日报》
- 宏大理想的微观言说--21世纪作家的身份认同与日常生活叙事
- 2023年
- 身份认同是主体在主体间关系中,反思与建构自我/个体/群体属性,而形成的主观肯定性态度。身份认同常由“话语”所构建,正如霍尔认为身份是“建构在许多不同的且往往是交叉的、相反的论述、实践及地位上的多元组合”。^(1)而文学作为一种话语实践,在身份认同的建构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作家作为置身社会变革中的敏感个体,往往会通过个体化的文学实践,对主体在自我、社会、文化等各个维度的身份认同进行迫切的追问与重新确认。
- 郑思佳
- 关键词:身份认同日常生活叙事主体间关系文学实践肯定性斯图亚特·霍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