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海涛

作品数:7 被引量:120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矿床
  • 4篇成矿
  • 3篇年代学
  • 2篇地质年代
  • 2篇地质年代学
  • 2篇东段
  • 2篇多金属
  • 2篇岩石
  • 2篇锆石
  • 2篇矿床类型
  • 2篇斑岩
  • 2篇北喜马拉雅
  • 2篇
  • 2篇成矿时代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定年
  • 1篇多金属成矿
  • 1篇多金属成矿作...
  • 1篇多金属矿

机构

  • 7篇中国地质大学...
  • 7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国家地质实验...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江西省地矿局

作者

  • 7篇郑有业
  • 7篇郑海涛
  • 4篇田立明
  • 3篇孙祥
  • 2篇高顺宝
  • 2篇郑磊
  • 2篇吴松
  • 1篇张众
  • 1篇屈文俊
  • 1篇张立雪
  • 1篇于淼
  • 1篇代芳华
  • 1篇张刚阳
  • 1篇朱继华
  • 1篇杨万涛
  • 1篇周天成
  • 1篇姚翔
  • 1篇耿学斌
  • 1篇张莉莉
  • 1篇柯贤忠

传媒

  • 3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西北地质
  • 1篇地球科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4
  • 3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内蒙古固阳地区新太古代变质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被引量:3
2014年
内蒙古固阳地区新太古代变质侵入岩具明显TTG岩系特征,符合钙碱性系列岩石的演化趋势,且具有由早期富钙向晚期富钠演化的趋势.其SiO2含量介于49.99%~76.08%(绝大多数为51%~67%之间),全碱含量高(NazO+KzO〉7%),富钠(Na20〉3%),Na20/K20〉1,铝含量高(A12()3含量通常在13%~18%之间),Mg#值较高(Mg#变化范围为33~50,均值为45).微量元素显示岩石较低的Rb/Sr比值(0.02%Rb/Sr%0.22,均值为0.08),具有明显的Nb、P和Ti负异常以及Sr正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型,岩石强烈富集LREE,亏损HREE,具弱Eu正异常.利用激光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对其锆石进行了U-Pb定年,测得其年龄在2500-2520Ma之间,属新太古代晚期.另外,二长花岗岩的不一致线下交点年龄为410~576Ma,代表着引起Pb从矿物中丢失的热事件的时间,即可以作为“早古生代华北地台应祁连山褶皱带的闭合而向南增生”这一事件在该区的时间响应.
张莉莉代芳华崔加伟吴松郑海涛郑有业
关键词:变质侵入岩岩石学地球化学
西藏扎西康锑多金属矿床类型、发现过程及意义被引量:55
2012年
扎西康锑多金属矿床是北喜马拉雅成矿带中首次发现的超大型矿床,是在全世界最年轻、最宏大的"藏南拆离系"中找矿取得的重大突破,也是我国首次发现喷流沉积-热泉水改造型锰铁锑铅锌银矿床.通过大量详实的野外调查与综合研究,新发现大量的锰铁碳酸盐建造、纹层状构造、"斑点狗"、同心环带、"古喷流口"、热水蛋、水热角砾岩、热泉洞以及硫化物中Pb+Zn>>Cu,Ga>>In,Mn、Fe、Ba、B含量高等喷流沉积及热泉作用证据,属喷流沉积-热泉水改造型锑多金属矿床,是成矿找矿理论方法创新指导找矿突破的经典范例.在重点介绍该矿床地质特征、成因的基础上,系统论述其发现过程及勘查新进展,这对于启迪人们的找矿思路,推动北喜马拉雅地区喷流沉积-改造型矿床进一步的勘查评价、科学研究及理论方法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郑有业刘敏院孙祥原恩会田立明郑海涛张刚阳张立华
关键词:北喜马拉雅矿床类型
西藏查个勒铜铅锌矿成岩成矿时代及意义被引量:22
2012年
西藏查个勒铜铅锌矿在念青唐古拉铜铅锌银成矿带已发现的铜多金属矿床中处于最西端,矿区同时存在接触交代-充填型铜铅锌矿化和斑岩型铜钼矿化.锆石LA-ICP-MSU-Pb和辉钼矿Re-Os测试表明,矿区两种类型矿化近乎同时形成,北部与铜铅锌矿化相关的花岗斑岩成岩时代为62.1±1.1Ma(MSWD=2.7),南部与铜钼矿化相关的花岗斑岩成岩时代为63.28±0.86Ma(MSWD=3.2),南部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61.49±0.60Ma(MSWD=1.5),是在雅鲁藏布江洋盆北向俯冲后的同碰撞期形成的.该成果完善和充实了念青唐古拉铜铅锌银成矿带碰撞期成矿的时间演化序列,且使该带规模在原有基础之上向西延伸了200km(谢通门县青都-昂仁县查个勒),显示该带为一条贯穿东西、以碰撞期成矿为主、长大于800km的巨型铜铅锌银成矿带,并为继续在此带向西寻找该类型矿床提供了重要依据.
高顺宝郑有业田立明张众屈文俊刘敏院郑海涛郑磊朱继华
关键词:念青唐古拉碰撞期成岩成矿地质年代学
北喜马拉雅东段金锑多金属成矿作用、矿床类型与成矿时代被引量:29
2014年
通过大量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与综合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北喜马拉雅东段金锑多金属矿带发育3期成矿作用(同沉积、同碰撞、陆内造山期)和5种矿床类型(喷流沉积-改造型、卡林型-类卡林型、热泉型、次火山岩浆热液型、造山型)。提出控矿"四要素"分布或叠加的地区,是北喜马拉雅地区最重要的找矿标志。指出羊卓雍错-哲古错被动大陆边缘裂谷(陷)盆地周缘的盆山转换部位是成矿有利部位,金矿床主要受近EW向拆离构造及其次级构造控制;锑、金锑多金属矿床主要受近SN向走滑正断系统及其次级构造控制,特别是EW向拆离系统与SN向走滑正断系统的交汇部位更是寻找锑、金锑多金属矿床的最有利部位。据此划分出3个受近SN向走滑正断层系统控制和2个受EW向拆离构造或韧-脆性剪切构造控制的矿化集中区,为该带进一步的找矿工作部署与突破指明了方向。
郑有业孙祥田立明郑海涛于淼杨万涛周天成耿学斌
关键词:成矿作用矿床类型成矿时代
西藏青草山斑岩铜金矿床含矿斑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岩石成因被引量:5
2018年
西藏青草山Cu-Au矿床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新发现的具有大型远景的斑岩型矿床,但该矿床含矿斑岩的年龄、成因及源区一直未得到有效的约束.对青草山花岗闪长岩以及含矿花岗岩闪长斑岩进行了锆石年代学、Hf同位素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与含矿花岗闪长斑岩的侵入时代分别为131.2±0.3Ma与117.9±0.8Ma,代表了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早期的成岩作用以及斑岩Cu-Au成矿作用.二者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二者可能具有相同的岩浆源区,是不同时期同源岩浆活动的产物.结合含矿花岗闪长斑岩锆石Hf同位素组成,认为青草山含矿斑岩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壳向北俯冲过程中,是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受到了少量地幔物质的混合.
郑海涛郑有业徐净吴松郭建慈高顺宝次琼
关键词:岩石成因斑岩铜金矿床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地质年代学
西藏冈底斯小斑岩体演化与成矿被引量:10
2012年
冈底斯成矿带是在青藏高原上发育的巨型铜矿带,存在中侏罗世俯冲型、始新世同碰撞型和中新世后碰撞型三期斑岩成矿作用。其中,中新世出现了斑岩成矿大爆发,形成铜资源量超千万吨的中国第一大铜矿——驱龙铜矿在内的一系列大型-超大型斑岩铜矿床。通过大量详实的野外调查与综合研究,认为冈底斯含矿岩体并非传统的单一斑岩体,而是形成时间相近、多期次侵入的复式小斑(杂)岩体,其成矿及改造贯穿于复式小杂岩体的每次侵入过程。矿区大规模蚀变与矿化并非围绕某单一小斑岩体分布,而成矿物质及成矿流体也不是直接来源于浅侵位的小斑岩体,而是来源于地壳下部10km左右二次岩浆房的多次泵出,是深部同一岩浆房的岩浆不断演化的结果。多期次的岩浆侵入源源不断地供给成矿物质、成矿流体及成矿热动力,是形成大型-超大型斑岩铜矿床的极重要找矿标志。笔者提出"在相同环境下小(斑)杂岩体侵入的期次越多、岩性及成矿元素越复杂越有利于成大矿"这一理论新模型,丰富与完善了经典的斑岩铜矿成矿理论,对推动在冈底斯斑岩铜矿带进一步进行地质勘查评价工作部署及找矿突破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郑有业孙祥郑海涛张立雪柯贤忠郑磊姚翔
关键词:冈底斯斑岩型矿床成矿模式岩浆演化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东段列麦白云母花岗岩年代学及成因被引量:4
2017年
列麦白云母花岗岩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侵位于雅拉香波穹窿边部早古生代浅变质岩中。为揭示其形成时代及成因,本文对其开展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列麦白云母花岗岩具有高SiO_2(71.08%~71.49%)、Al_2O_3(15.55%~15.72%)和K_2O(4.32%~4.57%),高的A/CNK比值(1.17~1.21),低的CaO/Na_2O比值(0.22~0.28),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富集Rb、Th和Hf,亏损Ba、Nb、Sr和Ti,稀土元素呈轻稀土(LREE)富集,重稀土(HREE)相对亏损的向右倾斜的配分模式(LREE/HREE=16.57~17.91),具有弱负Eu异常(δEu=0.78~0.79)。与二云母花岗岩比较,列麦白云母花岗岩具有较高的Rb含量(204.1×10^(-6)~293.8×10^(-6))、较低的Sr(<134.6×10^(-6))及显著的重稀土分馏效应。锆石新生边年龄为48.5±1.1 Ma(MSWD=2.1),代表其结晶年龄,该年龄为目前报道的最早年龄,其初始Hf同位素组成ε_(Hf)(t)=-6.4~-2.3,显示物源为壳源性质,二阶段模式年龄介于731~839 Ma之间,表明成岩物质形成于新元古代;核部继承锆石年龄变化在135.7~3339.2 Ma之间,表明其源岩为早白垩世沉积岩,是在印度与欧亚大陆主碰撞阶段,陆-陆碰撞导致地壳缩短加压升温,引起早白垩世沉积岩部分熔融而形成的。
田立明郑有业郑海涛
关键词:特提斯喜马拉雅锆石U-PB定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