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初
- 作品数:15 被引量:377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面上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珠三角城市群制造业集疏与产业空间格局变动被引量:28
- 2020年
- 有序推进不同类型制造业集疏与产业空间格局变动是优化区域空间组织、提升地区竞争力的重要过程。论文基于区县层面的制造业企业汇总数据,在刻画珠三角城市群制造业集疏及其产业空间格局变动的基础上,建立统计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解析。结果表明,空间集聚程度最高的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次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最低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类型制造业空间集疏差异促使城市群"核心-边缘"结构进一步强化,核心城市更加专业化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而边缘城市则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环境承载力显著影响了制造业空间格局变动,核心城市土地资源紧缺促使制造业总体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土地资源更加丰富的地区转移,环境压力促使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环境容量更大的地方扩散,但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影响不明显。另外,区位与交通条件、经济技术水平、制度与政策等对不同类型产业的作用强度和方向也存在显著差异,共同推动珠三角城市群产业转型与制造业空间重构。
- 刘汉初刘汉初张海朋樊杰
- 关键词:珠三角城市群制造业资源环境承载力
- 北京市行业和职业结构变动及其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基于北京市第四、五、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根据行业人员与职业人员分类数据,利用比重和相对熵综合分析北京市行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变化特征,并运用对应分析法、归因矩阵模型研究北京市行业结构和职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促进二者变动的推动力。结果表明:北京市行业结构趋于多样化、高级化,职业结构逐渐趋于专业化、高级化;北京市行业-职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不仅通过直接雇佣关系相联,而且通过行业之间供需链的间接循环相联系;北京市职业分布与行业特性紧密相联,并且关系更加密切,但在行业-职业结构变动中,大部分行业部门与职业群体遵循了相反模式。
- 许欣卢明华刘汉初
- “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驱动对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变化的影响与适应被引量:103
- 2016年
-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从投资和外向型经济驱动为主加快向科技创新驱动和内需拉动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区域发展格局在转型发展中的变化将成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研究新因素、新机制的新命题,而且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对转型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统计数据分析传统发展模式——投资和外向型经济驱动下形成的区域发展格局的基本特征,得出以下结论:投资拉动区域经济的力度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降低而显著增加,外向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明显增加;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贡献程度在省际层面正逐步超过投资和外向型经济的贡献;当前科技创新能力的区域差距大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科技创新能力对未来区域发展的作用及区域发展格局有可能强化"沿海—内陆"梯度的前景,提出在创新驱动下我国区域间发展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的预测结论,从而说明统筹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同协调、均衡、共享等区域发展理念的必要性。针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在新一轮发展中最大短板是科技创新能力落后,为避免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新一轮起跑线上就落伍,提出了着力资源优势转化、激活"三线"科技创新潜力以及打造创新链条等培育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 樊杰刘汉初
- 关键词:经济发展协调发展
- 环渤海地区水污染物排放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被引量:24
- 2017年
- 本文基于地级行政单元的水污染物排放和社会经济截面数据,分析环渤海地区水污染物排放的流域特征与时空分异,定量解析环渤海地区及高强度排放聚集区内水污染物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海河流域是环渤海地区纳污量最大、增量最突出的流域,其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分别占区域排放总量的38.94%、39.23%。(2)2005年以来,环渤海地区水污染物高排放区从零星分布向连片分布转变,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中南已成为水污染物高排放区的叠加区域。(3)环渤海地区水污染物排放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且空间关联程度呈增大趋势,水污染排放热度呈沿海向内陆递减态势,海河流域热度显著高于其他流域,沿海合作区显著高于内陆协作区;京津冀长期处于热点区和次热区,热区覆盖范围由海河向淮河流域拓展。(4)不同水污染物排放的驱动因素差异显著,对化学需氧量排放而言,经济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因素呈较强的正向带动,而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化程度表现出显著负向影响;对氨氮排放来说,人口规模呈正向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亦有一定正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则呈现显著的抑制作用。
- 周侃樊杰刘汉初
- 关键词:水污染物排放
- 农垦社区旅游投资意愿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以呼伦贝尔垦区为例被引量:2
- 2018年
- 本文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垦区为例,根据计划行为理论提出社区旅游投资意愿影响机制理论框架,并运用Pearson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垦社区旅游投资意愿具有3个特征:地理亲近性、中青主体性、生计路径依赖。这些特征的形成机制有6种:风险规避机制、前景期望机制、熟人传导机制、制度认同机制、效能促进机制与竞争激励机制。不同特征的形成机制既有相似、也有差异。具有不同客观条件的社群,其主观因素的作用机制既有相似、也有差异。该研究有助于丰富旅游地社区研究、推进中国农垦地区转型发展。
- 曾瑜皙钟林生刘汉初
- 2000年以来中国高耗能产业的空间格局演化及其成因被引量:27
- 2019年
- 优化高耗能产业空间布局对新时期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文章探讨中国高耗能产业的空间布局演化及其成因。通过计算区位基尼系数、产业集中度,发现高耗能产业省区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河南、广东等少数省份。动态格局方面,高耗能产业的空间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集疏过程经历“集聚-扩散-集聚”的阶段性变化。区域间主要表现为东北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东部地区产业份额总体不变,但区域内部格局变化显著,表现为北京、上海和广东向山东和江苏发生大规模转移。基于相关理论,文章构建高耗能产业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统计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基础是影响高耗能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但影响强度正在逐步弱化;资源禀赋和经济全球化通过影响企业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获取途径作用于高耗能产业的空间布局,但前者作用强度正逐渐减弱,而后者的影响则日益突出;环境规制和政府干预正逐渐成为促使高耗能产业空间扩散的重要驱动力。
- 刘汉初刘汉初周道静樊杰
- 关键词:高耗能产业面板数据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产业转移环境规制
- 中国城市专业化发展变化及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城市专业化包括产业专业化和功能专业化,其分工特点分别是在不同产业之间进行,和按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工序、模块进行。不同的分工体系势必对城市专业化的刻画产生明显分异。基于2000年五普、2010年六普两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利用城市产业专业化指数、城市功能专业化指数、区位商指数研究了中国不同规模的城市的专业化水平以及专业化部门的格局与变化。结果表明:城市产业专业化方面,规模较大的城市产业专业化水平较低且呈下降趋势,更专业化于制造业、金融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等产业部门;规模较小的城市产业专业化较高且呈上升趋势,更专业化于能源生产与采掘业、建筑业、交通邮政业等产业部门。城市功能专业化方面,规模较大的城市功能专业化水平较高并有继续升高的趋势,管理控制、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功能的专业化水平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规模较小的城市功能专业化水平较低并呈现继续降低的趋势,更加专业化于商业服务和生产操作功能。
- 刘汉初卢明华
- 关键词:城市分工
- 中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6
- 2019年
- 高耗能产业是当前中国CO2排放的重要来源,降低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是实现中国2030年减排目标的主要抓手之一。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区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在刻画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的时空特征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5年,中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下降趋势极为显著,空间上表现出“西高东低”与“北高南低”并存的分异格局以及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特征;本地高耗能产业碳强度明显受到周边省份的影响,技术创新、对外贸易、产业集聚不仅对本地高耗能产业碳强度产生影响,而且还能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作用于周边地区,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企业规模仅能作用于本地高耗能产业碳强度,环境管制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而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则对高耗能产业碳强度的影响不显著。从空间溢出效应、主导因素、区域差异化、应对产业转移四个方面提出了降低高耗能产业碳强度的政策建议。
- 刘汉初刘汉初曾瑜皙樊杰
- 关键词: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空间计量模型
- 东北现象再解析和东北振兴预判研究——对影响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变化稳定因素的初探被引量:43
- 2016年
- 从"东北现象"的新近表现,提出影响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变化的3个稳定因素: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地缘关系、文化和体制机制。分别对3个稳定因素在东北地区的特征状况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东北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本底强,但开发利用效益不佳,突出表现在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面积过小、限制性开发区收益较低、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超载低;位于全球三大经济圈之一的东北亚核心区,地缘优势突出,但未能转换为经济优势,突出表现为外向型经济比重过小、对日韩贸易地位不凸显;文化和体制机制成为限制东北地区发展的核心障碍,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结合东北振兴的问题导向,着重对东北地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解决发展驱动力的转型、创新国有企业改革模式和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协调发展、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实现开放经济的转型以及腾出国内市场促进东北优势产业继续保持活力、以共享发展理念消除城市贫困增进东北地区民生福祉、采取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实现东北地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进行发展等开展预判研究。
- 樊杰刘汉初王亚飞赵艳楠陈东
- 关键词:承载能力软环境地缘关系国有经济城市贫困
- 山西省县域人口半城市化的空间格局研究被引量:16
- 2015年
- 基于2000、201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利用变异系数分析方法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在Arc GIS和Geo DA等软件的支持下,以人口半城市化率为探测指标,从总体特征、时空演变、空间关联性三个侧面对山西省107个县域人口半城市化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县域人口半城市化现象显著且程度逐步加深,表现出明显的东部和西部的空间分异特征,但总体上空间差异呈现缩小态势;"一圈三群"区域间人口半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发展趋向均衡;总体上,山西省县域人口半城市化呈现出空间正相关性,且关联程度增强;根据局部相关性,山西省可分为扩散型、极化型、低速增长型、过渡型四种不同类型的半城市化区域。
- 刘汉初卢明华刘成
- 关键词:空间自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