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海娇

作品数:4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群落
  • 4篇群落结构
  • 2篇优势种
  • 2篇南海北部
  • 2篇浮游
  • 1篇典范对应分析
  • 1篇动物群
  • 1篇动物群落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群
  • 1篇植物群落
  • 1篇台湾海峡
  • 1篇群落研究
  • 1篇微型浮游动物
  • 1篇夏季
  • 1篇聚类分析
  • 1篇颗石藻
  • 1篇浮游动物
  • 1篇浮游动物群落
  • 1篇浮游植物

机构

  • 4篇天津科技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4篇孙军
  • 4篇刘海娇
  • 2篇冯媛媛
  • 1篇李欣
  • 1篇张翠霞
  • 1篇薛冰
  • 1篇李灼
  • 1篇张锐

传媒

  • 4篇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夏季南海北部微型浮游动物群落被引量:4
2016年
根据2014年8月至9月于珠江口至南海中部断面(18°00′-22°00′N,114°00′-116°00′E)的南海北部海域进行采样调查,并进行了微型浮游动物群落分析。共发现微型浮游动物142种,隶属于2门44属,其中砂壳纤毛虫28属78种,占所有发现物种数的54.93%;寡毛类纤毛虫14属59种,占所有发现物种数的41.55%。优势类群为:拟卡金斯急游虫(Strombidium paracalkinsi)、具沟急游虫(Strombidium sulcatum)、维尔伯特急游虫(Strombidium wilberti)和无节幼体(nauplii)。调查区微型浮游动物的丰度介于11.43959.35ind/L之间,平均值为264.99ind/L。微型浮游动物垂直分布总体特点是密集区位于50m水层,50m水层之下丰度逐渐减少。表层微型浮游动物丰度高值区位于J5—I1站位之间。断面的香农-威纳指数范围在0.92-4.18之间,平均值为2.77;均匀度指数在0.63-1之间,平均值为0.87。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发现温度和盐度是影响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连续追踪站位的调查发现,上层水体微型浮游动物群落丰度随着时间而发生一定的变化,下层水体相对较平缓。微型浮游动物昼夜的垂直丰度变化与叶绿素浓度昼夜变化大致相符。
李灼孙军刘海娇薛冰张翠霞张锐
关键词: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南海北部
2009—2011年东海陆架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被引量:14
2015年
根据2009年7、8月(夏季)、12月到翌年1月(冬季)、2010年11月(秋季)和2011年4、5月(春季)共4个航次在东海陆架区进行的现场多学科综合调查,报道了4个季节在整个东海海域的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及群落结构特征,并探讨了影响其分布格局的环境因子效应。结果表明,东海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由硅藻、甲藻组成。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88属299种(含未定种)。调查区夏季细胞丰度达最高,平均为(8 659.572±28 937.27)cell/L,其次是秋、冬季,春季最低,分别为(4 413.726±12 534.573)cell/L、(421.773±647.532)cell/L和(218.479±265.897)cell/L。硅藻细胞丰度在夏、秋、冬3个季节占总平均丰度的95%以上,甲藻细胞丰度在春季最高,占总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69%。调查海区浮游植物丰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长江口海域,并向外海呈递减趋势。不同群落间存在季节更替和演替现象。物种丰富度自春夏秋冬逐渐升高。香农指数(Shannon-Wiener index)和均匀度指数(Pielou index)分布较为一致,物种丰富度指数(Margalef index)呈现时空分布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的物种间更迭与海区特定的物理化学参数显著相关。
刘海娇傅文诚孙军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长江口台湾海峡
琼东海域今生颗石藻群落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通过2012年7、8月在南海北部陆架琼东上升流区域的水文、化学和生物的现场综合采样调查,对采集过滤的今生颗石藻膜样在偏振光显微镜下鉴种并统计细胞丰度,分析了夏季该海域的颗石藻群落结构特征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夏季琼东上升流区共检出今生颗石藻34种,优势物种有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纤细伞球藻(Umbellosphaera tenuis)、卡特螺旋球藻(Helicosphaera carteri)、地中海花冠球藻(Coronosphaera mediterranea)等,颗石粒细胞丰度介于0~2 040.23×103粒/L,平均值8.10×103粒/L,颗石球丰度介于0~68.90×103cells/L,平均值5.01×103 cells/L。大多数颗石藻集中分布在上升流信号强的水体中。琼东中部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指数H′较雷州半岛以东水域高,颗石粒群落的均匀度指数J分布与H′呈镶嵌模式。聚类Cluster和多维定标MDS结果,将颗石粒和颗石球群落各分成4个和5个组群,经相似性分析(ANOSIM)检验证明此种划分是显著的。将生物与海区环境因子进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结果表明,N/P、PO3-4、NO-2和SiO2-3是影响本次调查的今生颗石藻生物群落的主控因子。
刘海娇孙军冯媛媛
关键词:颗石藻群落结构优势种聚类分析
南海北部夏、冬季今生颗石藻分布被引量:3
2015年
本研究对2009年南海北部(17°~24°N,108°~122°E)夏季和2010年冬季的颗石藻群落结构进行了描述。颗石藻镜检工作以偏光显微镜为主,并辅助于扫描电镜进行物种的鉴定与计数,共鉴定物种11属13种。总体来说,冬季的颗石藻细胞丰度明显高于夏季,夏季细胞丰度介于0.3×103~71.8×103 cells/L之间,平均丰度6.0×103 cells/L;冬季介于0.3×103~64.4×103 cells/L之间,平均丰度6.7×103 cells/L。夏季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介于0.30~1.98和0.30~0.99之间,冬季分别介于0.51~2.25和0.33~0.99之间。夏季颗石藻细胞表层丰度分布规律不显著,冬季颗石藻分布高值区位于珠江口的外海站位;垂直分布上,颗石藻细胞丰度高值通常出现于次表层水体。调查期间颗石藻类群出现的优势种为纤细伞球藻(Umbellosphaera tenuis(Kamptner)Paasche)、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Lohmann)Hay et Mohler)以及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 Kamptner)。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结果表明,夏季优势种赫氏艾密里藻和大洋桥石藻与大部分环境因子呈正相关关系,冬季响应特征不同。
孙军刘海娇李欣冯媛媛
关键词:典范对应分析群落结构优势种南海北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