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维洲

作品数:1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单发
  • 1篇质子磁共振
  • 1篇质子磁共振波...
  • 1篇治疗前
  • 1篇脑梗
  • 1篇脑梗死
  • 1篇急性
  • 1篇急性脑梗死
  • 1篇梗死
  • 1篇1H-MRS
  • 1篇病灶
  • 1篇波谱
  • 1篇磁共振
  • 1篇磁共振波谱

机构

  • 1篇皖南医学院

作者

  • 1篇孔小权
  • 1篇李石坚
  • 1篇汤永祥
  • 1篇翟健
  • 1篇钱振
  • 1篇吴小燕
  • 1篇高萍
  • 1篇张金平
  • 1篇刘维洲

传媒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年份

  • 1篇2012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1H-MRS对单发急性脑梗死治疗前与后病灶整体取样的监测价值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研究单发急性脑梗死整体病灶区治疗前与后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特征,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6例患者分别在急性期和治疗平稳期行常规MRI及1H-MRS检查。1H-MRS检测采用单体素或多体素对病灶区行整体取样。对比分析治疗前与后整体梗死病灶区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类复合物(Cho)和肌酸(Cr)积分值,记录乳酸(Lac)峰次数;同时检测对侧正常脑组织区相应代谢物。运用Barthel指数量表记录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扩散加权成像(DWI)上测量病灶容积并分析治疗前与后容积变化。比较治疗前与后病灶区NAA积分值与梗死病灶容积(V)的比值并分析其与神经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26例患者在12~72 h和治疗(20±7.17)天接受了两次MR检查,获得52次1H-MRS结果。治疗前、后病灶区NAA分别与对侧半球相应正常区相比均有下降(P<0.05),梗死病灶区治疗前与后NAA未见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梗死病灶容积较治疗前变小(P<0.05);治疗后NAA/V比值及神经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值均有升高(P<0.05);NAA/V比值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呈正相关(r=0.315,P<0.05)。病灶区治疗前与后Cho及Cr值相比及其分别与对侧相应区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部分Cho(9/26)及Cr(7/26)治疗前后的值起伏较大。Lac峰出现率为23%(12/52)。结论1H-MRS对单发急性脑梗死治疗前与后病灶整体取样动态监测其单一的NAA水平改变,对于评价临床神经功能康复有局限性;动态监测梗死病灶区NAA水平与梗死病灶容积比值,可能是一项反映临床神经功能恢复的客观指标;Cho与Cr值总体相对平稳;Lac峰的出现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李石坚翟健张金平刘维洲汤永祥钱振孔小权高萍吴小燕
关键词:质子磁共振波谱急性脑梗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