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薛

作品数:10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翘嘴鳜
  • 2篇大眼鳜
  • 2篇养殖
  • 2篇育种
  • 2篇杂交
  • 2篇杂交育种
  • 2篇斑鳜
  • 1篇选育群体
  • 1篇循环水
  • 1篇循环水处理
  • 1篇循环水处理系...
  • 1篇遗传力
  • 1篇应激
  • 1篇鱼类
  • 1篇鱼类资源
  • 1篇育种技术
  • 1篇杂交育种技术
  • 1篇杂交子一代
  • 1篇杂种
  • 1篇杂种优势

机构

  • 10篇中山大学
  • 5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佛山市南海百...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10篇李桂峰
  • 10篇卢薛
  • 4篇王海芳
  • 4篇孙际佳
  • 4篇胥鹏
  • 4篇罗渡
  • 3篇何建国
  • 3篇刘凌志
  • 3篇侯晓翠
  • 2篇刘丽
  • 2篇陈石娟
  • 2篇周磊
  • 2篇王贺
  • 2篇曾雷
  • 1篇王海芳
  • 1篇曾爽
  • 1篇王鹏飞

传媒

  • 6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广西科学
  • 1篇中国水产学会...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西龟石水库大眼鳜的年龄与生长特征被引量:8
2012年
2008年9月2009年8月,在广西龟石水库用刺网逐月采集大眼鳜(Siniperca kneri)标本688尾,摘取鳞片作为年龄鉴定的主要材料,摘取鳃盖骨和臀鳍第二鳍棘作为年龄鉴定的辅助材料,研究大眼鳜的年龄特征,并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描述了大眼鳜的生长特性,为合理利用和保护库区大眼鳜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结果表明,以鳞片作为大眼鳜年龄的鉴定材料较可靠,年轮特征显示为疏密型和断裂切割型,年轮主要形成时期在4 6月,年轮的形成与繁殖有关;年龄组成为0~4龄,0龄和1龄鱼占标本总数的93.32%;体长(L)与鳞径(R)的回归方程为:L=24.47R+4.021 2(r=0.981 9,n=623);体长(L)与体质量(W)的回归方程为:W=0.017 7×L3.087 6(r=0.979 1,n=688);体长、体质量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59.04[l-e-0.2692(t+0.251 9)],Wt=5 196.88[l-e-0.269 1(t+0.263 8)]3.087 6。分析龟石水库大眼鳜资源现状,认为渔获物中低龄个体占绝对优势与库区无节制捕捞有关。为保护与合理利用库区大眼鳜资源,建议将库区大眼鳜的最小捕捞年龄定为3龄,捕捞规格定为990 g以上。
刘凌志李桂峰陈石娟卢薛罗渡王贺
关键词:大眼鳜年龄
鳜鱼生长性状遗传参数的估计被引量:8
2016年
为深入了解选育过程中鳜鱼(Siniperca chuatsi)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化规律,本研究以来自湖南、江苏、广东的翘嘴鳜为基础群体,构建了21个同胞半同胞家系,利用动物模型对不同家系进行了遗传分析:鳜鱼210日龄体重、体长的遗传力为0.40、0.45,属于高遗传力;体高的遗传力为0.29,属于中遗传力。相关分析表明,鳜鱼体重?体长间的遗传相关为0.96;体长?体高间的遗传相关为0.92,体重?体高间的遗传相关为0.94,因此进一步选育采用个体选育或者个体选育与家系选择法相结合的方法都能获得较好的结果;对某一生长性状进行选育时,其他两个相关性状也会得到间接选育。经过选育鳜鱼F2群体平均体重遗传进展为7.5 g,较第一代增加7.5%,F3群体平均体重的遗传进展为9.75 g,较第二代增加9.0%。F3群体平均体长与F1比较无显著提高。F3群体平均体高的遗传进展为0.22 cm,较第一代增加9.9%。本研究旨在为提高鳜鱼育种效率提供重要参数,加速育种进程。
卢薛孙际佳王海芳侯晓翠李桂峰
关键词:鳜鱼生长性状遗传力
鳜HSP70家族基因的克隆以及热应激对其mRNA表达的影响
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分离鉴定并克隆得到鳜(Siniperca chuatsi)四种热休克蛋白70 (HSP70)家族基因全长cDNA序列,包括两种组成型HSC70s(HSC70-1和HSC70-2)和两...
王鹏飞胥鹏周磊曾爽卢薛曾雷李桂峰
鳜杂交育种技术
李桂峰何建国洪锡标王小林孙际佳王海芳卢薛刘凌志罗渡
该成果完成以下内容:1、从长江、珠江流域鳜原产地引进了4600多尾原种用于良种制种,建立了除珠江流域引进斑鳜原种外的所有基础群体。在该基础上建立了多个家系和杂交系。2、电子标签标记基础群体与核心群体亲鱼3200尾。采集了...
关键词:
关键词:杂交育种人工授精
工厂化养殖系统对养殖花鳗鲡过程的水处理效果被引量:1
2013年
对花鳗鲡工厂化养殖系统的养殖池和各水处理设备进出的水质进行了连续检测,结果显示,在57d的养殖过程中,5#、6#、7#、8#养殖池水温为15~23.5℃,平均水温20.8℃;pH6~7.6,平均值为6.8;溶解氧在6.101—9.026mg/L之间波动,平均值为7.890mg/L:4个养殖池水体氨氮含量为0.082~1.278mg/L,均值为0.455mg/L;亚硝酸盐含量为0.021~1.367mg/L,均值为0.368mg/L;化学需氧量(COD)含量为12.492~21.777mg/L,均值为17.884mg/L;水处理系统对氨氮的去除率在-1.57%~73.36%之间波动,均值为26.16%;对亚硝酸盐的去除率为-12.25%~37.89%,均值为2.22%;对COD的去除率为-3.82%,12.39%,均值为5.82%。水质指标中除COD和pH值外,均符合花鳗鲡的安全生产标准(NY/T5069—2002),花鳗鲡的存活率均在95%以上。结果发现,提高水温到25~30℃,调节pH值到7.5~9.5,同时调节挂膜菌种,改进挂膜方法,选择合适的饲料和投饵方式,建立与循环水系统相匹配的养殖技术,可提高系统的水质净化效率。
侯晓翠卢薛刘凌志李桂峰
关键词:循环水处理系统生物滤池
大眼鳜与翘嘴鳜正反交及其正交子代自交的胚胎发育观察被引量:17
2013年
对大眼鳜(Siniperca kneri)(♀)×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正交F1(DQ)、翘嘴鳜(♀)×大眼鳜(♂)反交F1(QD)、大眼鳜(♀)×翘嘴鳜(♂)正交F1的自交F2(F2)的胚胎发育进行观察, 详细记录了受精卵、分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胚体形成期、破膜期6个胚胎发育时期的卵径、孵化破膜时间、初孵仔鱼大小以及胚胎发育特征。大眼鳜受精卵卵径为(1.231±0.057) mm, 翘嘴鳜卵径为(1.197±0.052) mm, 显著大于正交F1雌鱼的卵径(1.723±0.0519) mm(P〈0.05)。DQ受精卵在水温25.5-27.7℃经过37 h孵化破膜, QD受精卵在水温27.5-28.7℃经过30 h孵化破膜, F2受精卵在21.6-24.1℃经过40 h 57 min孵化破膜。DQ、QD、F2初孵仔鱼大小分别为(4.1±0.4) mm、(4.0±0.2) mm、(3.5±0.2) mm。鳜属鱼类中翘嘴鳜与大眼鳜胚胎发育各时期特征基本一致, 3种杂交鳜胚胎发育特征与其父母本也基本一致。经过比较发现, 其色素的形成与运动有鳜属的特异性: 在胚孔封闭后, 黑色素开始形成并逐渐扩散覆盖整个卵黄囊, 中期黑色素呈现星芒状, 并在油球处有集中现象, 后期色素则逐渐出现在眼和头部。水温21.6-28.7℃时3种杂交鳜的胚胎发育时间都偏向与翘嘴鳜的胚胎发育时间一致, 在水温23-26.5℃时DQ、F2与大眼鳜的胚胎发育时间有较大差别。
卢薛孙际佳王海芳罗渡侯晓翠刘凌志李桂峰
关键词:大眼鳜翘嘴鳜胚胎发育反交自交
广西龟石水库鱼类资源调查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为了解龟石水库鱼类资源现状,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通过实地调查和采集标本的方法,调查龟石水库的鱼类资源,统计分析渔获量。结果调查得知,龟石水库共有鱼类37种,隶属于6目13科32属,其中鲤形目最多,共2科19属22种,占总种数的59.46%;渔获物以中小型鱼类为主,主要经济鱼类渔获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与历史资料相比,渔获量呈下降趋势。
刘凌志陈石娟卢薛罗渡王贺李桂峰
关键词:鱼类
翘嘴鳜选育群体的生长和遗传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以湖南和江苏的野生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为基础群体选育了6个群体,包括4个家系选育群体和F_1、F_2两个群体选育群体。对4个家系选育群体的生长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6个翘嘴鳜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翘嘴鳜纯种家系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不同地理种群的杂交系,杂交系未表现出生长的杂种优势,家系群体的杂合性与生长性能不对应。4个家系选育群体的特有等位基因数量比两个群体选育群体高出约29.33%,表明不同地理种群翘嘴鳜家系的建立可以丰富翘嘴鳜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翘嘴鳜选育群体间遗传分化显著(F_(st)=0.4388),两个群体选育群体与4个家系选育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较远,表明将群体选育的个体与家系选育的个体进行杂交育种有可能获得杂种优势。筛选到G14437特有等位基因可作为江苏翘嘴鳜家系(JCJC)的群体特异性分子标记;G5_(530)等位基因可作为湖南和江苏翘嘴鳜杂交系与翘嘴鳜基础群体和其他选育群体区分的特异性分子标记。
孙际佳何建国刘丽王海芳卢薛胥鹏李桂峰
关键词:翘嘴鳜选育群体
斑鳜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及其效果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实验所用翘嘴鳜(♀, Siniperca chuatsi)2~3龄,体质量1000~1500 g;斑鳜(♂, 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1~2龄,体质量300~500 g。于繁殖季节选取成熟度好的亲鱼以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马来酸地欧酮(DOM)进行催产。通过筛选D-15、D-17、Ringer液和 M-Hank’s液4种稀释液和二甲基亚砜(DMSO)、甘油(Gly)、乙二醇(EG)、1,2-丙二醇(PG)和二甲基甲酰胺(DMF)5种抗冻剂,发现DMSO和D-17分别是优选的抗冻剂和稀释液。以D-17作为斑鳜精子的稀释液,按照1︰3(精液︰稀释液)体积比稀释,添加10%体积的DMSO作为抗冻剂,按照三步冷冻法超低温冷冻保存,37℃水浴解冻的斑鳜精子,经CASA分析精子活率为(83.26±18.20)%, SCGE检测表明70%以上的精子核DNA不会发生损伤; FCM分析表明26.74%的解冻精子有完整的细胞膜且线粒体功能正常;用冷冻复苏斑鳜精子与翘嘴鳜精卵进行人工授精,最高受精率(39.6±6.5)%,温度24~28℃孵化时间38 h,孵化后的鱼苗发育正常,开口1周以后的鱼苗全长(1.346±0.255) cm,体高(0.438±0.103) cm,体质量(0.045±0.020) g。鲜精受精鱼苗和冻精受精鱼苗在开口后1周的生长没有显著差异。因此认为D-17+10% DMSO可用于斑鳜精液的超低温冷冻保存。本研究将有助于斑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冷冻保存的斑鳜精液在翘嘴鳜(♀)×斑鳜(♂)杂交中的应用。
周磊罗渡卢薛王鹏飞胥鹏曾雷李桂峰
关键词:斑鳜精子冷冻保存杂交育种种质资源
翘嘴鳜♀×斑鳜♂杂交子一代早期生长速度被引量:3
2016年
对翘嘴鳜♀×斑鳜♂(Siniperca chuatsi♀×S.scherzeri♂)杂交子一代和翘嘴鳜在0.3月龄、2月龄、7月龄和11月龄时的体重、体长和体高进行测量,从变异系数、杂种优势率、相对/绝对生长率、体重与体长的幂函数曲线以及肥满度5方面,对杂交子一代和母本翘嘴鳜的生长速度和杂种优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7月龄时杂交子一代的体重(300.4 g±118.2 g)与翘嘴鳜(305.2 g±82.5 g)差异不显著,且在7月龄时体重、体长和体高的月相对生长率(280.13%,25.30%和27.55%)比翘嘴鳜显著增高(89.62%,15.90%和12.72%);在0.3月龄和11月龄时体长的超亲杂种优势率分别为2.48%和0.91%;11月龄时杂交子一代的体重(540.88 g±173.66 g)显著低于与翘嘴鳜(624.45 g±154.11g)(P<0.05);杂交子一代和翘嘴鳜体重与体长关系幂函数生长方程的决定性指数R2(0.992和0.995)、条件因子a(0.059和0.058)和异速生长因子b(2.722和2.740)在数值上非常接近。结论认为,尽管在总体生长速度上翘嘴鳜♀×斑鳜♂杂交子一代较母本翘嘴鳜略慢,但其早期的生长趋势与翘嘴鳜相似,并在体重与体长的生长关系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杂交子一代遗传了母本翘嘴鳜的快速生长性能,并在体长性状上显现出一定的超亲杂种优势。本研究通过分析养殖翘嘴鳜♀×斑鳜♂杂交子一代的生长速度,探讨杂交子一代的早期生长趋势及其杂种优势,旨在为杂交子一代的规模化人工养殖和品种选育等提供参考数据。
孙际佳何建国刘丽王海芳卢薛胥鹏李桂峰
关键词:翘嘴鳜斑鳜杂交子一代杂种优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