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金平

作品数:3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磁共振
  • 2篇血性
  • 2篇缺血
  • 2篇缺血性脑卒中
  • 2篇卒中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脑卒中
  • 2篇急性
  • 2篇梗死
  • 2篇成像
  • 1篇单发
  • 1篇信号
  • 1篇信号特征
  • 1篇质子磁共振
  • 1篇质子磁共振波...
  • 1篇治疗前
  • 1篇缺血性脑梗死
  • 1篇扩散
  • 1篇扩散加权

机构

  • 3篇皖南医学院

作者

  • 3篇张金平
  • 2篇李石坚
  • 2篇汤永祥
  • 1篇孔小权
  • 1篇翟健
  • 1篇钱振
  • 1篇张冉
  • 1篇吴小燕
  • 1篇高萍
  • 1篇刘维洲

传媒

  • 1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影像研究与医...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MR扩散加权成像信号特征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研究急性单发脑梗死患者首次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病灶信号强度在急性脑梗死分期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病灶信号均质度对评估患者入院病情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对符合入选条件的177例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测得整体病灶相对信号强度(relative signal intensity,rSI)作为观察指标,统计分析超急性期、急性期和亚急性早期3组之间病灶rSI是否存在差异性;分析患者总体症状发作与首次急诊入院DWI检查的间隔时间与相应rSI的相关性;采用联合rSI的综合评分法对病灶均质与非均质进行评定,把病灶信号均质组与非均质组相应的入院NIHSS评分高低四组总体分布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77例中超急性期组24例、急性期组78例及亚急性早期组75例;轻度卒中组90例、中度卒中组66例、中-重度卒中组14例及重度卒中组7例。超急性脑梗死组rSI(1.573±0.238)、急性脑梗死组rSI(1.751±0.227)及亚急性早期脑梗死组rSI(1.943±0.309),三者相互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所有P<0.01;177例rSI与相应的症状发作与首次急诊入院DWI检查的间隔时间呈正相关(r=0.553,P<0.01);信号均质病灶组103例,信号非均质病灶组74例,两组在入院NIHSS评分高低组别总体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质组和非均质病灶组病情程度分组总体概率分布不同,均质组中轻度组出现频率高于非均质组,非均质组中中度组出现的频率高于均质组。结论:首次DWI成像的对前循环单发急性脑梗死病灶信号强度测量,有利于总体上急性脑梗死超急性期、急性期及亚急性早期的临床分期;非均质病灶患者总体上较均质病灶患者的临床病情严重程度为重,病灶均质度判定对评估临床病情严重趋势具有一定价值。
张宁张金平姚宜斌汤永祥丁红梅胡章明李石坚张冉
关键词: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信号特征缺血性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3年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诊断无疑对于及时治疗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十分重要,而磁共振成像是早诊断的重要技术之一,近年来该技术的临床应用非常迅速而广泛,因此需要及时了解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诊断进展。本文就磁共振成像的常规M R I序列、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技术、磁共振磁敏感成像技术、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及磁共振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技术等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的前沿研究成果与新进展做一综述。
张宁张金平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缺血性脑卒中
~1H-MRS对单发急性脑梗死治疗前与后病灶整体取样的监测价值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研究单发急性脑梗死整体病灶区治疗前与后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特征,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6例患者分别在急性期和治疗平稳期行常规MRI及1H-MRS检查。1H-MRS检测采用单体素或多体素对病灶区行整体取样。对比分析治疗前与后整体梗死病灶区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类复合物(Cho)和肌酸(Cr)积分值,记录乳酸(Lac)峰次数;同时检测对侧正常脑组织区相应代谢物。运用Barthel指数量表记录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扩散加权成像(DWI)上测量病灶容积并分析治疗前与后容积变化。比较治疗前与后病灶区NAA积分值与梗死病灶容积(V)的比值并分析其与神经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26例患者在12~72 h和治疗(20±7.17)天接受了两次MR检查,获得52次1H-MRS结果。治疗前、后病灶区NAA分别与对侧半球相应正常区相比均有下降(P<0.05),梗死病灶区治疗前与后NAA未见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梗死病灶容积较治疗前变小(P<0.05);治疗后NAA/V比值及神经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值均有升高(P<0.05);NAA/V比值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呈正相关(r=0.315,P<0.05)。病灶区治疗前与后Cho及Cr值相比及其分别与对侧相应区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部分Cho(9/26)及Cr(7/26)治疗前后的值起伏较大。Lac峰出现率为23%(12/52)。结论1H-MRS对单发急性脑梗死治疗前与后病灶整体取样动态监测其单一的NAA水平改变,对于评价临床神经功能康复有局限性;动态监测梗死病灶区NAA水平与梗死病灶容积比值,可能是一项反映临床神经功能恢复的客观指标;Cho与Cr值总体相对平稳;Lac峰的出现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李石坚翟健张金平刘维洲汤永祥钱振孔小权高萍吴小燕
关键词:质子磁共振波谱急性脑梗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