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奇

作品数:4 被引量:12H指数:3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定年
  • 1篇洞穴
  • 1篇影响因素
  • 1篇石笋
  • 1篇石笋微层
  • 1篇碳酸钙
  • 1篇粒度
  • 1篇粒度特征
  • 1篇空间结构
  • 1篇环境意义
  • 1篇多组分
  • 1篇多组分分析
  • 1篇发育
  • 1篇发育演化
  • 1篇CO2浓度
  • 1篇表层沉积物
  • 1篇沉积物

机构

  • 4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台湾大学
  • 1篇福建省湿润亚...

作者

  • 4篇蔡炳贵
  • 4篇曹奇
  • 3篇王芳
  • 3篇雷国良
  • 1篇李婷婷
  • 1篇王欢
  • 1篇王芳
  • 1篇马志邦
  • 1篇沈川洲
  • 1篇张江燕

传媒

  • 3篇亚热带资源与...
  • 1篇第四纪研究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石花洞石笋极薄伪年层的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早在1960年,Broecker等首次报道了洞穴碳酸钙年轮;而后Baker等通过230Th定年和微层计数对比,证明了1根来自苏格兰的石笋SU-80-11的发光微层为年层。在我国,刘东生等首次在北京石花洞发现了石笋微层,并确定为年层。
李苗发王芳曹奇李婷婷沈川洲马志邦蔡炳贵
关键词:石笋微层碳酸钙洞穴定年
福建仙云洞空气CO2浓度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被引量:5
2018年
洞穴CO_2浓度是影响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沉积和溶蚀的重要因素之一,洞穴CO_2浓度与洞内外空气交换、裂隙流(滴)水以及洞穴空间形态等因素有关。因此,洞穴空气CO_2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调控因素不仅是洞穴古气候重建研究的基础,同时也是洞穴旅游开发设计和洞穴资源保护的基础。对福建仙云洞的整个洞穴系统的CO_2浓度、温度进行了系统的野外现场测试,获得该洞穴夏季CO_2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洞穴结构、地下河分布等要素初步分析了夏季仙云洞洞穴空气CO_2浓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对古气候重建和洞穴旅游开发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1)夏季洞穴空气CO_2浓度变化介于400~2 800 u L·L-1,近洞口洞道、北洞和南洞之间空间差异显著,主要受洞穴结构特征和裂隙水分布控制;(2)近洞口(0~200 m)洞道宽大,总体倾斜向下,受洞穴内外空气交换的影响,CO_2浓度低,自洞口约400 u L·L-1逐渐增高到约550 uL·L-1,温度则快速下降。在距洞口约200 m,洞穴分叉,进入南北2个支洞系统后,CO_2浓度快速上升,但南北2个支洞系统CO_2浓度变化特征迥异;(3)北洞CO_2浓度相对较低,介于400~2 000 u L·L-1之间变化,不同洞道之间波动幅度大,这与北洞多变的洞道形状、时断时续的地下河以及不均匀的裂隙水分布有关,在部分裂隙水发育的洞道CO_2浓度异常增高,而在通风较好的平直洞道以及无裂隙水发育的地下河洞道CO_2浓度异常降低;(4)南洞则非常稳定,CO_2基本维持在2 250 u L·L-1左右,除了相对封闭且裂隙水发育的田园洞厅浓度稍高;(5)南洞相对封闭的洞穴环境,其石笋较北洞更适合开展古温度和古环境的重建工作;北洞更适合进行旅游开发活动。
王欢王欢曹奇王芳雷国良王芳
关键词:CO2浓度
福建斗湖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3
2018年
湖泊沉积物粒度组成及特征主要受沉积物沉积时的动力条件和搬运特征控制,从而可以记录湖面水文信息的变化。基于对东南沿海高海拔湖泊斗湖表层和流域范围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度的测试,利用沉积物粒度多组分分析方法,分析了表层沉积物的组分特征,探讨了斗湖表层沉积物粒度变化的环境意义。结果显示,斗湖表层沉积物主要为黏土质粉砂,沉积形式主要以悬浮沉积为主。其次,粒度频率曲线呈多峰特征,利用多组分分析方法从湖泊样品中解析出5个组分,其粒径分别为0.64~0.74μm,2.2~4.0μm,10.5~16.4μm,61~110μm和265~436μm,而流域沉积物样品仅存在前4个组分。再次,通过与汇水盆地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对比,推断出斗湖沉积物粒度特征主要受湖泊南北方向水动力变化控制,揭示出斗湖沉积物是重建东南沿海地区古环境演化的潜在载体。
曹奇曹奇雷国良张江燕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粒度多组分分析
闽西仙云洞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浅析被引量:5
2018年
闽西赖源溶洞群是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一部分,仙云洞又名出气洞,是赖源溶洞群中最大一个洞穴。采用V级洞穴测量标准,对仙云洞展开系统的洞穴测量,绘制大比例尺洞穴平面图和三维展布图,参考已有的地质资料和文献资料探讨了仙云洞洞道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仙云洞探明的洞道总长度为2 470 m,总面积约为1.5万m2,洞穴深度约74 m,属于大型洞穴。洞口为洞穴最高点,海拔968 m,最低点海拔为894 m;2)仙云洞洞道主要沿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发育,洞道主要呈廊道状结构,局部发育面积较大的厅堂,洞道走向蜿蜒曲折,发育数条支洞,部分洞道崩塌堆积多见;3)仙云洞的洞穴系统发育于栖霞组(P2q)地层中,受地层产状、北东向与北西向断层控制。4)洞穴北部3层水平洞层较为明显,上两层可能与洞外的赖源溪1~2级阶地发育相关。深入探讨洞穴发育与区域水文地貌演化历史需要进一步开展大比例地图测绘,洞内溶蚀形态和沉积形态深入调查研究,洞外喀斯特地貌调查,同时开展地下河联通示踪实验。
张富强李苗发曹奇雷国良雷国良蔡炳贵
关键词:发育演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