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维龙

作品数:8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拉曼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文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文学
  • 4篇马华文学
  • 3篇文学场
  • 3篇文学场域
  • 3篇副刊
  • 2篇商报
  • 2篇文化
  • 2篇文教
  • 2篇《南洋商报》
  • 1篇代文
  • 1篇短诗
  • 1篇严肃
  • 1篇严肃文学
  • 1篇吟诗
  • 1篇语文
  • 1篇语文教育
  • 1篇语文教育学
  • 1篇语文知识
  • 1篇育人
  • 1篇育人价值

机构

  • 8篇拉曼大学
  • 3篇厦门大学

作者

  • 8篇曾维龙

传媒

  • 3篇世界华文文学...
  • 2篇华文文学
  • 1篇语文建设
  • 1篇语文学刊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近十年古文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与研究概况
西亚是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度.在这块土壤上,华人社会是其中一块重要的组成部分.远自18世纪末,大批的华人便从中国大陆南部一带的区域移民至此.他们基于各种的理由,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和个人的因素,大批地来到了南洋岛屿扎根...
曾维龙
关键词:古代文学文化传播
马华文学场域的原生态考察——副刊研究建构的意义初探
2013年
本文尝试梳理马华文学副刊的沿革与发展历程,并探讨副刊研究作为马华文学研究重要的支点之一,对马华文学史以及马华文学的原生态研究所存在的意义。副刊研究的建构不仅可以丰富马华文学史的内容,同时也可以作为考察马华原生态文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同时也论述方修和杨松年的研究成果。在两位前辈的耕耘下,战前马华文学副刊研究已建立了一定的基础,战后的马华文学副刊研究却留有大片的空白。如何进一步建构马华文学副刊研究,以深化马华文学场域的内部和外延研究,并因应着马来西亚华文报章媒体生态的变化规律而调整研究方法,这是文学副刊研究当下的疑难。
曾维龙
关键词:马华文学文学场域
论方路的跨界书写--从诗到奈米小说:在地的创作实践被引量:1
2021年
当代马华文坛作家中,方路是近年来多产的一位。从1993年他以微型小说得奖之后,1999年出版第一本诗文集直到2017年出版奈米小说集《我是佛》为止,诗、散文和小说集前后共有八册。在他的创作历程中,有两个特点值得关注:一是他跨类创作的不停尝试,风格渐次转变,已自成一格;其次是他的地志书写,在马华文坛中已独树一帜。本文主要从作家论的角度,探讨作者的生命史和创作历程的结合。从作者自身的经历"家乡-留台-归乡"(大山脚/东海岸-台湾-吉隆坡),形成了他的创作主题。空间的漂泊和他对文学启蒙与接受的过程(写实主义-现代主义-魔幻/写实/浪漫主义)息息相关。本文以他为研究对象,尝试从作家论的角度探讨方路书写的可能性。
曾维龙
关键词:马华作家作家论
马来西亚华文教材中的《红楼梦》研析
2023年
自1924年《刘姥姥》和《林黛玉》两篇文章被编入《新学制高级中学国语读本古白话文选》以来,《红楼梦》篇目成为语文教材学习篇,已有近百年历史。《红楼梦》是古典小说中一部举世瞩目的佳作,小说所蕴含的文学和美学价值,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以探究为马来西亚两个时期的华文教材中的《红楼梦》节选篇目情况、编排位置、编选方法、文字改动、助读系统、练习系统差异进行比较以及讨论,反思现行华文教材《红楼梦》选编问题,为国际中文教材深入普及《红楼梦》,提供参考。
乌日娜曾维龙
关键词:华文教材《红楼梦》
文学场域的严肃与通俗——论马来西亚20世纪70年代《南洋商报》副刊被引量:1
2021年
《南洋商报》于1923年由华侨商人陈嘉庚创办,其副刊呈现了马华文学与文化场域之特质——追求严肃文学和大众文学的兼容性,雅与俗互为表里,看似大杂烩书写的副刊实则展现了马华文学的原生态面貌。文学的原生场域如何影响了副刊的特质,雅与俗的分野,副刊书写的通俗性和严肃性对马华文学思潮的影响,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尚待挖掘。基于1976—1978年三个关键年份的《南洋商报》副刊内容分析,可以展示马华文学中作为旁支学科之"副刊学"的可能性。
关键词:《南洋商报》马华文学严肃文学
文化传承与语文教育学研究——评《语文教育学》被引量:1
2023年
语文素养提升并不仅仅是指掌握的语文知识多、阅读和写作能力提升得快,还包括对本民族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只有对民族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才能成长为有文化归属感的人。如果没有文化认同的传承,单纯地积累语文知识是徒劳无功的。语文教育要勇于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这不仅是语文学科发展的需要,更是语文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乌日娜曾维龙
关键词:语文教育学语文知识文化传承文化价值观育人价值
战后马华文学场域的流动与影响——以《南洋商报》副刊为个案被引量:2
2015年
在马华文学场域中,报章副刊的角色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1920年代第一份文艺副刊诞生开始直到二战以前,马华文学的副刊曾经历过一段蓬勃发展时期。二战以后,华社百废待举,华文报刊逐步复兴。然而时局已和战前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南洋商报》在独立以后,逐渐成为华文报业市场中的一枝独秀。1970年代至1980年代之间,一度盘踞华文读者市场之首位。《南洋商报》的副刊从二战前即树立了自己的传统。二战之后,其副刊也延续二战前的传统和专页版位。1965年新马分家,《南洋商报》将资本从新加坡转移至吉隆坡,不久后两地报馆的资本分离独立运作。吉隆坡的《南洋商报》副刊成为马华文学场域的重要支柱直到当下。本文尝试以《南洋商报》副刊的内容沿革,探讨文学的流动性现象,从另一侧面阐述马华文学系统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曾维龙
关键词:马华文学《南洋商报》文学场域
论“动地吟”诗歌运动--一场马华文学起义运动和现实主义短诗创作
2012年
"动地吟"诗曲朗唱会是由马华诗人游川、傅承得于1980年代末直到1990年代所推动的诗歌朗诵与音乐的结合演出,其目的是让诗歌重新回到群众。透过巡回演出,游川、傅承得成功串联了当时的文化人、诗人、音乐人在公共空间中展现自己的审美经验。"动地吟"成为诗人重要的公共实验平台。以游川、方昂、傅承得为中心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短诗风格,在马华文坛中形成一股思潮。本文以"文学起义"来形容这场演出,尝试总结前后不同阶段"动地吟"诗歌运动的经验,并探讨诗歌的审美功能如何在马来西亚的公共空间中展现他们的姿态,以说明马华文学史中独有的经验和借鉴价值。
曾维龙
关键词:马华文学现实主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