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贤良

作品数:13 被引量:128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理学

主题

  • 6篇ZN
  • 6篇EXAFS研...
  • 5篇水锰矿
  • 5篇EXAFS
  • 4篇藻毒素
  • 4篇微囊藻
  • 4篇微囊藻毒素
  • 3篇碳纳米管
  • 3篇纳米
  • 3篇纳米管
  • 2篇重金
  • 2篇重金属
  • 2篇微观结构
  • 2篇解吸
  • 2篇矿物
  • 2篇附和
  • 2篇MNO
  • 2篇Γ-MNOO...
  • 1篇滇池
  • 1篇毒素

机构

  • 13篇中国科学院生...
  • 7篇中国科学院
  • 2篇青岛科技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广东绿百多生...

作者

  • 13篇李贤良
  • 8篇潘纲
  • 6篇谢亚宁
  • 6篇胡天斗
  • 4篇秦延文
  • 4篇闫海
  • 3篇吴白玉
  • 3篇吴自玉
  • 3篇朱孟强
  • 3篇邹华
  • 2篇杨玉环
  • 2篇陈灏
  • 2篇刘涛
  • 1篇杨达源
  • 1篇李薇
  • 1篇叶常明
  • 1篇何太蓉
  • 1篇李晋
  • 1篇杜永华
  • 1篇潘钢

传媒

  • 5篇环境科学
  • 2篇物理化学学报
  • 2篇北京同步辐射...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核技术

年份

  • 2篇2005
  • 7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EXAFS研究Zn在δ-MnO_2上的吸附-解吸机理被引量:19
2003年
用延展X ray吸收精细结构光谱 (EXAFS)研究了重金属Zn(Ⅱ )在δ MnO2 上吸附产物的微观结构及其吸附机制 .在pH 5 5 0 ,0 1mol/LNaNO3介质中 ,吸附在δ MnO2 表面上Zn(Ⅱ )以六配位的水合离子八面体形式存在 .水合锌离子八面体从δ MnO2 层状结构的空位上下方 ,与δ MnO2 的结构单元MnO6 八面体通过共用O原子结合 ,形成角 角结合的弱吸附 ,Zn O平均原子间距为 ( 2 0 71± 0 0 0 7) (n =3 ) ,Zn Mn平均原子间距为 ( 3 5 2 8± 0 0 0 6) (n =3 ) .在同一条等温线上随着吸附量增加 ,以角 角结合的弱吸附形式基本上没有变化 .宏观的吸附 解吸实验结果显示Zn(Ⅱ )在δ MnO2 上的吸附可逆性很高 ,解吸等温线和吸附等温线几乎重合在一起 .EXAFS结果从分子水平表明 ,Zn(Ⅱ )在δ MnO2 上的高吸附可逆性是由角
潘纲李贤良秦延文胡天斗吴自玉谢亚宁
关键词:EXAFSZNΔ-MNO2
EXAFS研究Zn在水锰矿上的吸附-解吸机制
2002年
用延展X光吸收精细结构光谱(EXAFS)研究了重金属Zn(Ⅱ)在水锰矿(Y-MnOOH)上吸附产物的微观结构及其吸附机制。结果表明,Zn(Ⅱ)-水锰矿体系中(pH7.5,0.1M NaNO3介质,25℃),Zn(Ⅱ)离子主要是通过Zn-O键结合到水锰矿固体表面上的,平均Zn-O原子间距为1.9984-0.010A(n=3)。同时,第二配位层(Zn-Mn相互作用)的EXAFS图谱解新证明存在两个典型的Zn-Mn原子间距,即R1=3.08±0.024A(n=3)和R2=3.54±0.018A(n=3)。这两个Zn-Mn原子距分别对应于水锰矿结构单元MnO6八面体与Zn水合离子ZnO多面体结合的两种方式,即边-边结合与角-角结合。边-边结合是较强的吸附位,Zn-Mn原子距较短(Rl=3.08A),吸附较不可逆。角-角结合是较弱的吸附位,Zn-Mn原子距较长(R2=3.54A),吸附较为可逆。宏观的吸附一解吸热力学实验表明Zn(Ⅱ)在水锰矿上的吸附是不可逆的,EXAFS结果指出这种不可逆性主要是由Zn水合离子中Zn0多面体与水锰矿结构单元MnO6八面体之间的边-边结合所导致的。
秦延文潘钢李贤良胡天斗谢亚宁吴白玉
关键词:EXAFSZN水锰矿光谱重金属污染物
Zn/δ-MnO2吸附结构的EXAFS研究
2002年
用EXAFS方法研究了重金属Zn(Ⅱ)在δ-MnO2上吸附的微观结构及吸附机制。在pH5.50,0.1M硝酸钠介质中,吸附-解吸实验表明Zn(Ⅱ)在δ-MnO2上的吸附可逆性很高.EXAFS结果表明,δ-MnO2表面上吸附态Zn2+以六配位的水合离子八面体形式存在。八面体的水合Zn^2+离子与δ-MnO2的结构单元MnO6八面体通过共用O原子结合,形成角-角结合的弱吸附.Zn-O平均原子间距为2.071A,Zn-Mn平均原子间距为3.528A。同一条等温线上随着吸附量增加,角-角结合的弱吸附形式基本上没有变化。Zn(Ⅱ)在δ-MnO2上较高的吸附可逆性是由于吸附态Zn(Ⅱ)与δ-MnO2以弱吸附的角-角形式结合所导致的。
李贤良潘纲秦延文胡天斗吴白玉谢亚宁
关键词:EXAFS硝酸钠可逆性解吸天然水
Zn、Cu在δ-MnO<,2>和水锰矿表面的吸附-解吸机理研究
本文将吸附-解吸实验与X射线精细结构(XAFS)技术相结合,研究了重金属Zn(Ⅱ)、Cu(Ⅱ)在两种结构不同的锰氧化物(δ-MnO<,2>和水锰矿)表面上的吸附-解吸机理.研究了溶液中不同pH下Zn(Ⅱ)的微观结构.pH...
李贤良
关键词:重金属元素XAFS锰氧化物
文献传递
粘土矿物和碳纳米管对微囊藻毒素的吸附被引量:10
2004年
研究了不同粘土矿物和碳纳米管 (CNTs)吸附去除水体中微囊藻毒素 (Microcystins,MCs)的作用 .结果表明 ,在MC RR和LR的初始浓度分别为 2 1 0和 9 5mg·L-1时 ,尽管高岭土和海泡石等粘土矿物对MCs有一定的吸附能力 ,但吸附量分别低于 3 0和 1 6mg·g-1.与测试的不同粘土矿物相比 ,CNTs对MCs的吸附能力较强 ,吸附MC RR和LR量分别达到了 14 8和 6 7mg·g-1,是粘土矿物吸附量的 5倍左右 .进一步研究发现 ,CNTs对MCs的吸附能力随CNTs外径的增加而减少 ,说明CNTs的比表面积是决定吸附MCs量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 。
闫海李贤良孙建新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粘土矿物碳纳米管
EXAFS研究不同酸度下Zn^(2+)在水锰矿表面的吸附和沉淀被引量:12
2005年
用EXAFS(extendedX-rayabsorptionfinestructure)研究了pH7.00、7.50、8.00时Zn(II)在水锰矿表面的吸附和沉淀.Zn第一层配位Zn—O距离约为0.202nm,不随pH变化,表明Zn的构型为四面体和八面体的混合物.在pH7.00条件下,Zn—Mn距离约为0.300nm,Zn主要以双边形式吸附在水锰矿(010)或(110)面.pH7.50和pH8.00时,大部分的Zn在表面形成了结构类似于沉淀样品的多核羟基络合物,其中0.311nmZn—Zn距离对应两个Zn八面体连接,而0.353nmZn—Zn距离对应Zn八面体和Zn四面体连接.
朱孟强潘纲李贤良刘涛杨玉环
关键词:Γ-MNOOHEXAFS
三江平原草甸白浆土P、K养分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4
2004年
在三江平原湿地植物生长季节期内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叶章湿地发育的草甸白浆土为研究对象 ,逐月分层采集土样 ,测定其P、K含量 .在此基础上借助SPSS软件和灰色关联分析技术 ,探讨了草甸白浆土中P、K含量的分布特征及相关环境因子对P、K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草甸白浆土中P、K含量在剖面垂直方向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P、K分布与土层的相关性均较好 ,相关系数均在 0 94以上 .此外 ,草甸白浆土各土层P、K含量在植物生长季节均呈明显的动态变化 ,用一元三次非线性回归模型可得到较理想的拟合结果 .同一环境因子对草甸白浆土各土层中全P、全K、速效P及速效K的动态分布影响程度不同 ;不同环境因子对同一土层中P、K的动态分布影响程度更不同 .降水量在所有环境因子中影响程度最大 ,且土壤表层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底部土层敏感 .
何太蓉李贤良杨达源杨永兴
关键词:环境影响因子草甸白浆土三江平原
碳纳米管加载微生物高效去除微囊藻毒素研究被引量:14
2004年
研究了碳纳米管和高岭土等黏土矿物对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的吸附作用,发现碳纳米管对湖泊中普遍存在的2种典型微囊藻毒素MC-RR和LR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在溶液中MC-RR和LR初始浓度分别为21.0和9.5mg/L下,碳纳米管吸附量分别高达14.8和6.7mg/g,是高岭土、海泡石和滑石等黏土矿物吸附MC-RR和LR量的5倍左右.进一步研究显示,将我们分离出的对MCs有很强降解能力的Ralstoniasolanacearum菌(简称RS菌)与碳纳米管同时加入到水体中后,能够对MC-RR和MC-LR的去除产生协同作用.研究表明,碳纳米管既可以高效吸附MCs,同时又可以使RS菌固定在其表面,从而使RS菌对MCs的生物降解反应能够在碳纳米管表面高效进行.
闫海潘纲邹华李贤良陈灏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碳纳米管黏土矿物SOLANACEARUM
降解微囊藻毒素菌种的筛选和活性研究被引量:39
2004年
研究了滇池底泥和表层水体中的微生物菌群降解微囊藻毒素 (Microcystins ,MCs)的能力差异 ,发现底泥中的微生物菌群对MCs有更强的生物降解能力 .采用从滇池水华蓝藻细胞中提取提纯的微囊藻毒素作为微生物生长的唯一碳源和氮源 ,先后经过液体和固体培养基培养后 ,通过挑取单克隆菌落 ,分别从底泥中筛选出了能够降解MC RR和LR的 5种不同微生物菌种 .其中筛选的菌种D降解MCs的能力最强 ,在 3d内可将初始浓度分别为 6 0 1mg·L-1和 38 7mg·L-1的MC RR和LR全部降解 ,日均降解MC RR和LR的速率分别高达 2 0 0mg·L-1和 12 9mg·L-1.
闫海邓义敏邹华李贤良叶常明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微生物菌种生物降解滇池
用密度泛函和XANES计算研究Zn^(2+)在水锰矿表面的吸附和沉淀被引量:12
2005年
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functiontheory,DFT)和X射线近边结构(X-rayabsorptionnearedgestructure,XANES)模拟计算了不同酸度(pH=7.0,7.5和8.0)下Zn(II)在水锰矿表面的吸附.优化的几何结构表明,只有双边吸附方式的水解簇既能解释H+释放机制,又能与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tendedX-rayabsorptionfinestructure,EXAFS)实验键长值相吻合.吸附能计算表明,各种吸附方式的稳定性双边(DE)>双角(DC)>B型单边(SE-B)>A型单边(SE-A);水解能计算表明各种吸附态Zn2+均比溶液中水合锌离子易水解.各种吸附簇模型的XANES计算谱未能与实验谱吻合,即,表面发生的并不是简单的吸附.pH=7.5和pH=8.0吸附样品的XANES实验谱与Zn5(OH)6(CO3)2的实验谱非常接近,因此认为pH=7.5和pH=8.0下Zn(II)在水锰矿表面发生沉淀,Zn(II)是Zn—O八面体和Zn—O四面体的混合,它们按类似Zn5(OH)6(CO3)2结构中的八面体和四面体排列方式排列.pH=7.0时,Zn(II)在水锰矿表面发生的主要是边连接方式的吸附.
朱孟强潘纲刘涛李贤良杨玉环李薇李晋胡天斗吴自玉谢亚宁
关键词:XANESΓ-MNOOH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