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瑾

作品数:11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生物表面活性...
  • 3篇絮凝
  • 3篇絮凝剂
  • 3篇生物絮凝
  • 3篇生物絮凝剂
  • 3篇微生物絮凝
  • 3篇微生物絮凝剂
  • 2篇单胞菌
  • 2篇选育
  • 2篇芽胞
  • 2篇芽胞杆菌
  • 2篇诱变
  • 2篇诱变选育
  • 2篇鼠李糖脂
  • 2篇假单胞菌
  • 2篇高产菌
  • 2篇高产菌株
  • 2篇DHS
  • 1篇代谢工程
  • 1篇地衣

机构

  • 11篇自然资源部天...

作者

  • 11篇张晓青
  • 11篇郝建安
  • 11篇杜瑾
  • 10篇王静
  • 9篇张爱君
  • 9篇张雨山
  • 8篇杨波
  • 7篇姜天翔
  • 7篇司晓光
  • 2篇任华峰
  • 2篇王建艳
  • 1篇谢宝龙
  • 1篇马晓蕾

传媒

  • 4篇生物技术通讯
  • 2篇化学与生物工...
  • 1篇生物技术
  • 1篇化学工业与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微生物学杂志
  • 1篇盐业与化工

年份

  • 2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芽胞杆菌dhs-330转座突变库筛选获得高产表面活性剂突变株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利用本实验室构建的芽胞杆菌dhs-330的转座突变体库,筛选表面活性剂高产菌株,并获得最佳发酵条件。方法:通过排油圈法初筛和测定表面张力复筛,从500个突变株中筛选出5株表面活性较高的突变株,对获得的5株突变株进行遗传稳定性分析,通过单因素实验对高产表面活性剂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获得了5株表面活性较高的突变株,传代培养10代后突变株dhs-330-021的遗传稳定性和表面活性均较好,dhs-330-021的最佳培养基为葡萄糖32 g/L、酵母提取物1.2 g/L、尿素5.0 g/L、KH_2PO_4 0.8 g/L、Na_2HPO_4·12H_2O 3 g/L、MgSO_4·7H_2O 0.15g/L、微量元素溶液1 m L/L,发酵液稀释至1/10后的表面张力降低到30.392 mN/m。结论:运用转座突变技术进行高产表面活性剂菌株的选育,可获得遗传稳定的高产菌株。
司晓光杜瑾郝建安姜天翔张晓青杨波张爱君张雨山王静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芽胞杆菌突变株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选育微生物絮凝剂高产菌株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诱变海洋地衣芽孢杆菌DHS-40,选育微生物絮凝剂高产菌株。方法:10μL发酵液(D600nm值为0.5~0.7),辐射距离为2 mm,气流速度为10.0 SLPM,辐射功率为100 W。结果与讨论:辐射时间60~240 s为菌株DHS-40的最佳诱变照射时间,共分离得到396株诱变株;经过初筛、复筛,共计筛选得到8株絮凝活性较高的诱变菌;经DHS-40突变菌株与原始菌株同步培养,比较生长状态与絮凝活性,获得2株絮凝活性较高的突变菌株90-102与120-24,同期絮凝活性优于原始菌株。
郝建安杨波姜天翔张爱君张晓青司晓光杜瑾张雨山王静
关键词:微生物絮凝剂
微生物絮凝剂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2
2017年
微生物絮凝剂是近30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水处理药剂,是近年来絮凝剂研究的热点。本文从絮凝活性微生物的来源开始,依次阐述微生物絮凝剂的活性成分、微生物絮凝基因,并介绍了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情况,对微生物絮凝剂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郝建安杨波张晓青司晓光姜天翔杜瑾张爱君任华峰谢宝龙马晓蕾张雨山王静
关键词:微生物絮凝剂
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应用新进展被引量:5
2017年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微生物表面活性剂是表面活性剂的一种,由于其来源于微生物,具有高效且低毒的特点,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表面活性剂,逐渐成为近年来表面活性剂研究的热点,并已在多个领域进行了应用尝试。该文从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入手,阐述近几年来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比较了不同种类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现状,同时对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微生物表面活性剂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郝建安张晓青杨波司晓光姜天翔杜瑾张爱君任华峰王静
响应面法优化海洋地衣芽孢杆菌产微生物絮凝剂被引量:1
2016年
采用响应面法对地衣芽孢杆菌产微生物絮凝剂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以期提高微生物絮凝剂的活性和产量。首先利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筛选出影响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活性的三个显著因素:大豆油,氯化钙,硫酸锰;并以此为基础,利用最陡爬坡实验接近响应值的附近区域;最后通过中心复合实验和响应面分析确定了影响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活性主要因素的最佳配方浓度,分别为大豆油0.49%、豆粕5.0 g/L、磷酸二氢钾0.2 g/L、氯化钙溶液(7.5 g/L)26μL/L、硫酸锰溶液(2.0 g/L)260μL/L、硫酸亚铁溶液(2.0 g/L)100μL/L。此时微生物絮凝剂絮凝剩余浊度的预测值为28.1 NTU。通过模型的验证实验发现,微生物絮凝剂的实际絮凝活性为28.6 NTU,与模型预测值非常接近,并且絮凝剂产量达到1.05 g/L,比优化前提高了26.51%。
杨波郝建安张爱君张晓青姜天翔司晓光杜瑾张雨山王静
关键词:地衣芽孢杆菌微生物絮凝剂响应面培养基优化
1株来自海洋的芽胞杆菌dhs-330转座突变库的构建及表面活性相关基因的克隆被引量:2
2015年
为研究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海洋芽胞杆菌dhs-330合成活性产物的分子机制,应用质粒p IC333介导的mini-Tn10转座子随机突变技术,构建了芽胞杆菌dhs-330的突变体库。通过表面活性测定和反向PCR克隆,从300个突变株中筛选出产表面活性剂水平提高的突变株2株,分别在ycs G和yvk C基因发生插入突变;表面活性降低的突变株4株,分别在fen C、yrk F、kin E和sig D基因发生插入突变。这些基因可能与芽胞杆菌dhs-330中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代谢和调控有关。
杜瑾张晓青王建艳郝建安王静张雨山
关键词:芽胞杆菌生物表面活性剂
微生物合成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15年
微生物合成的鼠李糖脂是一类重要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易被生物降解、表面活性良好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目前用于发酵合成鼠李糖脂的菌株主要为假单胞菌属。综述了产鼠李糖脂菌株的发现与筛选、鼠李糖脂的生物合成途径与代谢调控关系、鼠李糖脂发酵过程的优化与控制、高产鼠李糖脂工程菌株的构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杜瑾郝建安张晓青王静张雨山
关键词: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假单胞菌微生物发酵代谢工程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选育生物表面活性剂高产菌株
2016年
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对Rhodococcus sp.SY095菌株进行诱变,通过排油圈法与表面张力测定筛选到2株高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突变株220-7与300-3。与野生型菌株相比,突变株220-7与300-3发酵液的最佳表面张力分别降至32.8mN·m^(-1)与28.6mN·m^(-1),发酵液最佳表面活性分别提高14.4%和25.3%;连续传代实验结果表明,这2株突变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郝建安张晓青姜天翔杨波司晓光杜瑾张爱君张雨山王静
关键词:RHODOCOCCUS生物表面活性剂
海洋石油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活性被引量:12
2015年
从渤海入海口的滩涂采集泥沙,采用石油为唯一碳源的筛选培养基,梯度稀释法与划线平板法作为筛选方法,分离、筛选出1株可降解石油的菌株SI-JHS。经过16S r DNA测序及Biolog 95种碳源分析,鉴定该菌株为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 sp.)。通过改变p H值、温度、盐度和石油含量等实验对SI-JHS进行石油降解试验。研究表明,菌株SI-JHS的最适宜降解条件为:盐度3.5%,p H值7.0,温度35℃,在该条件下,SI-JHS对石油降解率可达75.71%。
张爱君郝建安杨波张晓青姜天翔杜瑾张雨山
关键词:石油降解菌影响因素
一株分离自海水的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株的鉴定及其发酵优化被引量:2
2016年
为研究分离白海水的芽孢杆菌dhs.330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培养条件和产物特性,采用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种,对发酵培养基的碳源、氮源、pH值和培养温度进行优化,采用飞行时间质谱进行产物鉴定及抑菌圈法考察产物抑菌活性。结果显示,该菌株与Bacillusmojavensis菌株16SrDNA的序列相似性为99%。菌株发酵液表面张力可由70mN·m-1降低至27mN·m-1。发酵培养基的最适碳源、有机氮源和无机氮源分别为甘油、酵母膏和尿素;pH值为6.5~7.0、温度为30-35℃条件下,菌体生长和生物表面活性剂合成最为有利。发酵产物为脂肽-糖脂混合型生物表面活性剂,对海洋污损微生物Bacilluspumilusdhs04有显著的抑菌活性。菌株dhs-330是能合成脂肽一糖脂混合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海洋污损微生物防除潜力的优选菌株。
杜瑾郝建安张晓青王建艳张爱君王静
关键词:质谱鉴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