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曙

作品数:5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蛋白
  • 2篇氧化应激
  • 2篇脂肪
  • 2篇慢性
  • 2篇肝病
  • 1篇蛋白激酶
  • 1篇学说
  • 1篇氧化应激状态
  • 1篇医案
  • 1篇医理
  • 1篇医药防治
  • 1篇证治
  • 1篇证治规律
  • 1篇脂肪变
  • 1篇脂肪变性
  • 1篇脂肪性
  • 1篇脂肪性肝病
  • 1篇脂质
  • 1篇脂质蓄积
  • 1篇疏肝

机构

  • 5篇暨南大学
  • 2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广东省中医院

作者

  • 5篇杨钦河
  • 5篇梁曙
  • 4篇邓远军
  • 4篇张玉佩
  • 2篇韩莉
  • 1篇金玲
  • 1篇孔怡琳
  • 1篇梁荫基
  • 1篇龚享文

传媒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药新药与临...
  • 1篇中医药导报
  • 1篇辽宁中医药大...
  • 1篇中医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腹泻证治规律探讨被引量:5
2018年
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广泛用于治疗慢性腹泻并取得良效,该研究通过搜集近28年现代期刊文献中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腹泻的医案,运用统计学方法探讨其证治特点和用药规律,为其治疗标准化和规范化提供客观资料及新思路。
梁菊玲杨钦河梁曙陈妍凝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慢性腹泻医案证治规律
柴胡疏肝散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组织SIRT1/p53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组织沉默信息调节因子蛋白1(SIRT1)/p53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柴胡疏肝散组(9.6 g·kg-1),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模型组和柴胡疏肝散组给予高脂饲料,柴胡疏肝散组同时给予柴胡疏肝散浸膏剂灌胃。16周后处死大鼠,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和肝组织TC、TG含量;取肝组织行HE和油红O染色观察组织学改变;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SIRT1、p53、乙酰化p53(Ac-p53)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柴胡疏肝散组肝组织病理学结果表明,脂质沉积明显减轻,血清LDL-C和肝组织TC、TG显著降低(P<0.05,P<0.01),肝组织SIRT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而Ac-p53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能够减轻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大鼠肝组织脂质沉积,调控肝组织SIRT1/p53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邓远军张玉佩杨钦河何毅芳梁荫基韩莉梁曙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柴胡疏肝散
高脂饮食致NAFLD大鼠模型肝细胞脂质蓄积和氧化应激状态的评估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16周诱导NAFLD大鼠模型,对其肝细胞脂质蓄积及氧化应激状态进行评价。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15只。正常组予基础饲料喂养,模型组予高脂饲料喂养。16周后,比较两组大鼠的肝湿重、Lee's指数;超声下观察大鼠肝脏影像学改变;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肝组织匀浆TC、TG含量;取肝组织行HE染色、油红O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组织学改变;Ⅳ型胶原酶法提取原代肝细胞行油红O染色并检测肝细胞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模型组肝脏超声所见符合脂肪性肝病影像学改变;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湿重、Lee's指数、血清TC、TG、LDL-C,肝组织匀浆TC、TG及肝细胞MDA、NO明显升高(P<0.01),而血清HDL-C及肝细胞SOD、GSH-Px水平明显降低(P<0.01);肝组织及肝细胞病理提示肝细胞脂质蓄积。结论:高脂饲料喂养16周的大鼠模型其肝细胞存在脂质蓄积和氧化应激状态,是成功的NAFLD大鼠模型。
何毅芳韩莉张玉佩邓远军梁曙陈妍凝龚享文金玲杨钦河
关键词:高脂饲料NAFLD氧化应激
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在脂肪变性人肝癌HepG2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观察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α磷酸化在Hep G2细胞脂变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Hep G2细胞予油酸和棕榈酸组成的0.3 mmol/L游离脂肪酸(FFA)诱导24 h后,建立脂肪变性Hep G2细胞模型,并设置对照组比较。诱导成功后,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蓄积状态;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细胞上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和细胞内甘油三酯(TG)含量;采用生物试剂盒检测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运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AMPKα和磷酸化AMPKα(p AMPKα)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内橘红色脂滴大量形成,且细胞内TG和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SOD含量水平明显下降(P<0.01),p AMPKα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FFA诱导的脂肪变性Hep G2细胞模型可以出现脂质代谢紊乱和氧化应激状态,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内p AMPKα蛋白的激活减少有关。
孔怡琳张玉佩杨钦河邓远军陈妍凝梁曙梁菊玲
关键词:脂肪变性氧化应激
从肝脾相关理论探讨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的思路与方法被引量:15
2017年
肝脾相关理论认为肝与脾生理上制中有生,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相传变,肝病可传脾,脾病亦可及肝,这与现代医学"肠-肝轴"学说具有相似之处。现代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系统紊乱是各种慢性肝病的重要发病基础,其引起的消化道临床症状与中医脾虚的证候表现存在一致性。因此,基于"肠-肝轴"学说和中医肝脾相关理论,可认为肝郁脾虚为慢性肝病的主要病机,痰、湿、瘀等为其发病的关键,治疗应以疏肝健脾为法,同时注重解毒通络,祛除致病因素。
何毅芳杨钦河张玉佩邓远军梁曙陈妍凝
关键词:肝脾相关理论慢性肝病中医理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