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凡

作品数:6 被引量:79H指数:5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湖北省“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幼鱼
  • 2篇幼鱼生长
  • 2篇BAMBUS...
  • 1篇单胞菌
  • 1篇胆碱
  • 1篇血清生化
  • 1篇血清生化指标
  • 1篇驯食
  • 1篇乙酰
  • 1篇乙酰胆碱
  • 1篇脂肪水平
  • 1篇稚鱼
  • 1篇嗜水气单胞菌
  • 1篇水煎
  • 1篇水煎液
  • 1篇饲料脂肪
  • 1篇饲料脂肪水平
  • 1篇酸酶
  • 1篇体成分
  • 1篇投喂

机构

  • 6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北京市水产技...

作者

  • 6篇沈凡
  • 5篇樊启学
  • 4篇宋林
  • 3篇孙存军
  • 3篇宗克金
  • 3篇杨威
  • 3篇张云龙
  • 2篇胡培培
  • 2篇杨磊
  • 2篇彭聪
  • 2篇赵巧娥
  • 1篇张磊
  • 1篇朱邦科
  • 1篇李大鹏
  • 1篇李波
  • 1篇杨凯
  • 1篇刘岩
  • 1篇刘昌景
  • 1篇陈海燕
  • 1篇李美霞

传媒

  • 4篇淡水渔业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水产科学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再次分级、驯食对小规格鳡生长、残食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研究了再次分级、驯食对初次分级产生的鳡(Elopichthys bambusa)幼鱼弱小群体(S群)生长、存活的影响。试验设5组,A组试验鱼取自初次分级并驯食后的大规格群(B群),为对照组;B、C、D、E组取自S群,B组再次分级不再驯食,所分两级为B1、B2亚组;C组再次分级再次驯食,两级为C1、C2亚组;D组不再分级再次驯食;E组不再分级不再驯食。饲养85 d。结果显示:A组全长(TL)、体重(BW)始终最高,终末BW以E组最低;E组体重特定生长率(SGRBW)(55~139 DAH)最低;总存活率(SR)(55~139 DAH)A组最高,C组其次,E组最低;总残食率(CR)(55~139 DAH)E组最高,D组其次;初始体重变异系数(CVBW)对总CR影响显著(P=0.001),可用线性模型y=0.514 9x-7.761 7(r2=0.667)阐释两者关系。结果表明,再次分级和再次驯食有利于S群存活,但不能使S群规格在85 d内追及B群。
沈凡樊启学宗克金宋林张云龙彭聪胡培培赵巧娥
关键词:残食驯食
不同溶氧条件下黄颡鱼免疫机能及抗病力的研究被引量:20
2010年
研究了水温(28.4±1.0)℃时不同溶氧条件下(A组:(2.28±0.56)mg/L;B组:(4.04±0.38)mg/L;C组:(6.51±0.64)mg/L;D组:(9.11±1.24)mg/L)饲养8周后,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免疫机能及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 onas hydrophila)的抗病力。结果显示:A组脾脏系数、吞噬百分率极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1),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红细胞数(RBC)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白细胞数(WBC)显著高于C、D两组(P<0.05);B组脾脏系数极显著低于C、D两组(P<0.01),吞噬百分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低于C、D两组(P<0.05),攻毒1周后,A组受试鱼累积死亡率显著高于B组(P<0.05),极显著高于C、D两组(P<0.01)。表明慢性低氧胁迫抑制了黄颡鱼免疫机能。饲养8周后各组黄颡鱼血清皮质醇水平和溶菌酶活力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这两个指标不宜作为鱼类慢性胁迫中的应激信号。
沈凡樊启学杨凯李波张磊杨磊赵巧娥孙存军杨威
饲料脂肪水平对鳡幼鱼生长、体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被引量:33
2012年
将初始均质量(8.26±0.81)g的鳡(Elopichthys bambusa)300尾,随机分为5组,分别投喂5种脂肪水平(A组:3%、B组:6%、C组:9%、D组:12%、E组:15%)的等氮(45.64%±0.20%)、等能(16.82±0.11MJ/kg)饲料56d,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鳡幼鱼生长、体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增重率、特定生长率(SGR)先升后降,B组显著高于A、E组(P<0.05),回归分析得出,饲料脂肪含量为7.71%时SGR最高;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饵料系数先降后升,B组显著低于A、D、E组(P<0.05),蛋白质效率先升后降,B组最高;肝体比(HSI)随饲料脂肪含量增加而升高,A组显著低于C、D、E组(P<0.05);鱼体脂肪、肝脏脂肪含量的变化趋势同HSI,体蛋白含量先升后降;随饲料脂肪水平上升,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力及总胆汁酸含量呈上升趋势,总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呈降低趋势。经分析认为,鳡最适饲料脂肪含量为7.71%,含量过高使鳡生长缓慢,脂肪代谢异常。
赵巧娥朱邦科沈凡樊启学宋林杨磊杨威孙存军陈海燕
关键词:饲料脂肪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
炒白术水煎液对鲫消化道运动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试验结果表明,炒白术水煎液对鲫消化道有促进运动作用,0.25 g/ml组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0.5 g/ml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炒白术水煎液对正常离体鲫消化道起兴奋作用,增强了消化道的收缩强度,表现为振幅增加;乙酰胆碱负荷下,炒白术水煎液对已被兴奋的离体消化道无加剧兴奋的作用,而是维持了已有的收缩强度,降低收缩频率;阿托品负荷下,炒白术水煎液对离体消化道无作用,表明白术对消化道的调节作用可能与毒蕈碱型胆碱能受体有关。
沈凡刘岩李美霞刘昌景李大鹏
关键词:白术消化道乙酰胆碱阿托品
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生长及肌肉成分的影响被引量:9
2011年
研究了不同养殖模式F1(投喂1次饵料鱼/d)、F2(投喂2次饵料鱼/d)、A1(投喂1次人工配合饲料/d)、A2(投喂2次人工配合饲料/d)对鳡(Elopichthys bambusa)幼鱼生长及肌肉成分的影响,实验持续56 d。结果显示:各组最终体重为A2>F2>A1>F1。饵料相同时,2次/d组生长速度、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1次/d组(P<0.01),饵料系数(FC)显著低于1次/d组(P<0.05);相同投喂频率条件下,饲料组生长极显著快于饵料鱼组(P<0.01),饵料系数(FC)与粗脂肪含量极显著低于饵料鱼组(P<0.01)。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饵料系数(FC)、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有交互作用(P<0.05),对其它指标无交互作用(P>0.05)。由实验结果判定:A2组为最佳饵料与投喂频率组合。
孙存军樊启学沈凡宗克金张云龙杨威宋林
关键词:投喂频率肌肉成分
泥鳅仔稚鱼发育期间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比活力的变化被引量:15
2013年
研究了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从孵化至30 DAH(日龄,Days after hatching)几种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比活力的变化情况。胃蛋白酶直至30 DAH仍未检出活性。而胰蛋白酶表现出较高的比活力,其比活力在初次摄食之后显著上升,6 DAH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显著降低(P<0.05)。脂肪酶与淀粉酶的变化模式相似,在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转变及仔鱼向稚鱼转变这两个时间段出现两个高峰值。碱性磷酸酶比活力在2-6 DAH显著上升(P<0.05),之后开始下降并趋于平稳。研究表明,泥鳅在仔稚鱼阶段只具有结构性的胃而缺乏分泌细胞的分化。2-6 DAH是泥鳅仔鱼肠道功能迅速发育的阶段,也是向成鱼消化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过程。脂肪酶和淀粉酶比活力的持续性表明了泥鳅仔鱼对糖类和脂肪有较好的利用能力。
张云龙樊启学彭聪胡培培宗克金宋林沈凡
关键词:仔稚鱼消化酶比活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