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勇
- 作品数:8 被引量:68H指数:4
-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盐城市医学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时间应用“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使用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技术在呼吸窘迫综合征高危早产儿中的疗效被引量:44
- 2016年
- 目的比较不同时间应用“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使用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INSURE)”技术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高危早产儿中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胎龄〈30周不需要机械通气的RDS高危早产儿48例。根据INSURE技术使用的时间,分为早期应用组(24例)和补救性应用组(24例)。早期应用组患儿出生立即予气管插管,PS应用,拔管后继续予nCPAP呼吸支持。补救性应用组患儿出生予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nCPAP),如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或/和明显的呼吸窘迫症状,才予气管插管,补救性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治疗,拔管后继予nCPAP。比较2组患儿出生5d内机械通气的比例、病死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气胸、肺炎、视网膜病变(ROP)、36周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和颅内出血(ICH)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儿在机械通气需求、住院时间、病死率和气胸、BPD、ROP以及ICH发生率等并发症方面比较,补救性应用组[16.7%(4/24例)、(62.6±14.6)d、4.2%(1/24例)、4.2%(1/24例)、8.3%(2/24例)、12.5%(3/24例)、20.8%(5/24例)]和早期应用组[20.8%(5/24例)、(64.4±15.4)d、0(0例)、8.3%(2/24例)、50.0%(12/24例)、12.5%(3/24例)、8.3%(2/24例)、16.7%(4/2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x^2=0.137、0.416、1.021、0.356、0.333、0.223、0.137,P均〉0.05)。在出生罹患肺炎和住院费用方面,补救性应用组[20.8%(5/24例)、(5.1±0.8)万元]低于早期应用组[50.0%(12/24例)、(6.9±1.3)万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463、t=2.641,P均〈0.05)。结论对于RDS高危早产儿,补救性应用INSU
- 蔡志勇刘进娣卞洪亮蔡金兰徐虹张翠凤朱跟娣武玲
- 关键词:呼吸窘迫综合征
- 两种估算新生儿气管内导管插入深度方法的比较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更准确的估算新生儿气管内导管捅入深度的方法。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并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新生儿240例,采用信封法随机按照体重或胎龄估算气管内导管的插入深度,分别作为体重组和胎龄组。根据出生体重和胎龄,将240例新生儿分为小于胎龄儿40例(2组各20例)、适于胎龄儿160例(2组各80例)以及大于胎龄儿40例(2组各20例)。根据插管后床旁x射线摄片的结果,比较2种估算插入深度方法的准确率及相关预后指标(包括气管内导管位置过深或过浅,机械通气持续时间,生后28d仍需使用氧气,以及出院前死亡等)。分别采用采用t检验或z。检验分析数据资料。结果小于胎龄儿中,胎龄组的估算准确率高于体重组[85.0%(17/20)与55.0%(11/20),x^2=4.286,P=0.038];大于胎龄儿中,体重组准确率高于胎龄组[90.0%(18/20)与60.0%(12/20),x^2=4.800,P=0.028];适于胎龄儿中,2组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胎龄儿中,体重组气管内导管估算位置易较浅[30.0%(6/20)与5.0%(1/20),x^2=4.329,P=0.037];大于胎龄儿中,胎龄组导管估算位置易较浅[35.0%(7/20)与5,0%(1/20),x^2=5.625,P=0.018]。适于胎龄儿中,2组导管估计位置基本相当。2组患儿其他相关预后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对于小于胎龄儿,采用胎龄估算气管内导管插入深度准确率较高,如按体重估算,则易出现插入深度过浅;对于大于胎龄儿,采用体重估算的准确率较高,如按胎龄估算,则易出现插入深度过浅。
- 蔡志勇刘进娣卞洪亮蔡金兰徐虹张翠凤朱跟娣
- 关键词:插管法气管内婴儿
- 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的影响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探讨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HCA)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出生并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单胎早产儿及其母亲的临床资料。根据胎盘病理检查结果,将产妇及其早产儿分为轻度、中度、重度HCA组和无感染的对照组。比较各组早产儿RDS发生率,分析HCA与RDS的关系。结果共纳入712对产妇和早产儿,根据产妇胎盘病理检查结果,轻度HCA组122对、中度HCA组170对、重度HCA组68对,对照组352对。轻、中、重度HCA组和对照组早产儿RDS发生率分别为36.1%(44/122)、21.2%(36/170)、50.0%(34/68)、38.1%(134/352)。轻度HCA组与对照组早产儿RD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HCA组早产儿RD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重度HCA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度HCA组与对照组比较,早产儿RDS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产妇中度HCA可能降低其早产儿RDS发生率。
- 蔡志勇刘进娣卞洪亮蔡金兰潘佳徐虹张翠凤朱跟娣
- 关键词:绒毛膜羊膜炎
- 极低体重儿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入住盐城市妇幼保健院重症监护病房,使用胃肠外营养(PN)时间>2周的极低出生体重儿223例为研究对象。将发生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PNAC)的54例为观察组,其余169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在出生情况、胃肠外营养相关因素以及住院期间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出生体重越低、禁食时间越长、开始喂养时间越迟、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越长,以及合并窒息、颅内出血、败血症等并发症均为PNAC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χ2值分别为4.259、5.423、10.227、27.371、3.862、4.110、6.001,均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在胃肠外营养过程中,为减少PNAC的发生,应关注如下危险因素出生体重低、禁食时间长、开始喂养时间迟、PN持续时间长,以及合并窒息、颅内出血、败血症等并发症。
- 蔡志勇刘进娣卞洪亮蔡金兰徐虹张翠凤朱跟娣武玲
-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外营养胆汁淤积症
- 实施质量改进降低极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的研究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评估质量改进措施对极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2017年7~12月和2018年7~12月收治的极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收治时间分为改进前组和改进后组,质量改进措施包括延迟脐带结扎(delayed umbilical cord ligation,DCC)、生后早期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ion,nCPAP)和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minimally invasive pulmonary surfactant therapy,MIST)。比较两组极早产儿及孕母临床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连续性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数据分析,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204例极早产儿,改进前组96例,改进后组108例。改进后组1 min Apgar评分、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时红细胞压积明显高于改进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房复苏用氧、出生时气管插管和收入NICU时气管插管率低于改进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后组气管插管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机械通气比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及BPD发生率低于改进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CC(aOR=0.261,95%CI 0.091~0.718,P=0.023)、nCPAP(aOR=0.284,95%CI 0.123~0.667,P=0.015)、MIST(aOR=0.276,95%CI 0.114~0.627,P=0.011)等质量改进措施为BPD的保护性因素,机械通气(aOR=2.023,95%CI 1.048~3.918,P=0.036)为BPD的危险因素。结论对极早产儿实施由DCC、早期nCPAP和MIST组成的质量改进方案,可降低BPD发生率。
- 蔡志勇刘进娣卞洪亮朱敏金青贾丽娅包道成
- 关键词:肺表面活性物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
- 孕母合并HCA应用产前糖皮质激素与早产儿预后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适于胎龄(AGA)的单胎早产儿孕母合并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HCA)、应用产前糖皮质激素(ACS)与新生儿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孕母,及其胎龄为24+0~33+6周的单胎AGA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HCA是否存在,分为HCA组和无HCA组;根据ACS的应用情况,将其分为最佳ACS(OACS,产前≥24小时、<7天应用)、次优ACS(SACS,产前<24小时、≥7天)及未应用ACS(NACS)三组。对孕母及早产儿相关临床资料采用Firth惩罚似然法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纳入的268例早产儿中,合并HCA者(HCA+组)117例(43.7%),无HCA者(HCA-组)151例(56.3%)。HCA+组中,OACS组38例,SACS组65例,NACS组14例;HCA-组中,OACS组55例,SACS组79例,NACS组17例。纠正胎龄、性别、剖宫产等混杂因素后,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HCA的孕母,应用ACS可降低子代早产儿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和生后7天内低血压的发生率,但增加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治疗率和败血症的发生率。在OACS组中,重度BPD发生率(OR=0.035,95%CI:0.019~0.426)、生后7天内低血压发生率(OR=0.027,95%CI:0.010~0.268)均低于NACS组;但PDA治疗率(OR=8.147,95%CI:1.201~55.248)和败血症发生率(OR=6.853,95%CI:1.020~46.071)均高于NACS组,均P<0.05。在未合并HCA的早产儿中,ACS者仅PDA治疗率较低(OR=0.228,95%CI:0.070~0.650,P<0.05)。结论当孕母合并HCA时,应用ACS可降低子代早产儿重度BPD发生率,但可增加其败血症的发生率。
- 蔡志勇刘进娣卞洪亮蔡金兰朱相干贾丽娅
- 关键词:产前糖皮质激素绒毛膜羊膜炎
- 极早产儿重复实施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近期临床结局研究
- 2024年
- 目的评估重复实施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MIST)对极早产儿近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2年11月于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妇幼保健院分娩、实施二剂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且首剂给药方式为MIST的183例极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第二剂PS给药方式不同,分为重复MIST组(rMIST组,n=112)和气管插管组(ETT组,n=71)。分析比较两组极早产儿及其母亲的临床资料及相关预后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MIST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的相关性。结果rMIST组患儿第二剂PS前最高吸入氧浓度(FiO 2)低于ETT组,首剂与第二剂PS应用间隔时间长于ET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79、4.115,P<0.05);rMIST组机械通气比率、通气时间和BPD发生率低于ET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值分别为4.825、1.599、4.54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MIST为BPD发生的保护因素,使用机械通气和通气时间较长为BPD发生的危险因素,其aOR值及95%CI分别为0.863(0.162~0.913)、2.002(1.114~4.116)、2.058(1.011~5.026)。结论对极早产儿重复实施MIST,可降低其机械通气的比率,可能会降低其BPD的发生率。
- 罗翠仪金青蔡志勇刘进娣朱敏贾丽娅朱跟娣
- 关键词: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
- 早产儿生后第1天血清白蛋白水平与病死率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 探讨早产儿生后第1天血清白蛋白水平与病死率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5年1-12月在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早产儿.按照生后第1天血清白蛋白水平分为低水平组(〈25 g/L)、中水平组(25-30 g/L)和高水平组(〉30 g/L).比较各组早产儿治疗及预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早产儿病死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早产儿364例,生后第1天血清白蛋白水平(27.9±5.7)g/L,其中低水平组92例(25.3%)、中水平组179例(49.2%)、高水平组93例(25.5%).各组早产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水平组生后第1次血气pH、碱剩余及产前使用类固醇激素比例均低于中水平组和高水平组,乳酸及孕母产前子痫比例均高于中水平组和高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机械通气比例、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动脉导管未闭、颅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水平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中水平组和高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出生体重、血清白蛋白水平〈25 g/L、合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和败血症是早产儿病死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33、3.453、1.363、2.611,P均〈0.05).生后第1天血清白蛋白水平〈22.8 g/L与早产儿死亡相关,敏感度72%、特异度85%.结论生后第1天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可作为预测早产儿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 蔡志勇刘进娣卞洪亮蔡金兰金青韩济静
- 关键词:血清白蛋白低白蛋白血症早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