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邢国平

作品数:4 被引量:28H指数:4
供职机构:潍坊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梗死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水解
  • 1篇蛋白水解酶
  • 1篇淀粉样
  • 1篇淀粉样蛋白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性痴呆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治疗
  • 1篇依达拉奉
  • 1篇易损斑块
  • 1篇治疗血管性痴...
  • 1篇双联
  • 1篇双联抗血小板
  • 1篇双联抗血小板...

机构

  • 4篇潍坊医学院
  • 1篇昌邑市人民医...
  • 1篇安丘市人民医...

作者

  • 4篇邢国平
  • 3篇钟池
  • 2篇许晓伟
  • 1篇王琦
  • 1篇杜业亮
  • 1篇胡鸣一
  • 1篇周林涛
  • 1篇沈月
  • 1篇王晓琳
  • 1篇王洪海
  • 1篇程丽
  • 1篇杨彬

传媒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MRI多序列检测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 采用MRI多序列检查方法评估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并分析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因素.方法 前瞻性纳入经超声检查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分为糖尿病组30例,非糖尿病组33例.行颈部MRI多序列检查(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成像、T1加权像、T2加权像、血管壁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根据 MRI检查定义斑块的易损性,比较两组斑块的稳定性及斑块大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因素.结果 (1)126支(63例)颈动脉中,91支有斑块.糖尿病组41支(30例),其中36支(87.8%)为易损斑块;非糖尿病组50支(33例),其中19支(38.0%)为易损斑块.两组易损斑块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组斑块大小比较,糖尿病组斑块最大厚度为(5.8±0.8) mm,非糖尿病组为(5.2±1.3)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总面积、管壁面积、管腔面积及管壁标准化指数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20.780,95%CI:4.531-95.217,P=0.000)、饮酒史(OR=13.518,95%CI:1.086±168.265,P=0.043)为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为斑块稳定性的保护性因素(OR=0.096,95%CI:013-0.069,P=0.020) 结论颈部MRI多序列检查是检测脑梗死患者颈部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有效方法.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较非糖尿病患者差.
万德坤钟池王琦王洪海邢国平许晓伟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糖尿病
基于CISS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基于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标准,观察大动脉粥样硬化(LAA)脑梗死各亚型在住院病例中的分布特点,探讨各亚型危险因素的具体特点。方法收集2012年7~1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设定严格的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将符合入选条件的脑梗死患者按照CISS分型标准,筛选出颅内外LAA脑梗死进入本研究,并进一步分为4个不同发病机制亚型: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动脉—动脉栓塞、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及混合机制。记录各亚型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及颈部动脉低回声斑块等危险因素。对各亚型在住院病例中的分布进行描述性研究,比较4个不同亚型之间各危险因素的分布差异。结果在入选的LAA脑梗死患者中,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病变型最多见(43例,43.4%),其他依次为动脉—动脉栓塞型(37例,37.4%)、混合机制型(18例,18.2%)、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型(1例,1.0%);高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及低回声斑块在颅内外LAA脑梗死各亚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外LAA脑梗死发病机制以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最多见,常见危险因素及低回声斑块在各机制分布无差异。
周林涛钟池许晓伟王晓琳邢国平
关键词: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发病机制
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血管性痴呆大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术(2VO)造模后,30只大鼠随机分至对照组、模型组和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组。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右莰醇1.25 mg/kg腹腔注射每12小时(H)1次,其余组同方法等量0.9%氯化钠溶液治疗,疗程2周。Morris水迷宫法检测大鼠行为学,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和测定海马组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β淀粉样蛋白(Aβ)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后VD大鼠穿台次数[3.5(3,4)]增加,逃避潜伏期(36.56±2.86)s缩短,海马区Aβ/Caspase-3平均光密度(AOD)值(0.082±0.002/0.076±0.002)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右坎醇可能通过下调海马区凋亡蛋白的表达来使VD大鼠在学习记忆上有所恢复。
赵瑞亭邢国平于海宁范凌燕潘瑞李红芳杨彬杜业亮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Β淀粉样蛋白
小卒中/TIA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血浆CRP水平的变化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小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血浆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纳入发病24 h内的小卒中/TIA患者130例。对照组:70例,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每日100 mg治疗,并给予他汀等常规治疗。实验组60例,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每日100 mg联合氢氯吡格雷75 mg治疗,并给予他汀等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血测定CRP,并于治疗后1 w再行血浆CRP检测。结果阿司匹林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1 w后血浆CRP明显降低(4.32 mg/L VS 2.21 mg/L,P<0.01)。阿司匹林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3.74 mg/L VS 3.26 mg/L)。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氢率吡格雷可显著降低小卒中/TIA血浆CRP水平。
程丽钟池沈月邢国平胡鸣一
关键词:双联抗血小板CRP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