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现辉
- 作品数:5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预算内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大运动量耐力训练大鼠血清CK和CK-MM含量的影响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大运动量耐力训练大鼠血清CK(肌酸激酶)和CK-MM(肌酸激酶同工酶)含量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正常刺激组、治疗1组、治疗2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治疗组的大鼠进行8周大运动量跑台训练,治疗1组、治疗2组的大鼠分别于跑台训练前1h和跑台训练后1h采用TEAS干预手段,刺激大鼠"后足三里"和"环跳"穴位,正常刺激组不进行跑台训练,刺激方法同治疗组。8周跑台训练结束后,检测大鼠血清CK和CK-MM的水平。结果:TEAS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CK和CK-MM的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EAS可以防止因过度训练导致骨骼肌细胞的损伤,显著降低大鼠血清CK和CK-MM的水平,起到防治运动性疲劳的作用。
- 游世晶具紫勇夏勇郭现辉张育瑛何金森
- 关键词:经皮穴位电刺激肌酸激酶
- 针刺对慢性神经痛大鼠海马EphrinBs/EphBs mRNA和EphrinB3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观察长期针刺治疗对慢性神经痛大鼠海马EphrinBs/EphBs mRNA和EphrinB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镇痛可能的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共3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9)、模型组(n=8)、电针组(n=9)、手针组(n=9)。采用慢性坐骨神经结扎性损伤(CCI)模型,电针组和手针组大鼠从造模后第8天开始至第34天分别给予电针、手针干预大鼠"足三里"和"三阴交"穴,隔日1次。所有大鼠均在造模前、造模后第7、14、21、28和35天进行机械性痛阈(MWT)测定;各组大鼠于术后第35天处死取材,采用定量Q-PCR的方法检测海马EphrinBs/EphBs各型mRNA的表达,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phrinB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造模后第7天起各时间点MWT值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手针组大鼠造模后第14至35天大鼠MWT值均显著上调(P<0.05,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中EphB1、EphB2、EphB3和EphrinB2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手针组及电针组大鼠EphB1、EphB2、EphB4和EphrinB3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P<0.01),电针组EphB6 mRNA的表达显著下调(P<0.01);电针组和手针组海马EphrinB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针刺广泛调节海马EphrinBs/EphBs系统的表达可能是针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之一。
- 王珂具紫勇郭现辉刘世敏夏勇李艺陆永嘉
- 关键词:针刺神经病理性疼痛
- 仿真针刺对不同强度运动训练大鼠心肌线粒体ATP酶的影响
- 2013年
- 目的探讨仿真针刺对不同强度运动训练的大鼠心肌ATP酶的影响。方法对SD大鼠进行8周不同强度的跑台运动训练,利用捻转手法仪研究不同强度运动训练大鼠在不同功能状态下心肌ATP酶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运动模型组Na﹢,K﹢-ATP酶,Mg2﹢-ATP酶、Ca2﹢-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均降低;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Na﹢,K﹢-ATP,Mg2﹢-ATP酶、Ca2﹢-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均增高。结论长期不同强度的耐力训练对大鼠心肌ATP酶的影响不同,而仿真针刺内关治疗能提高部分运动训练而下降的ATP酶活性,对心肌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郭现辉徐祎春刘世敏夏勇李艺具紫勇
- 关键词:ATP酶
- 针刺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和海马EphrinBs/EphBs信号的影响
- 王珂具紫勇郭现辉
- 电针对慢性坐骨神经结扎性损伤模型大鼠外周血清中TNF-α、IL-1β、IL-6表达的影响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观察长期针刺治疗对慢性坐骨神经结扎性损伤(CCI)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及外周血清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方法 SD雄性大鼠共37只,随机分为CCI假手术组(n=9)、CCI对照组(n=9)、CCI手针组(n=10)、CCI电针组(n=9)。所有大鼠均在术前、术后第7、17、27、37天进行机械性痛阈测定;于术后第37天,采用ELISA方法测定外周血清中TNF-α、IL-1β、IL-6蛋白表达。结果 CCI对照组、CCI手针组和CCI电针组大鼠在治疗前机械性痛阈较术前明显下降,与同一时间段CCI假手术组大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开始到第37天实验结束,CCI手针组和CCI电针组机械性痛阈较治疗前逐渐改善(P<0.05)。CCI对照组大鼠血清TNF-α和IL-6含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P<0.01);CCI手针组和CCI电针组大鼠血清TNF-α的含量显著低于CCI对照组(P<0.05),并且两组大鼠血清IL-6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β在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制血清中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可能是针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之一。
- 郭现辉王珂王鑫刘世敏夏勇李艺具紫勇
- 关键词:针刺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