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业伟

作品数:2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东沙海域
  • 2篇多波束
  • 2篇海域
  • 1篇多波束测深
  • 1篇沙丘
  • 1篇深水
  • 1篇条带
  • 1篇南海北部
  • 1篇波束
  • 1篇测深

机构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同济大学

作者

  • 2篇关永贤
  • 2篇刘胜旋
  • 2篇宋海斌
  • 2篇陈业伟
  • 1篇拜阳

传媒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南海北部东沙海域巨型水下沙丘的分布及特征被引量:6
2017年
本文基于多波束测深和高分辨率多道反射地震数据研究了东沙海域深水巨型水下沙丘的特征.巨型水下沙丘发育在230~830m水深的上陆坡范围内,呈斑块状分布.NW-SE向的近海底流体运动不仅冲蚀地层,形成了三条与水下沙丘间隔分布的冲蚀带,为水下沙丘提供了沉积物来源,同时也为水下沙丘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源.研究区水下沙丘波长(L)范围55~510m,波高(h)范围1.5~20m,二者呈指数关系分布.沙丘的波长随水深增大而增大,波高则在500~700m水深范围内最大.水下沙丘NE—SW向展布的脊线和几何参数关系是与现今水动力条件相平衡的结果.
耿明会宋海斌关永贤拜阳刘胜旋陈业伟
关键词:东沙海域多波束
南海东沙海域网状沙丘的发现及其成因探讨被引量:2
2018年
基于多波束测深和高分辨率多道反射地震数据,以及遥感资料研究南海北部东沙海域深水沙丘,总结底形形态分布特征,分析其水动力成因.按照空间分布形态将沙丘分为平行沙丘、波状沙丘和网状沙丘,本文首次发现水下网状沙丘,重点讨论网状沙丘的特征分布和形成机制.网状沙丘发育在东沙环礁东北部水深约352~420m之间,研究发现其延伸方向共有三个走向:NS、NE-SW和EW,前两个方向为西向传播的内波所致,而最后一个则很有可能是由洋盆西向传播的内波遇到东沙环礁后形成衍射,向北传播的内波引起了向南的近海底底流,冲刷海底底层,剥蚀出足够的沉积物颗粒,从而形成EW走向的水下沙丘.值得一提的是,在多边形网状沙丘的上方,反射地震剖面揭示水层中发育与下方沙丘相当波长的高频震荡内波,并且在遥感资料上也发现相关的衍射和内波干涉区域,而内波干涉很有可能导致高频震荡,从而形成网状沙丘.本研究丰富了水下沙丘形态类型,探讨了新型水下沙丘的形成机制,在陆坡底沙运动及工程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陈业伟宋海斌关永贤耿明会刘胜旋
关键词:多波束测深东沙海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