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芝

作品数:7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4篇银杏酮酯
  • 3篇多药
  • 3篇多药耐药
  • 3篇耐药
  • 2篇体内外相关性
  • 2篇内酯
  • 2篇肿瘤
  • 2篇肿瘤多药耐药
  • 2篇榄香烯
  • 2篇微丸
  • 2篇缓释
  • 2篇缓释微丸
  • 2篇白果
  • 2篇白果内酯
  • 2篇HPLC-M...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表达
  • 1篇动力学
  • 1篇动力学影响
  • 1篇动脉栓塞

机构

  • 7篇浙江中医药大...
  • 2篇浙江省食品药...

作者

  • 7篇陈芝
  • 6篇祝丽欣
  • 6篇熊阳
  • 5篇俞建东
  • 4篇郭莹
  • 1篇石森林
  • 1篇刘会
  • 1篇黄绳武

传媒

  • 3篇中草药
  • 2篇中成药
  • 1篇药学学报

年份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榄香烯注射液对吉非替尼在PC-9/GR细胞内转运动力学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研究榄香烯注射液对吉非替尼(GEF)在PC-9/GR细胞内转运动力学影响,探讨该药在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方面的作用。方法活体生物发光技术实时监测PC-9/GR^(Fluc)细胞内ABC耐药蛋白底物D-荧光素钾动力学行为。采用MTT法测定PC-9/GR细胞的耐药性,榄香烯、GEF单用药及联合用药时的细胞毒性,Compusyn软件分析两药联合是否具有协同作用。运用HPLC法,测定联合用药组及GEF单用药组药物在PC-9/GR细胞中的摄取量。结果榄香烯能显著增加细胞内D-荧光素钾的荧光响应强度。吉非替尼对PC-9及PC-9/GR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0.01、1.50μg/m L,耐药倍数为150倍。所有联合药物组的联合用药指数(combination index,CI)值都小于1,表明两药联合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细胞摄取结果表明,配伍榄香烯(ELE)后,GEF在PC-9/GR细胞摄取明显增加(P<0.05)。结论榄香烯增加D-荧光素钾荧光响应强度,促进细胞对GEF摄取,说明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耐药蛋白的外排功能从而逆转耐药。
陈芝俞建东唐超园祝丽欣胡恩莹熊阳
关键词:榄香烯吉非替尼肿瘤多药耐药
银杏酮酯速释微丸和缓释微丸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氧损伤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银杏酮酯(Ginkgo biloba extract)缓释微丸和速释微丸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所致缺血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释药速度对药效的影响。方法 36只雄性SD大鼠分为速释微丸组、缓释微丸组、模型对照组及假手术组。除假手术组,其他组大鼠采用插线法制备MCAO。灌胃7 d后,采用5分行为指标评分,记录脑质量,采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范围。取脑组织测定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乳酸(LD)及乳酸脱氢酶(LDH)的含有量及活性。结果速释微丸组大鼠的行为指标评分、脑指数、NO含有量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LD含有量具有极显著性差异;而缓释微丸组与模型组相比,其NO含有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LDH活性具有显著性差异,行为指标评分、脑指数和LD含有量具有极显著性差异。缓释微丸组和速释微丸比较,脑梗死率具有显著性差异,缓释微丸相比速释微丸组效果更好。结论对于脑缺血再灌注的防治,银杏酮酯可能制备成缓释制剂效果更理想。
郭莹陈芝唐超园俞建东祝丽欣熊阳
关键词:银杏酮酯缓释微丸大脑中动脉栓塞
基于体内外肿瘤细胞荧光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学研究榄香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机制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化疗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然而肿瘤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陈芝
关键词:榄香烯肿瘤多药耐药体内外相关性
薏苡仁脂干预MCF-7/DOX细胞中荧光药物动力学及部分耐药蛋白表达被引量:3
2018年
本文从薏苡仁脂干预耐药乳腺癌细胞的荧光药物动力学以及对耐药基因和蛋白表达量的影响两方面着手,研究薏苡仁脂逆转乳腺癌细胞耐药的机制。首先通过建立稳定过表达荧光素酶的人乳腺癌耐药细胞株MCF-7/DOX^(Fluc),应用生物发光成像技术(bioluminescence imaging,BLI),实时监测细胞内ATP结合盒(ATP-binding cassette,ABC)转运蛋白底物D-荧光素钾的外排动力学过程,检测薏苡仁脂干预前后D-荧光素钾的胞内动力学变化。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薏苡仁脂明显减少MCF-7/DOX^(Fluc)对D-荧光素钾的外排,增加胞内累积量。此外,采用实时定量基因扩增荧光检测系统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研究薏苡仁脂干预后MCF-7/DOX^(Fluc)中ABC转运子的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薏苡仁脂处理后可下调MCF-7/DOX^(Fluc)细胞中P-糖蛋白(P-gp/ABCB1)、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ABCC1)以及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ABCG2)等耐药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最后将薏苡仁脂联合多柔比星对薏苡仁脂逆转乳腺癌耐药效果进行体外评价,结果证明薏苡仁脂可增强多柔比星抑制MCF-7/DOX细胞增殖的作用,其最佳联合比例为薏苡仁脂︰多柔比星=25︰1。薏苡仁脂可以通过抑制ABC转运蛋白的外排功能和下调ABC转运蛋白在肿瘤细胞表达水平,双管齐下逆转化疗药物多柔比星的肿瘤多药耐药。
祝丽欣唐超园俞建东俞建东陈芝
关键词:生物发光成像多药耐药
血脑同步微透析研究大鼠口服银杏酮酯后内酯类成分的血脑分布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研究大鼠口服银杏酮酯(GBE)后内酯类成分在脑部和血液中的药物质量浓度及药物分布系数(AUC脑/AUC血)。方法采用血脑同步微透析方法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MS)技术相结合,通过在大鼠脑部和颈静脉处同步埋置探针,收集大鼠口服GBE后不同时间段的脑部和血液微透析液,用HPLC-MS/MS对透析液中的内酯类成分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描绘血药浓度和脑药浓度曲线图,并分别计算各成分在脑部和血液中的药物分布系数。结果大鼠ig给予GBE混悬液(600 mg/kg)后,通过HPLC-MS/MS技术,血液微透析液中能检测到银杏内酯A、B、C和白果内酯;而脑部微透析液中只能检测到银杏内酯A、B、C,无法检测到白果内酯。各类成分在脑部和血液中的药物分布系数分别为银杏内酯A 2.911%、银杏内酯B 3.126%、银杏内酯C 0.337%。结论多点同步微透析技术可以同步检测中药中多种成分在多个效应部位的分布情况,还具有活体连续取样、节省动物、采样量小、组织损伤轻等特点,能较好地为探索多成分中药的效应物质基础提供一定的参考。
唐超园祝丽欣陈芝俞建东郭莹熊阳
关键词:银杏酮酯HPLC-MS/MS白果内酯
f_2相似因子法评价银杏酮酯缓释微丸大类成分总黄酮和各类成分的体外释放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引入f_2相似因子法对银杏酮酯(GBE)缓释微丸的大类成分总黄酮和各类成分(包括黄酮类和萜内酯类)的释放曲线进行分析,以能较全面地评价其体外释放。方法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质谱联用(HPLC-MS)测定GBE缓释微丸中大类成分(总黄酮)和各类成分(槲皮苷、异鼠李素、芦丁、槲皮素、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C、白果内酯)的体外释放率,并进行f_2相似因子计算;采用扫描电镜法观察微丸释药前后的微观结构,结合方程拟合分别对微丸中总黄酮和各类成分的释药机制解析,以验证f_2相似因子法的可靠性。结果优化工艺的GBE微丸黄酮类和内酯类的各成分与大类成分总黄酮的f_2均大于50,说明大类成分总黄酮与各类成分体外释放曲线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释药机制解析进一步验证了该结果的可靠性。结论 f_2相似因子法可运用于多组分中药缓释制剂大类成分和各类成分的体外释放评价。
祝丽欣陈芝郭莹黄绳武石森林刘会熊阳
关键词:萜类内酯体外释放银杏内酯A白果内酯
银杏酮酯缓释微丸多成分体内吸收动力学与体外释药动力学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建立整合动力学对银杏酮酯(GBE)缓释微丸多成分(包括黄酮类和内酯类)体内吸收动力学与体外释药动力学相关性进行分析,为更准确地评价体内外相关性提供参考。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MS)技术测定GBE缓释微丸中主要成分(槲皮素,异鼠李素,白果内酯,银杏内酯A、B、C)的体外释放率,采用各成分质量浓度加和法计算整合药物浓度,并绘制整合药物释放曲线。收集大鼠口服GBE缓释微丸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浆,测定各类成分血药浓度,利用各成分曲线下面积百分率作为自定义权重系数(Wj),计算体内整合血药浓度。采用Wagner-Nelson法计算各成分体内整合吸收率与体外对应的整合释放率进行线性拟合,评价体内外相关性。结果各成分体内外释放良好,采用自定义Wj得各组分的Wj分别为槲皮素0.248 1、异鼠李素0.009 2、白果内酯0.228 2、银杏内酯A 0.296 4、银杏内脂B 0.132 4、银杏内酯C 0.090 3,体内整合吸收动力学与体外整合释药动力学相关性良好(Y=0.930 8 X+12.84,r=0.962 9)。结论中药药效是多种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采用多成分整合动力学可以兼顾各个组分,并有利于进行体内吸收动力学与体外释药动力学的相关性研究。
俞建东陈芝唐超园祝丽欣郭莹胡恩莹熊阳
关键词:体外释药动力学HPLC-MS/MS体内外相关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