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历建全

作品数:7 被引量:127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机械工程

主题

  • 4篇表面织构
  • 3篇摩擦学
  • 2篇小波
  • 2篇摩擦副
  • 2篇混沌
  • 2篇减摩
  • 2篇分形
  • 1篇润滑
  • 1篇燃机
  • 1篇摩擦学性能
  • 1篇内燃
  • 1篇内燃机
  • 1篇活塞
  • 1篇活塞环
  • 1篇激光
  • 1篇减摩性能
  • 1篇缸套
  • 1篇缸套-活塞环

机构

  • 7篇中国矿业大学

作者

  • 7篇朱华
  • 7篇历建全
  • 4篇马晨波
  • 3篇陆斌斌
  • 1篇姬翠翠
  • 1篇张文谦

传媒

  • 2篇第九届全国摩...
  • 1篇机械工程学报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润滑与密封
  • 1篇摩擦学学报(...

年份

  • 3篇2010
  • 4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表面织构对摩擦副润滑区域转变的影响研究
马晨波朱华历建全张文谦
内燃机缸套-活塞环磨合过程中微凸体承载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为获得内燃机缸套-活塞环磨合磨损过程中微凸体的承载情况,利用粗糙峰的接触模型推导出磨合过程中微凸体承载方程,其中对弹性变形部分微凸体承载和塑性变形部分微凸体承载分别进行了研究,重点比较了内燃机缸套-活塞环磨合过程中假定接触微凸体全部为弹性变形与考虑接触微凸体产生弹、塑性变形时承载能力的不同.研究结果表明,在磨合磨损的中后期,即当h/σ大于0.5,ψ小于0.9时,两者差别不大,可以假定微凸体变形全部为弹性变形进行微凸体载荷的计算;而在磨合磨损初期,即当h/σ小于0.5,ψ大于0.9时,假定微凸体变形全部为弹性变形时的承载为考虑弹、塑性变形时的50%~85%左右.考虑到内燃机缸套-活塞环磨合过程中初期磨合的重要性,在计算缸套-活塞环磨合过程中微凸体承载时,应将塑性变形部分微凸体和弹性变形部分微凸体承载分别进行研究.也说明了本文所建立的微凸体承载方程更有益于缸套-活塞环磨合过程的摩擦学状态分析.
朱华马晨波历建全
关键词:缸套活塞环
表面织构及其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被引量:67
2009年
介绍了表面织构的图案和加工方法以及摩擦学性能的测试方法,阐述了不同表面织构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及机制,总结了当前表面织构研究的主要成果,并提出了未来表面织构研究需要深入开展的工作。
历建全朱华
关键词:表面织构摩擦学性能激光
变密度微圆坑表面织构在往复运动下的减摩作用被引量:18
2010年
为了研究变密度微圆坑表面织构在往复运动下的减摩效果,根据活塞-缸套往复运动的变速特点,在模拟缸套的块试件的滑动接触表面行程上加工出不同均匀密度组合的微圆坑织构,与模拟活塞的销试件进行往复滑动摩擦试验.结果表明:与其他均匀密度织构相比,在较低载荷下,密度为0.1的均匀织构表面在较宽的滑动速度范围内表现出最佳的减摩效果,在较高载荷下,低速时的减摩效果较显著;中间区域为低密度、两端区域为高密度的变密度织构表面具有润滑减摩效果,反之设计的变密度织构表面则具有增大摩擦系数的作用;密度组合为0.3-0.1-0.3的变密度织构在较高载荷和滑动速度时能达到最佳的润滑减摩效果.因此,变密度织构在往复运动摩擦副接触表面设计中应该是低密度织构在中间,高密度织构在两端,密度的高低应该有一个合适的范围.
朱华历建全陆斌斌马晨波
关键词:表面织构减摩
摩擦副不同表面织构化的润滑减摩性能试验研究被引量:32
2010年
为研究织构位于摩擦副不同表面时的润滑减摩性能,对无表面织构、上试件单表面织构、下试件单表面织构和双表面织构四种不同形式的摩擦副分别在富油和乏油两种润滑条件和50N,100N两种载荷下进行摩擦磨损试验,观察摩擦系数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载荷越大,表面织构对摩擦系数的影响越显著;富油条件下,上、下试件单表面织构均能减小摩擦系数,而且上试件单表面织构更加有效;乏油条件下,下试件单表面织构减小而上试件单表面织构增大摩擦系数;双表面织构在不同的润滑条件下均不能减小摩擦系数.
马晨波朱华历建全
关键词:摩擦副表面织构
摩擦学问题研究的非线性理论方法
陆斌斌朱华历建全
关键词:摩擦学分形混沌小波
摩擦学问题研究的非线性理论方法被引量:16
2010年
摩擦学问题是非线性复杂系统问题,需要用非线性科学方法来研究。为了了解摩擦学研究的非线性科学理论方法,更好地开展对摩擦学复杂问题的定量研究,介绍分形几何、混沌理论和小波原理等现代非线性科学理论在表面表征、表面接触、磨粒识别、磨损预测、摩擦信号分析和磨损过程动力学诠释等研究中的应用和所取得的成果。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分形、混沌和小波等非线性理论是解决摩擦学复杂问题的有力工具,是揭示摩擦磨损规律、推进摩擦学问题量化研究的有效方法。
朱华陆斌斌历建全姬翠翠
关键词:摩擦学分形混沌小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