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亚娇

作品数:2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断裂带
  • 1篇释光测年
  • 1篇盆地
  • 1篇气候意义
  • 1篇青藏高原
  • 1篇青藏高原隆升
  • 1篇铸型
  • 1篇走滑
  • 1篇走滑活动
  • 1篇左旋走滑
  • 1篇晚更新世
  • 1篇晚更新世以来
  • 1篇裂带
  • 1篇隆升
  • 1篇末次冰期
  • 1篇高原隆升
  • 1篇更新世
  • 1篇古气候
  • 1篇古气候意义
  • 1篇光释光

机构

  • 2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2篇李德文
  • 2篇孙昌斌
  • 2篇沈晓明
  • 2篇张亚娇
  • 1篇李大伟
  • 1篇刘睿

传媒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年份

  • 2篇201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鹤庆-再源断裂带中段晚更新世以来的走滑活动被引量:9
2016年
鹤庆–洱源断裂带是滇西北活动断裂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性质、特征和活动历史的研究可为区域地震活动评价和震害防御提供依据,也可为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变形特征、历史和方式提供基础数据。通过对鹤庆–洱源断裂带中段基岩山区的室内外调查和研究,结合光释光和14C定年,初步查明该段断裂具有复杂的空间展布格局,由多条左旋走滑性质的分支断裂构成,它们共同吸收了断裂带在鹤庆盆地南端与洱源盆地北端之间的走滑分量;运动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局部地段兼具正断或逆冲性质;剖面地层断错和覆盖关系表明该段断裂在晚更新世活动强烈,现有证据表明最新活动时代约为距今2万年。结合区域构造环境,作者认为鹤庆–洱源断裂带中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是对青藏高原强烈隆升的响应,其左旋走滑符合滇中次级块体顺时针转动模型,是块体旋转在角端的局部应变响应。
沈晓明李德文孙昌斌康艳蕊刘睿张亚娇
关键词:晚更新世左旋走滑青藏高原隆升
乌海盆地内末次冰期砂楔/冰楔铸型的发现及古气候意义被引量:3
2016年
砂楔/冰楔铸型等具有定量古环境意义的冰缘现象在中国北方已有多处报道,但多集中在末次冰期晚冰阶。报道了首次发现于乌海盆地的冰缘现象,从楔体形态特征、填充物粒度特征和光释光测年等方面对其成因和发育年代进行了深入研究。楔体和填充物剖面穿插关系、物质组成和形态特征分析等指示其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原生砂楔发育与楔壁近平行的充填-挤压构造;晚期冰楔铸型(包括冰楔形成、融化和填充)在砂楔之上进行叠加。冰楔切穿早期砂楔,导致楔壁物质发生强烈挤压变形,结构扰动,楔体表现为弯曲的不规则形态。光释光测年结果显示,原生砂楔发育的年代主要集中在(62.69±6.81)^(66.45±7.08)ka B.P.,即末次冰期早冰阶,对应于MIS4阶段,并可能部分延续至MIS3b阶段;冰楔铸型填充物年代为(5.95±0.61)^(6.62±0.73)ka B.P.,对应于全新世中期。由于冰楔铸型的填充晚于冰楔发育年代,推测冰楔发育年代可能为末次冰期晚冰阶。基于砂楔/冰楔铸型的发育过程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初步估算出砂楔和冰楔发育时期年均气温比现在低12.1℃~13.6℃,砂楔发育时期(即末次冰期早冰阶)年降水量与现在相当。乌海盆地砂楔/冰楔铸型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北方末次冰期尤其是末次冰期早冰阶纬度多年冻土分布及古气候环境提供了新的依据。
李大伟李德文沈晓明孙昌斌康艳蕊张亚娇
关键词:古气候末次冰期光释光测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