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艳军

作品数:7 被引量:56H指数:3
供职机构: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云南省省院省校科技合作计划项目云南省气象局青年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2篇气象
  • 2篇气象要素
  • 1篇信噪比
  • 1篇灾害
  • 1篇人居
  • 1篇人居环境
  • 1篇气候
  • 1篇气候舒适度
  • 1篇温湿指数
  • 1篇近地
  • 1篇近地层
  • 1篇廓线
  • 1篇雷暴
  • 1篇雷暴灾害
  • 1篇雷达
  • 1篇雷达资料
  • 1篇观测数据
  • 1篇防御
  • 1篇风廓线
  • 1篇风廓线雷达

机构

  • 7篇大理国家气候...
  • 2篇云南省气象局
  • 1篇云南大学

作者

  • 7篇杨艳军
  • 3篇徐安伦
  • 3篇付志嘉
  • 2篇刘劲松
  • 2篇董保举
  • 1篇李育
  • 1篇孙绩华
  • 1篇李万虎
  • 1篇王晓滨
  • 1篇赵晓红

传媒

  • 2篇气象科技
  • 1篇云南地理环境...
  • 1篇气象水文海洋...
  • 1篇大气与环境光...
  • 1篇气象研究与应...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不同观测系统的观测数据差异性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利用2007~2008年大理边界层通量观测系统(PBL)、两套地面基准气候观测系统与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观测得到的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和评估。通过分析几套系统地温、辐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和风向等要素的变化一致性、对比差值、粗差率和风向相符率,探讨几套观测系统数据差异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几套系统数据变化一致性较好,地温、气温和相对湿度差值较小,其准确度能够满足日常业务使用;风速和风向有待进一步校准验证,原观测数据仍可使用;辐射、气压观测值差别较大,在使用数据时还需商榷和订正。因下垫面探测环境不同、观测仪器原理不同、传感器的灵敏度和采集方式不同、观测仪器安装不标准、观测系统运行不稳定、故障率高、缺失数据多是造成对比观测差异的主要原因。
杨艳军付志嘉王晓滨赵晓红
关键词:观测数据
漾濞县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被引量:10
2018年
利用漾濞县国家气象站和区域自动站的气温、湿度、风速及日照等资料,以《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GB/T27963-2011)的等级指标和评价方法为依据,计算境内各海拔点各月气候舒适度,结果表明:漾濞县气候舒适度达到"舒适"的月份在海拔2143.0 m及以下地区长达5个月以上,随着海拔的降低长达7~9个月。
严天鹤李晓斌杨艳军陈锦伦
关键词: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温湿指数
风廓线雷达资料在暴雨天气过程特征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39
2012年
为了研究风廓线雷达在暴雨天气过程预报中的作用,对2008年6月1日至6月2日云南大理发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降水前三维风的脉动变化较大,水平风在垂直方向上存在风速切变,最大探测高度明显升高;降水期间可以对降水性质进行判断;降水期间功率谱密度出现双峰谱,能测出垂直气流速度及下降粒子速度,通过这样的分析,便于开展更深层次的降水物理过程研究。
董保举付志嘉李明杨艳军
关键词:风廓线雷达暴雨信噪比
大理典型山地条件下一次雷暴灾害天气分析与防御对策思考被引量:1
2016年
利用NCEP模式再分析资料、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CC)、FY-2E卫星实时云图和闪电定位仪等资料,结合大理特殊的地理环境,对2013年6月23日发生在大理的一次雷暴致灾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防御对策。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是在西北移动的热带风暴背景下产生的,高温高湿、强烈的热力不稳定、弱的不稳定能量积累和弱的低层触发为雷暴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但不完全确定的环境条件。多普勒雷达和卫星资料上显示雷暴灾害区上空白东向西移动的对流单体,雷暴灾害区共发生雷暴79次,其中,16:40~17:00雷暴灾害发生时方圆5km范围内共有地闪26次,对应的1小时降雨量达14.1mm。雷暴出现时活动人员在山坡坡顶跑动,多山的环境使得活动人员难以快速采取防护措施,灾害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据此,提出了应对措施,避免同类事故发生。
杨艳军徐安伦高月忠付志嘉
关键词:雷暴灾害
大理地区晚霜冻灾害前后大气边界层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11年
研究晚霜冻灾害的成因不仅能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测能力,而且可为此类灾害性天气的准确预报以及做好大、小春农作物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依据。对2009年3月14日云南省大理地区发生晚霜冻灾害期间大气边界层探测资料变化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晚霜冻是在降雨过程后以及前期偏暖的背景下发生的,由高空冷平流和夜间辐射降温形成的混合型霜冻;②晚霜冻发生前,近地层受冷空气影响,各类气象要素呈现出显著的变化特征,白天大气透明度高、无云、风速小、气压高、湿度小,太阳对地表的辐射较强,地表储存的热量较多,气温升高且达到最高值的时间较晚,地面以湍流方式向大气输送的能量以潜热通量为主,傍晚日落后,地表释放的热量开始增多而且远远超过白天吸收的热量,加之水汽放射的长波辐射稳定,获得大气逆辐射补偿的热量相对较少,气温迅速下降,从而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发生凝结现象。
徐安伦杨艳军孙绩华刘劲松李万虎
关键词:大气边界层气象要素
2009年“3.14”大理地区晚霜冻灾害前后的PBL特征分析
研究晚霜冻灾害的成因不仅能够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测能力,而且为此类灾害性天气的准确预报以及做好大、小春农作物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依据。利用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建立的大气边界层(PBL)观测系统探测资料,并结合天气实况、气候背景、...
徐安伦杨艳军孙绩华刘劲松李万虎
关键词:近地层气象要素
大气边界层观测系统的故障分析与维护研究
2010年
介绍了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的大气边界层(PBL)观测系统,并对该系统自运行以来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和总结。试图提出一套适用于PBL观测系统特点的局部故障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判断仪器出现故障和数据出现异常的效率,保障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准确性,可供维护PBL观测系统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和借鉴。
徐安伦杨艳军刘劲松李育董保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