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纯波

作品数:20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领域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生物学
  • 2篇建筑科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湖泊
  • 3篇絮凝
  • 3篇植物
  • 3篇水体
  • 3篇泥土
  • 3篇浅水
  • 3篇活率
  • 3篇合拢
  • 3篇浮游植物
  • 3篇沉水
  • 3篇沉水植物
  • 3篇存活
  • 3篇存活率
  • 2篇淡水湖
  • 2篇淡水湖泊
  • 2篇滇池
  • 2篇野外
  • 2篇藻毒素
  • 2篇枝角类
  • 2篇水体利用率

机构

  • 20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昆明市滇池高...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20篇王纯波
  • 14篇肖邦定
  • 10篇吴幸强
  • 4篇冯闪闪
  • 3篇田翠翠
  • 1篇李倩
  • 1篇洪培
  • 1篇刘永定
  • 1篇陈光杰
  • 1篇陈丽
  • 1篇李振国
  • 1篇张涛
  • 1篇黄建团
  • 1篇熊剑

传媒

  • 4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湖泊科学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3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1998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对沉积物-水界面微观剖面理化参数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水生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沉积物-水界面是湖泊生态系统中营养盐循环的重要界面,因而研究水生植物对沉积物-水界面微观剖面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轮叶黑藻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来自于香溪河、太湖和东湖3个样点的沉积物及上覆水中N、P等理化性质,并利用微电极研究轮叶黑藻对3种沉积物-水界面微观剖面是否有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轮叶黑藻生长迅速.增长率因沉积物不同而不同,有一定的耐污能力;轮叶黑藻使水体和沉积物中总氮、总磷含量减少,对水体和底泥有一定的净化作用;轮叶黑藻可使水体溶解氧升高,并使沉积物有氧层厚度增加,改变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轮叶黑藻可能改变了根际微环境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而使沉积物和上覆水中的pH、N2O和H2S等发生变化.
田翠翠王纯波李倩肖邦定
关键词:轮叶黑藻沉积物-水界面垂直剖面
拟柱孢藻毒素生物合成的分子基础与进化特征被引量:2
2022年
拟柱孢藻毒素是由尖头藻等水华蓝藻产生的一种生物碱类蓝藻毒素.毒理学研究表明该毒素进入动物体内后能够对多种器官产生毒性效应,且以肝毒性较为明显.拟柱孢藻毒素的毒性虽不及微囊藻毒素,但由于其结构的稳定性和水溶性,能够在水体中积累到较高浓度,增大了饮用水健康风险,且容易通过食物链富集造成更为严重的中毒事件.随着尖头藻水华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拟柱孢藻毒素也引起了研究者和水体管理部门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次级代谢产物,拟柱孢藻毒素的生物合成是从甘氨酸、精氨酸和丙二酰CoA开始,由特定的多种酶依次催化完成的.这些酶的编码基因在基因组上形成簇状结构,不同种的产毒藻具有相似的毒素合成基因簇,主要差别在于基因序列的变异和排列方式的不同.对毒素合成基因及其功能的探究不但有助于建立可靠的分子检测方法,用于预测水华发生过程中的毒素风险,还可以加深对蓝藻次级代谢产物合成与进化的认识,为利用和改造这些天然代谢途径合成新的活性化合物提供参考.通过对拟柱孢藻毒素生物合成的分子基础及其进化特征的系统性总结,以期从分子水平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关拟柱孢藻毒素的全面认识.
蒋永光王志高王纯波
关键词:蓝藻毒素生物合成基因簇
絮凝和转鼓式微滤机去除藻类水华的设备
一种絮凝和转鼓式微滤机去除藻类水华的设备,包括承载体,承载体上分别装有絮凝剂溶解罐、隔膜加药泵、轴流泵、折叠水箱、自动反冲洗转鼓微滤机、刮板式转鼓微滤机、螺杆输送机和藻泥斗;絮凝剂溶解罐上装有用于向絮凝剂溶解罐内输送絮凝...
王纯波肖邦定
文献传递
絮凝预处理对微囊藻机械过滤的影响
2019年
蓝藻水华是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性灾变的表现之一,其治理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受限于水华蓝藻广泛的尺寸分布,机械过滤作为水中悬浮颗粒的去除手段尚未在水华治理中推广。微囊藻是水华蓝藻中常见的优势种,絮凝可使其形成较大尺寸的絮体,有利于机械过滤设备将其去除。通过比较不同尺寸絮体的叶绿素a浓度,可以考察聚合硫酸铝、聚合硫酸铁、聚合氯化铝、聚合氯化铝铁对微囊藻机械截留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絮凝效果PFS>PAS>PAC>PAFC,200 mg/L PFS的絮体有92.26%可被250μm滤网截留,97.55%可被100μm滤网截留。pH值为7~10时絮体截留效果较好;搅拌转速250 r/min时PFS絮体粒径最大,滤网截留效果最好。通过PFS絮凝预处理,64μm滤网对微囊藻的截留效果由14.6%提高到95.1%,并大幅度削减藻水的营养物质。
蔡启佳王纯波杨甜甜肖邦定
关键词:微囊藻絮凝预处理水解作用
一种沉水植物种植装置及种植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沉水植物种植装置,包括筒体和握持杆,所述筒体顶部敞口,底部设置有可展开的封底,所述封底上设置有合拢部件使所述封底封堵所述筒体的底部;所述握持杆固定在所述筒体顶部,并向上延伸;还设置有合拢部件拆开机构与所述合...
吴幸强杨甜甜王纯波肖邦定
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结合采样开展水生植物调查——以滇池大泊口水域为例被引量:7
2020年
水生植物对改善水环境、维持生态系统正常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恢复水生植物已成为湖泊生态修复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准确高效地调查水生植物的组成、盖度和生物量是评价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开展和评价受损湖泊生态修复的基础。基于固定样点采样的水生植物调查方法(如网格法)劳动强度大,且无法准确反映水生植物的整体分布状况,而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此方面有非常大的应用前景。基于此,文章拟开发无人机遥感技术和采样调查相结合的水生植物监测方法,并应用于滇池大泊口水域。首先对无人机遥感影像进行校正和拼接,获得整个水域的遥感影像。通过影像分析,共分辨出74个相互独立的斑块,分别鉴定为挺水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香蒲(Typha orientalis)和菰(Zizania latifolia),浮叶植物莕菜(Nymphoides peltata)、野菱(Trapa incisa)和睡莲(Nymphaea spp.),以及沉水植物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和艾格草(Egeria densa)。根据不同斑块的类型和面积,计算出大泊口水域水生植物盖度为17.23%,其中挺水、浮叶和沉水植物的层盖度分别为3.30%、5.29%和10.05%。结合采样调查,计算出水生植物总生物量为676 t,其中挺水、浮叶和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分别为90、97、489 t。无人机遥感结合针对性的采样调查,能准确获得水生植物在整个水域的分布和生物量信息,为水生植物的调查和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该方法特别适合水生植被恢复的重点水域的水生植被生物量和盖度常规监测。
李杨王纯波李滨杜劲松黄育红
关键词:水生植物无人机遥感盖度生物量
一种淡水湖泊中枝角类的原位围隔规模化养殖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淡水湖泊中枝角类的原位围隔规模化养殖方法,其步骤:A、湖面搭建封底围隔:用高密度聚乙烯编织布做围幔,周边四个角固定于钢管骨架上;B、围隔内投饵:枝角类的天然饵料为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湖水经过筛网过滤后的微...
吴幸强肖邦定王纯波冯闪闪
文献传递
不同填料载体生物膜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被引量:4
2012年
利用自行设计的生物膜培养装置,通过对4种不同填料载体进行连续曝气循环培养生物膜,对湖水中的溶解态微囊藻毒素(MCs)的去除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填料载体上生物膜从形成到稳定大约需要3周;生物膜形成后对MCs的去除效率由高到低的顺序是:颗粒活性炭柱>多密孔球型滤料柱>塑料悬浮填料柱>陶瓷滤球柱。在实验水质条件下,当水力停留时间(HRT)=5 h,进水MCs浓度为21.5~47.25μg/L时,颗粒活性炭、多密孔球型滤料柱对MCs的去除率最高可达100%,塑料悬浮填料柱对MC-LR和MC-RR的去除率分别为70%和88%。当HRT=2.5 h时,塑料悬浮填料柱对MC-RR的去除率为MC-LR的2倍。生物膜对MCs的降解效果随温度(5~20℃)和溶解氧的升高而增加。塑料悬浮填料作为合适的生物膜挂膜填料载体对水源水的生物预处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黄建团吴幸强熊剑王纯波肖邦定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生物膜填料水力停留时间
阳离子淀粉制备条件优化及其对野外蓝藻的絮凝效果被引量:5
2018年
淀粉改性阳离子型絮凝剂具有无毒、价廉、高效以及可生物降解等优点而被广泛关注。该研究首先采用正交法对其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利用该制备材料在不同条件下进行了野外蓝藻的絮凝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当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GTA)与淀粉用量比例为1∶5,中火微波条件下合成的阳离子淀粉絮凝效率最佳。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最佳的絮凝条件为:搅拌速度在120 r/min以上,搅拌时间在0.5~4 min范围内时,絮凝效率可高达90%以上,且p H在5~9范围内对絮凝效率无影响。阳离子淀粉的投加量与初始叶绿素a浓度呈正相关,当初始叶绿素a浓度为100μg/L时,阳离子淀粉絮凝剂浓度仅需16.7 mg/L。
冯闪闪吴幸强吴幸强王纯波庆卉刘瑶肖邦定
关键词:阳离子淀粉
滇池不同湖区浮游动物群落稳定性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2023年
为了揭示滇池不同湖区浮游动物群落稳定性及其驱动因子,于2020年对滇池草海、大泊口、外海3个具有一定空间分隔的区域,按季度进行4次采样调查。结果表明,大泊口区域的溶解氧、透明度指标显著高于外海,总氮、总磷、悬浮物、叶绿素a和化学需氧量等指标浓度显著低于外海,草海理化因子浓度介于大泊口与外海之间。研究期间3个区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1属(枝角类12属、桡足类8属、轮虫21属),轮虫种类和密度均占较大比例。浮游动物年平均密度大泊口(7771.3 ind./L)>草海(2901.1 ind./L)>外海(634.8 ind./L);年平均生物量草海(3.72 mg/L)>大泊口(2.15 mg/L)>外海(2.09 mg/L)。非参数多元方差分析(PERMANOVA)与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结果表明,滇池3个区域间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极显著,导致大泊口与草海、外海群落结构呈极显著差异的属种为轮虫类群的种类,导致草海与外海群落结构呈极显著差异的属种为枝角类和轮虫类群的种类。此外,浮游动物群落稳定性与物种多样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经过生态修复后水质有所改善的湖区其浮游动物群落稳定性反而有所下降。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稳定性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溶解氧、pH和叶绿素a。本研究结果发现滇池异质生境的浮游动物群落稳定性存在较大差异,生态修复后短期内水环境的变化会降低以耐污种为优势所形成的浮游动物群落稳定性。
杨姣姣陈冬黄立成李杨董晋延黄超王纯波刘永定刘永定潘珉
关键词:滇池浮游动物群落稳定性生态修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