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苗莉

作品数:3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植物
  • 1篇铁白云石
  • 1篇同位素
  • 1篇群落
  • 1篇群落结构
  • 1篇群落结构特征
  • 1篇南沙群岛
  • 1篇海平
  • 1篇海平面
  • 1篇海平面变化
  • 1篇红树
  • 1篇红树植物
  • 1篇发育
  • 1篇发育特征
  • 1篇白云石
  • 1篇白云岩
  • 1篇FE同位素
  • 1篇表层沉积物
  • 1篇沉积物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作者

  • 3篇苗莉
  • 2篇颜文
  • 1篇向荣
  • 1篇于红兵
  • 1篇刘建国
  • 1篇朱小畏
  • 1篇姚少慧
  • 1篇王淑红
  • 1篇徐维海
  • 1篇黎刚
  • 1篇孙妮
  • 1篇罗云

传媒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惠州红树林保护区红树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被引量:9
2013年
2013年1月,对惠州市惠东红树林市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群落调查,共布设7条调查断面,21个100 m2调查样方。对红树林样地内的红树植物进行测量,记录红树种类、胸径、株高、密度、树型组成比例等指标,并进行重要性以及多样性等常规的群落分析,判定该地区植被的生长特征并研究其演替动态变化。调查数据表明,该区域的红树林具有内侧往外侧发展演替的趋势,同时该区域的红树林具有从陆缘往海缘发展演替的趋势。该红树林区域总体以白骨壤(Aricennia marina)与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为优势种,桐花树(Aegileras corniculaturn)、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以及秋茄(Kenaelia candel)也有一定分布优势,另外有卤蕨(Acrostichum aureum)以及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的零星分布。该区域的红树林群落主要由白骨壤+桐花树群落、白骨壤+无瓣海桑+老鼠簕群落以及无瓣海桑群落3种群落构成。该区域的红树林群落中,本土树种与外来树种具有自己原有的优势群落,在长期的群落发展中有各自向对方群落区域发展的趋势,最终形成本地物种-外来物种共同生长的群落。
姚少慧孙妮苗莉于红兵
关键词:红树植物群落结构
南沙群岛南科1井白云岩发育特征及铁白云石成因机制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南海自新生代以来发育了大量的碳酸盐岩台地和生物礁,并普遍发生白云岩化作用,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文章通过开展岩相学观察、矿物学分析、常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分析,同时结合Fe组分及Fe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对南沙群岛南科1井白云岩的发育特征和成岩环境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南科1井上中新统—下更新统白云岩主要形成于近地表环境中,溶蚀孔隙发育,残余结构明显。白云岩层中发育有多个与暴露成因有关的界面,未发现石膏层的存在。同时,白云岩普遍具有低Fe、Mn和Sr的特征以及与现代海水相似的REE分布模式,δ^(13)C和δ^(18)O多为正值,但不存在相关性。整体来看,白云岩可能形成于轻微蒸发海水的渗透回流作用,还受到了与古气候变冷有关的海平面下降的控制。此外,南科1井岩芯中多个层位发育铁白云石,并且集中分布在暴露面附近。Fe组分和Fe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白云岩中Fe主要来源于海水中碳酸盐的沉淀,成岩过程中基本不存在额外的陆源或热液来源的Fe混入。铁白云石主要形成于低温和浅埋藏环境中,大气淡水对生物骨架、生物碎屑以及自生碳酸盐矿物的淋滤-溶解作用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作为生物礁体暴露地表期间的产物,铁白云石的发育层位可能指示着低海平面时期。
韩雪徐维海罗云罗云刘建国黎刚程俊刘建国向荣朱小畏
关键词:白云岩FE同位素铁白云石海平面变化
南海典型断面表层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被引量:4
2019年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环境研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海底表层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分布规律与特征的研究鲜有涉及。本文以采集自南海4条典型断面(18°N、10°N、6°N、113°E)的7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V、U)分析,并结合沉积物粒度、元素富集系数等数据,探讨了表层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每个断面中的V、U含量变化趋势十分相似,Mo含量变化与V、U的总体变化趋势相近,但Mo在断面上的变化波动比V、U更强烈。4条断面中Mo平均含量表现出明显富集,除了V在断面Ⅰ中表现为轻度富集外,V和U平均含量都表现为亏损。影响沉积物中Mo、V、U含量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陆源碎屑含量、生物碳酸盐含量、细粒沉积物的吸附作用和氧化还原环境等。所有断面中V和U的含量分布主要受控于陆源碎屑组分,同时也受到生物碳酸盐含量和细粒沉积物的吸附作用的影响,氧化还原环境对其含量影响较小,受环境影响的自生组分含量较低。Mo的含量分布主要受控于海底氧化还原环境,陆源碎屑组分的贡献和细粒沉积物吸附作用的影响较小,受环境影响的自生组分含量较高。西南次海盆的Mo含量及其富集系数都较低,可能是由于西南次海盆的底流活动使其海底存在氧化环境所致。
程俊黄怡王淑红苗莉颜文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