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蒙

作品数:17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科教兴卫工程”青年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动脉
  • 5篇冠状
  • 5篇冠状动脉
  • 4篇心脏
  • 4篇磁共振
  • 3篇血管
  • 3篇影像
  • 3篇脂肪
  • 2篇心病
  • 2篇心肌
  • 2篇心肌应变
  • 2篇心脏磁共振
  • 2篇体层摄影
  • 2篇体层摄影术
  • 2篇左心
  • 2篇冠心病
  • 2篇钙化
  • 2篇钙化积分
  • 2篇T1
  • 2篇X线

机构

  • 14篇苏州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数坤(北京)...

作者

  • 14篇陈蒙
  • 11篇胡春洪
  • 6篇胡粟
  • 5篇陈灿
  • 3篇郝光宇
  • 3篇刘雨蒙
  • 3篇王希明
  • 3篇朱静芬
  • 2篇朱默
  • 2篇汪灵杰
  • 1篇戴慧
  • 1篇邱麟
  • 1篇黄周
  • 1篇刘斯润
  • 1篇平小夏
  • 1篇郭亮
  • 1篇孟倩
  • 1篇徐峰
  • 1篇马新星
  • 1篇沈海林

传媒

  • 3篇医学影像学杂...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中国CT和M...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增强扫描对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比较CT平扫与增强扫描所测得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的差异性,探讨增强扫描对冠状动脉周围脂肪FAI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检查的181例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以右侧冠状动脉为观察对象,按照斑块有无及类型分为非钙化斑块(52例)、钙化斑块(54例)及无斑块(75例)三组。分别于CT平扫(钙化积分)及增强扫描(CCTA)图像上,选取距右冠状动脉开口处10 mm起始的长为40 mm的冠状动脉进行勾画,并自动生成冠状动脉周围脂肪感兴趣区(ROI),取CT值范围为-190~-30 HU以剔除非脂肪组织,随后进行冠状动脉周围脂肪FAI的测量。使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及无斑块各组在增强前后血管周围脂肪FAI的差异,并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估其相关性。结果增强后各组所测FAI值的均高于增强前[非钙化斑块组:(-85.84±6.43)HU vs.(-83.09±5.86)HU;钙化斑块组:(-86.56±6.84)HU vs.(-84.44±6.99)HU;无斑块组:(-87.67±6.44)HU vs.(-86.23±6.65)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增强前后两组数据均高度相关(r分别为0.72、0.73、0.74,P<0.01)。结论增强扫描会导致冠状动脉周围脂肪FAI明显升高,基于平扫图像所测FAI更接近真实值。
陈灿陶青陈蒙查昕仪胡粟孙建清胡春洪
关键词:冠状动脉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CT血管造影脂肪组织
伴发房颤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及心肌应变的磁共振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通过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中伴房颤(AF)或不伴房颤(N-AF)的心脏磁共振影像特点,探究房颤的发生与肥厚型心肌病磁共振影像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3年4月在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无锡明慈心血管病医院行心脏磁共振检查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85例,分成房颤组(22例)及非房颤组(63例),分析两组间临床资料及磁共振影像特征的差异。结果:房颤组较非房颤组年龄偏大(P=0.011);血清生化指标N末端B型利纳钛原(NT-ProBNP)、肌红蛋白(MYO)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09);AF组左心室形态指标左室最大室壁厚度(LVDM)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每博输出量(SV)均较N-AF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26);AF组的左心房形态指标左房前后径(LAAD)及左房最大容积(LAVM)均较N-AF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0),左心房功能指标左房射血分数(LAEF)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左心室应变结果发现两组间周向应变(CS)、径向应变(RS)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两组间左心房应变参数平均LA长轴应变(%)、平均LA AV交界应变(%)有统计学差异(P=0.005、P=0.005);两组延迟强化(LGE)阳性率及LGE定量指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回归分析中,年龄、NT-ProBNP、LAEF、LVEF、CS、LGE定量(%)为HCM发生AF的影响因素。结论:肥厚型心肌病中房颤患者的磁共振影像具有一定的特征。
李琼陈蒙刘雨蒙朱静芬吴帆王希明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房颤心脏磁共振影像学特征
T1 rho和T2 mapping序列观察运动对膝关节半月板的损伤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采用T1 rho和T2 mapping序列观察步行、跑步和楼梯运动对膝关节半月板的影响。方法对23名健康志愿者分别于30min休息、走路、跑步和楼梯运动后行右膝关节3.0T MR扫描,每次运动随机选择,间隔期为1周,且运动前休息30min,评估膝关节不同部位半月板运动后T1 rho值和T2值的变化。结果运动后膝关节内侧半月板体部、后角及外侧半月板体部的T1 rho值和T2值均较休息状态减低(P均<0.05)。膝关节内侧半月板T1 rho值和T2值在运动后较休息状态降低率后角>体部>前角,而外侧半月板体部>后角>前角。结论 T1 rho和T2 mapping成像是检测不同运动对膝关节半月板影响的敏感MRI技术。
陈蒙陈蒙邱麟
关键词:半月板
DWI、DCE-MRI在中老年宫颈癌诊断、分期中的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序列(DWI)及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宫颈癌诊断、分期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47例,行常规MR、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DCE-MR)扫描。按照FIGO分期分为两组,由两名有经验的影像医师勾画ROI,比较Ⅰ期+ⅡA期组与ⅡB及以上分期组组间不同定量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1组平均ADC值为(0.869±0.181)×10^(-3)mm^(2)/s,2组为(0.716±0.1)×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组K^(trans)、K_(ep)、V_(e)非参数检验结果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MRI扫描基础上,应用DWI及DCE-MRI可以更全面、准确地对宫颈癌进行诊断和分期评估,对临床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姜楠陈蒙黄周吴玉锦孟倩平小夏王希明胡春洪
关键词:宫颈癌肿瘤分期
双源CT非线性融合技术对超重或肥胖患者心脏成像质量优化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炫速双源CT非线性融合技术对超重或肥胖患者心脏CT成像质量的优化价值。方法 36位体质指数处于超重或肥胖的患者行双能量心脏增强扫描,每一位患者重建4组图像,A组:NLB1(λ=150HU,ω=200HU),B组:NLB2(λ=70HU,ω=200HU),C组:NLB3(λ=260HU,ω=200HU),D组:NLB4(λ=260HU,ω=400HU),测量并计算上述图像主动脉根部、右冠状动脉中段、左冠状动脉主干和左心室前壁的CT值、图像噪声、SNR、CNR。采用TWO-WAY ANOVA及TUKEY检验客观评价各组图像质量。结果 4组图像间除心肌CT值无统计学差异外(F=2.492,P=0.064),余各部位CT值、噪声、SNR、CNR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血管CT值B组最高,与A组均无统计学差异。各血管噪声B组最小,与A组无统计学差异。心肌噪声C组最小,与A组无统计学差异。各血管SNR A、B组较高,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心肌SNR以A、C、D组较大,与B组有统计学差异。各血管均以D组SNR最小。心肌SNR B组最小。所有CNR均以A组最高,与B组无统计学差异,D组最小。结论非线性融合技术选择合适的融合参数(λ=150HU,ω=200HU)既可以提升超重或肥胖患者冠状动脉的强化效果又可以抑制冠状动脉及心肌噪声,进一步提高心脏CT成像的CNR。
王清波戴慧陈蒙李永超郭亮
关键词:肥胖信号噪声比对比噪声比
基于CT平扫冠状动脉周围脂肪影像组学诊断非钙化斑块的可行性被引量:18
2021年
目的探讨基于CT平扫冠状动脉周围(简称冠周)脂肪的影像组学模型对非钙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1例2019年8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CCTA检出206例(355支)冠状动脉有非钙化斑块,255例(510支)冠状动脉未见异常。于CT平扫[钙化积分(CCS)序列]图像对冠周脂肪进行感兴趣区(ROI)勾画。选取距冠状动脉开口处10 mm起始的长为40 mm的冠状动脉进行冠状动脉ROI勾画并自动生成冠周脂肪ROI,随后进行冠周脂肪衰减指数(FAI)以及影像组学参数的提取。将865支冠状动脉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组(n=606)和测试组(n=259)并进行组学建模,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FAI值以及组学模型对于非钙化斑块的诊断效能。结果从基于平扫的冠周脂肪的图像中共提取1692个特征,使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进行特征筛选后,筛选出14个特征用于影像组学模型的建立。模型在测试组中鉴别非钙化斑块患者和冠状动脉未见异常者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70.3%、63.2%、75.2%和0.75。结论基于平扫冠周脂肪影像组学模型对非钙化斑块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陶青王胜徐峰陈蒙查昕仪陈灿胡粟张灵艳沈海林胡春洪
关键词:冠状动脉钙化积分脂肪
基于深度学习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对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究基于深度学习(DL)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阻塞性冠心病和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12年12月至2019年12月接受CACS扫描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424例T2DM患者,并收集临床风险因素和斑块特征。斑块成分分为钙化、非钙化和混合斑块。阻塞性冠心病定义为最大直径狭窄率≥50%。采用基于DL的自动化方法计算CACS。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并计算比值比(OR)。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预测性能。结果CACS增加与更高的CCTA阻塞性冠心病概率相关(与CACS=0对比,CACS为1~99、100~299、300~999调整后OR分别为2.22、6.18、16.98,P值分别为0.009、<0.001、<0.001)。CACS预测阻塞性冠心病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64。对比CACS=0,CACS增加与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风险增加有关(CACS为1~99、100~299、300~999调整后OR分别为2.75、4.76、5.29,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CACS预测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的AUC为0.688。基于DL的CACS自动测量时间为1.17 min,低于手动测量时间1.73 min(P<0.001)。结论基于DL的CACS具有预测T2DM患者阻塞性冠心病、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的价值,经济、高效,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价值。
陈蒙胡竞成郝光宇胡粟陈灿陶青徐家梁王希明胡春洪
关键词:钙化积分冠心病
磁共振心肌应变定量评价心肌淀粉样变及与心肌初始T1值和ECV值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心肌应变定量评价心肌淀粉样变性(CA)价值及与心肌初始T1值和细胞外容积分数(ECV)值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CA患者(CA组)、10例可疑CA患者(可疑CA组)、2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HCM组)及40名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行3.0T心脏磁共振检查(CMR),扫描序列包括心脏电影、T1mapping、钆对比剂延迟强化(LGE)。在心脏电影图像上进行心肌应变分析,得到左室整体及各区域层面的3D径向应变(RS)、周向应变(CS)和纵向应变(LS)值。通过T1mapping图像获得心肌初始T1值和ECV值。对各组间上述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并将CA患者的心肌应变值与心肌初始T1值和ECV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A组的左室心肌各层面及总体的RS、CS、LS绝对值均低于HCM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且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可疑CA组的总体RS、CS、LS绝对值均减低(P<0.05)。CA患者左室总体RS值与心肌初始T1值(r=-0.775,P<0.001)及ECV值(r=-0.659,P<0.001)均呈负相关;左室总体CS值与心肌初始T1值(r=0.883,P<0.001)及ECV值(r=0.772,P<0.001)均呈正相关;左室总体LS值与心肌初始T1值(r=0.854,P<0.001)及ECV值(r=0.765,P<0.001)均呈正相关。结论:磁共振心肌应变可以定量评价CA患者心肌形变程度,且与心肌初始T1值和ECV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刘雨蒙朱静芬陈蒙汪灵杰朱默胡春洪
关键词:心脏磁共振心肌应变心肌淀粉样变
基于冠状动脉CT钙化积分图像与血管成像测量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的对比研究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探索不同阈值下基于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CS)图像测得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与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图像测量结果的差异,并探讨基于CCS方法测量FAI的可行性并探索合适阈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CCTA检查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纳排标准筛选后,非钙化斑块组纳入122例冠状动脉仅有非钙化斑块的患者,包含144支病变血管;无斑块组纳入97例冠状动脉未见明显异常的患者,包含186支正常血管。使用Perivascular Fat Analysis Tool软件勾画CCS和CCTA图像的冠状动脉并设置相应的脂肪组织阈值,软件自动生成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的感兴趣区,并计算出FAI。CCS图像设置4种脂肪组织阈值(-190~-30、-185~-25、-180~-20和-175~-15 HU);CCTA图像设置1种脂肪组织阈值(-190~-30 HU)。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2名医师基于CCS和CCTA图像测量FAI的组内及组间一致性。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CCS与CCTA图像测量的血管周围FAI间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探讨其相关性。结果(1)2名医师基于CCS及CCTA图像测得的FAI具有较好的组内及组间一致性;(2)阈值取-185~-25 HU时,非钙化斑块组基于CCS和CCTA图像测得的FAI分别为(-84.15±5.99)和(-83.83±5.98)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P=0.429);且无斑块组基于CCS和CCTA图像测得的FAI分别为(-83.41±5.75)和(-83.84±6.25)HU,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1.08,P=0.280);(3)阈值取-190~-30、-180~-20和-175~-15 HU时,非钙化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分别基于CCS与CCTA图像测得的FAI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非钙化斑块组和无斑块组不同阈值下基于CCS图像测得的FAI与CCTA图像所测得的FAI均呈中度相关。结论基于CCS图像测量FAI具有可行性,合适阈值为-185~-25 HU。
陈灿陶青陈蒙查昕仪胡粟胡春洪
关键词:冠状动脉
冠周脂肪影像组学鉴别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初探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初步探讨基于冠脉CTA(CCTA)图像上冠状动脉周围脂肪(PCAT)的影像组学模型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19例接受CCTA检查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分为三组,包括正常组(101例202支经CCTA评估为正常者),轻中度组[74例74支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为轻中度狭窄者],重度组(144例144支经DSA评估为重度狭窄者)。于左前降支(LAD)及右冠状动脉(RCA)最狭窄处的斑块周围勾画、分割PCAT的兴趣区(ROI),提取ROI内的影像组学特征,采用逻辑回归以及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进行特征筛选并建立影像组学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正常-病变组及轻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之间的诊断效能。结果构建的两个影像组学模型(正常-病变模型、轻中度-重度模型)分别得出16个和9个最优特征参数,其中LogarithmGLCM;ogarithm;lusterShade为两者共有的特征参数。正常与病变组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组、测试组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64和0.935,轻中度与重度组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组、测试组的AUC分别为0.69,0.644。结论基于CCTA图像上PCAT的影像组学模型在正常与冠状动脉狭窄之间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效能,但区分冠脉狭窄程度的鉴别能力较低。
查昕仪陶青胡粟陈灿陈蒙胡春洪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