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涛

作品数:4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色素
  • 2篇纤维素
  • 2篇纤维素酶
  • 2篇纤维素酶提取
  • 2篇酶提取
  • 2篇红曲
  • 1篇多酚
  • 1篇液态发酵
  • 1篇苹果渣
  • 1篇紫外
  • 1篇紫外-可见吸...
  • 1篇微粒
  • 1篇稳定性
  • 1篇吸收光谱
  • 1篇绿茶
  • 1篇抗氧化
  • 1篇抗氧化研究
  • 1篇可见吸收光谱
  • 1篇黄色素
  • 1篇黄酮

机构

  • 4篇长江大学

作者

  • 4篇刘涛
  • 2篇吴光旭
  • 2篇陈莎
  • 2篇李利
  • 2篇王岩岩
  • 2篇张崇尧
  • 1篇高梦祥
  • 1篇张佳兰
  • 1篇郭卢云
  • 1篇尹琳琳

传媒

  • 3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食品科技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1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红曲黄色素和红曲橙色素的稳定性研究被引量:7
2021年
为了研究不同色素组分的稳定性差异,利用大孔树脂柱层析分离得到了黄色组分F1和橙色组分F2,其中F1主要含有红曲素(monascin)和安卡红曲黄素(ankaflavin),F2主要含有红曲玉红素(monascorubrin)和红斑红曲素(rubropunctatin)。以F1和F2为材料,从光谱特征及色素残留率等方面分析了红曲黄色素和橙色素的pH、光和热稳定性。结果显示,红曲黄色素在pH2~9范围内稳定,红曲橙色素在pH2~4范围内稳定,当pH大于5时橙色素的特征吸收峰发生明显变化;红曲黄色素和橙色素的光稳定性均较好,紫外光照射270 min后,二者的特征吸收峰均未发生变化,色素残留率分别为70.4%±0.2%和64.4%±0.9%,明显高于姜黄色素(7.9%±0.7%);红曲黄色素的热稳定性优于红曲橙色素,80℃处理120 min后红曲黄色素的特征吸收峰不变,而红曲橙色素的吸收峰变化明显,且橙色素残留率(40.8%±1.9%)明显低于黄色素(87.4%±3.2%)和对照组姜黄色素(90.9%±4.5%)。结果表明,红曲黄色素是一种稳定性好的红曲色素组分,可用于高稳定性红曲色素产品的开发。
陈莎刘涛王帅王艳阳徐帅潘伟仪李利
关键词:红曲黄色素稳定性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纤维素酶提取绿茶茶多酚的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对纤维素酶提取绿茶茶多酚的工艺流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浸提一次后的绿茶渣中添加纤维素酶处理效果较好,绿茶茶多酚的提取率上升到14.17%。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得到纤维素酶提取绿茶茶多酚的最优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用量0.20g,pH=4.8,酶解温度55℃,酶解时间60min。优化条件下,绿茶茶多酚提取率可达到18.38%,为浸提法的2.12倍。
王岩岩郭卢云刘涛张崇尧吴光旭
关键词:纤维素酶茶多酚绿茶
纤维素酶提取苹果渣黄酮及抗氧化研究被引量:11
2010年
研究了纤维素酶提取苹果渣黄酮的工艺条件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与传统化学法相比,纤维素酶法提取苹果渣黄酮较好,黄酮提取率从0.43%提高到0.56%。对酶法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浓度0.2%,pH=5.2,酶解温度60℃,酶解时间40min。在最佳条件下,纤维素酶法所得黄酮的提取率可达到1.26%,为化学法黄酮提取率的2.93倍。并对提取的黄酮进行羟自由基清除实验,发现酶法与化学法提取黄酮的成分清除能力相似,表明两种方法提取黄酮物质结构可能一样。
王岩岩刘涛张崇尧尹琳琳吴光旭
关键词:纤维素酶黄酮苹果渣
红色红曲菌M7液态发酵菌丝体形态对红曲色素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丝状真菌液态发酵过程中,菌丝体形态特征对其生理状态以及代谢产物合成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红曲菌菌丝体形态与红曲色素生产能力之间的关系,利用微粒强化培养(Microparticle-enhanced cultivation,MPEC)技术,调节菌丝体以不同形态生长,并比较其发酵过程中的相关参数差异。结果发现,在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broth,PDB)中添加大米粉颗粒,红色红曲菌M7的菌丝体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当添加量为0、0.10%和0.20%时,分别形成典型的团块状、球状和絮状菌丝体;球状和絮状菌丝体的碳源消耗速度加快、生物量增加、生长周期缩短、红曲色素产量提高;其中,絮状菌丝体的红曲色素生产能力最强,在发酵的6 d,其红色素、橙色素和黄色素产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6.7±2.1)U/mL、(41.9±3.1)U/mL和(34.6±2.6)U/mL,是球状菌丝体的2.0~2.1倍,团块状菌丝体的3.3~3.6倍。该结果表明,絮状菌丝体能显著提高红曲色素的产量,为液态发酵生产红曲色素的最佳菌丝体形态。
姚玲玲刘涛陈莎张佳兰刘应保高梦祥李利
关键词:红曲色素液态发酵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