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鸾
- 作品数:9 被引量:26H指数:4
-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土高原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水利工程更多>>
- 晋北丘陵风沙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被引量:7
- 2018年
- 通过对山西右玉贾家窑阳坡退耕还林约20年后的4种植被恢复模式(自然恢复草地、油松林、柠条灌丛和油松—柠条林)土壤水分、理化性质、径流量和侵蚀量的测定,探讨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结果表明:(1)4种植被恢复模式0—100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无显著差异,油松林和自然恢复草地的土壤容重高于油松—柠条林和柠条灌丛,土壤总孔隙度的变化趋势与容重相反;(2)4种植被恢复模式0—20cm土层土壤粒度组成、pH、有机质、铵态氮和速效磷无显著差异,硝态氮和速效钾差异明显(P<0.05);(3)4种植被恢复模式径流量没有明显差异,但土壤侵蚀量自然恢复草地和油松林显著高于柠条灌丛和油松—柠条林(P<0.05);(4)覆盖度相似条件下,根系密度、近地表植被盖度和枯枝落叶层厚度是影响林草植被水土保持效应的主要因素。
- 张鸾赵利华
- 关键词:植被恢复模式水土保持效应土壤水分土壤理化性质
- 历史时期晋北森林生态系统变迁研究
- 2017年
- 通过对现有历史资料的分析,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我国晋北6个典型历史时期森林生态系统的系统状况、发展诱因、系统后果及系统运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除建国后晋北森林稍有恢复外,历史上晋北的森林生态系统随时间的推移退化程度越来越高,而人类活动是导致晋北森林退化的根本原因。人类活动对晋北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由易到难、由近至远,破坏的大体顺序是由平川盆地至低山区,由低山区至高山区,直至山区森林被摧毁殆尽。
- 王晓军王亚文张鸾张晓彤李茹梦
-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历史时期
- 晋西北不同土地恢复管理措施下土壤物理性状分析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晋西北丘陵风沙区由于受风蚀影响,土壤沙化十分严重,生态恢复是缓解此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研究不同土地恢复管理措施旨在为提高晋西北黄土高原丘陵风沙区农田土壤质量及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晋西北五寨县作为研究区,设置4种土地恢复措施:传统翻耕播种玉米(CTC)、免耕播种玉米(NTC)、免耕播种苜蓿(NTA)、撂荒地(WL)。通过野外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分析了0—50 cm土层土壤粒度组成、粒度参数和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结果】1)晋西北地区土壤主要以砂粒和粉粒为主。撂荒地砂粒含量最大,且随着深度的增加变化不明显;其它3种措施下的土壤表层砂粒含量均小于深层。不同土地恢复措施间粒度参数差异较大,翻耕分选较差,免耕玉米和免耕苜蓿属于分选中等到分选较好范围,表明翻耕地块土壤受到人为扰动较大,导致土壤偏细,其粉粒含量在0—50 cm土层变化范围为6.5%~15.3%,而免耕苜蓿和免耕玉米土壤环境相对较好。2) 4种土地恢复措施下表层0—40 cm的土壤容重均低于深层土壤,翻耕、免耕播种玉米和免耕播种苜蓿的土壤容重范围在1.10~1.50 g/cm^3之间,表现为WL>NTA>NTC>CTC,撂荒地土壤容重与其它三种处理措施的土壤容重差异显著(P <0.05),其他三种措施间差异不显著,40—50 cm土层四种土地恢复措施之间无显著差异;表层0—30 cm的土壤孔隙度以翻耕总孔隙度最大。翻耕地块土壤孔隙度显著高于其它三种恢复措施,其它三种恢复措施间无显著性差异,40—50 cm土层四种土地恢复措施之间无显著差异。3)不同土地恢复措施之间土壤质量含水量、饱和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存在较大差异,翻耕地块表层0—20 cm土壤毛管持水量显著高于其它三种恢复措施;免耕苜蓿和免耕玉米地块毛管持水量无显著差异,两者均显著�
- 刘爽王雅刘海龙刘海龙
- 关键词:晋西北土壤水分容重土壤孔隙度
- 近60年来汾河上游汛期悬移质输沙量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 2016年
- 利用汾河上游出口控制站兰村水文站1954—2013年汛期降雨、径流和输沙实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和双累积曲线法分析了汾河上游汛期悬移质输沙变化特征和驱动力对输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60年来汾河上游汛期悬移质输沙量和径流量下降显著,且输沙量变化幅度大于径流量。(2)近60年来汾河上游汛期降雨量变化不显著,但降雨量与径流量(P<0.01)、降雨量和输沙量(P<0.01)均显著线性相关。(3)近60年来特别是2000年以后汾河上游发生洪水特别是较大洪水的次数显著减少。(4)近60年汾河上游悬移质输沙量的变化大致分为4个阶段,1959年、1981年和2002年是3个转折点。1959年以前主要受降雨和径流的影响;1959—1981年,汾河水库的修建是悬移质输沙量减少的主要驱动力;1981—2002年,降水减少、经济活动和水土保持使得径流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2002年以后,降雨减少特别是暴雨减少,经济活动和水土保持使得径流量和输沙量继续减少,而汾河二库的建设,则使得兰村站悬移质输沙量变为0。
- 张鸾郭伟苏常红潘玉娟
- 关键词:径流量驱动力汾河上游
- 晋西北丘陵风沙区人工植被群落分布格局与多样性被引量:5
- 2017年
- 为了解晋西北丘陵风沙区人工植被群落特征与演替动态,选取右玉县贾家窑流域开展人工植被分布格局和生态特征调查,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分析人工植被群落的组成、结构、分布、生长特征以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右玉县贾家窑流域人工植被以油松、樟子松、华北落叶松、小叶杨、柠条锦鸡儿和沙棘为主要建群种。2)人工植被存在纯林比重较大、种植过密、管护不利等问题。3)应加强现有人工植被结构的优化调控,加快对小叶杨林的更新改造;加大乔、灌、草复合配置比例;加强人工植被的科学管护;对于樟子松在研究区不能实现自然更新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 张鸾郭伟李素清王晓军
- 关键词:人工植被多样性
- 晋西北丘陵风沙区人工针叶林枯落物–土壤碳氮磷对放牧干扰的响应
- 2024年
- 为探究晋西北丘陵风沙区人工针叶林林下枯落物–土壤养分特征及其对林间放牧的响应,以恢复年限约30年的油松和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其在有/无放牧干扰下枯落物(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土壤(0-20 cm)C、N、P含量、化学计量比、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差异.结果表明:4个样地枯落物有机C、全N和全P含量分别为338.98-545.95、6.63-11.59和1.51-2.19 g/kg,C:N、C:P和N:P分别为31.80-78.93、161.29-361.84和3.45-6.58,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分别为26.08-34.52、0.03-0.29和0.29-0.97 mg g-1h-1.土壤有机C、全N和全P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4.65-9.54、0.78-1.29和0.24-0.47 g/kg,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和微生物生物量C、N含量分别为0.21-0.28、10.90-15.38、1.94-4.00和28.17-83.55、5.16-10.18 mg/kg,C:N、C:P和N:P分别为6.00-7.40、18.68-24.23和2.77-3.62,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分别介于17.90-24.70、1.08-1.71、0.46-1.01 mg g^(-1)h^(-1).放牧干扰使油松和樟子松林枯落物半分解层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土壤有机C、全N、全P、微生物生物量C含量及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增加,还使油松林枯落物未分解层全N、N:P及土壤脲酶活性,樟子松林枯落物两层全P含量、未分解层脲酶活性和半分解层蔗糖酶活性及土壤硝态氮、速效磷和蔗糖酶活性显著增加,且樟子松林土壤有机C、全N、全P含量,尤其是微生物生物量C、硝态氮和速效磷,以及与C、N、P有关的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油松林.因此,研究区枯落物–土壤养分循环主要受到N和P的共同限制,林间适度放牧可以缓解人工林枯落物-土壤N、P限制,加速枯落物分解和土壤C、N、P尤其是有效态转化,樟子松更利于增加土壤C、N、P的有效性,可以考虑在区域造林规划和小老树更新改造时适当增加樟子松人工林的比例.(图4表3参42)
- 陕莎莎张鸾赵利华李素清
- 关键词:人工针叶林枯落物化学计量放牧
- 晋北风沙区人工林土壤水分及粒度特征被引量:6
- 2018年
- 以位于晋北风沙区右玉县贾家窑6种人工林地(11 a油松林、21 a油松林、23 a华北落叶松林、17 a油松+柠条混交林、柠条林和沙棘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含水量及粒度、计算粒度参数等分析比较不同林地土壤水分和粒度的变化及分布。结果表明:1)在0~100 cm深度,6种林地平均土壤含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沙棘林>11 a油松林>柠条林>17 a油松+柠条混交林>23 a华北落叶松林>21 a油松林;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相对较低,较深土层土壤水分受植物蒸腾耗水、根系分布深度及密度等因素影响;2)6种林地的粒度组成以极细砂和粉粒为主。7个粒级中,柠条林和沙棘林粉粒占比最大,其他林地极细砂含量占比最大;3)在0~100 cm深度,6种林地土壤平均粒径大小依次为:23 a华北落叶松林>11 a油松林>21 a油松林>17 a油松+柠条混交林>沙棘林>柠条林;4)沙棘林和柠条林有较强的水土保持能力,在晋北风沙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可以优先选择沙棘和柠条进行造林;5)研究区经过多年植被恢复,人工林耗水量增加。认为有必要根据土壤水分状况结合植被耗水特性和生长阶段开展人工林的科学管护,如适当调整植被盖度,加强林下草本和枯落物保护。
- 郭伟张鸾刘爽张凌云
- 关键词:土壤水分人工林风沙区
- 中条山铜尾矿坝自然定居草本植物群落特征被引量:1
- 2023年
- 为筛选适合铜尾矿生态修复的植物种类,采用TWINSPAN等级分类、DCA排序、M. Godron稳定性、物种多样性指数等方法,对山西中条山铜矿区十八河尾矿坝自然定居草本植物群落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区自然定居草本植物群落中54个样方共记录43种,隶属15科37属;2)TWINSPAN等级分类将研究区自然定居草本植物群落54个样方划分为10个群丛,用Ⅰ~Ⅹ表示。位于尾矿坝最高处的群丛Ⅹ恢复年限最短,位于尾矿坝底部的群丛Ⅰ、Ⅱ恢复年限最长;3)10个群丛群落稳定性排序为:Ⅳ>Ⅷ>Ⅶ>Ⅴ>Ⅰ>Ⅲ>Ⅵ>Ⅹ>Ⅸ>Ⅱ,均处于较不稳定状态;4)DCA排序第1轴反映恢复年限和尾矿坝海拔的变化,DCA第2轴反映植物生态类型的变化;5)恢复年限是影响中条山铜矿区尾矿坝自然定居草本植物群落组成的主要限制因子;6)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10个群丛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有显著差异(P<0.05)。优势种狼尾草和白羊草可用于未来该尾矿坝生态修复中。
- 侯力蓉张鸾李素清
- 关键词:尾矿坝群落物种多样性
- 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空间潜力研究——以神池县为例被引量:2
- 2017年
- 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生态空间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山西省神池县为例,分析该地的土地利用状况,从宏观尺度对其开展生态空间潜力研究。结果表明,从历史和现实条件看,神池县未来的生态发展应建立以森林为主的生态系统;从景观生态现状分析,该地区主要土地利用景观类型为耕地、林地(人工林和天然林)、草地,而耕地分布广泛且效益低下、林地数量少且质量低劣、草地生态服务功能差等问题限制了生态发展空间,据生态空间潜力计算,约有13.66%的低效草地、4.99%的撂荒耕地以及0.13%的其他未被利用土地可为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留出空间,未来林地用地面积可达总面积的42.70%,生态空间潜力巨大。基于潜力分析结果,文章提出了实现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目标的途径与阶段,以期为北方农牧交错带偏农区的土地规划和生态发展提供指导性意见。
- 李茹梦王晓军张鸾王亚文
- 关键词: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