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海波

作品数:2 被引量:38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质
  • 2篇地质意义
  • 1篇地壳深熔作用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岩石
  • 1篇岩石成因
  • 1篇三叠
  • 1篇三叠世
  • 1篇深熔作用
  • 1篇锆石
  • 1篇锆石U-PB...
  • 1篇晚三叠世
  • 1篇南秦岭
  • 1篇花岗岩
  • 1篇花岗岩成因
  • 1篇化学特征
  • 1篇碧口地块

机构

  • 2篇西北大学

作者

  • 2篇骆金诚
  • 2篇赖绍聪
  • 2篇臧文娟
  • 2篇李学军
  • 2篇秦江锋
  • 2篇李海波

传媒

  • 1篇地质论评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碧口地块王坝楚花岗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扬子板块西北缘碧口地区王坝楚岩体的岩石成因、成岩物质来源及其构造环境。方法对该岩体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岩相学及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该岩石具有高的SiO2(71.55%~72.04%)、Al2O3(14.96%~15.19%)含量,高场强元素(Ta,Nb,Ti,P等)明显负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等)正异常,有弱的Eu负异常;具有高的Sr/Y比值(20.75~42.49)、低Y(Y=8.28~9.13μg/g,平均8.89μg/g)和低的HREE(eg.Yb=0.49~0.61μg/g)的特征,并具有强分异的稀土元素组成模式(La/Yb)N=20.18~29.41。结论该岩体的时空位置及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形成于典型的后碰撞构造环境,可能是在印支期华北和扬子板块碰撞导致地壳加厚的环境下,以砂屑岩为主和角闪岩为辅组成的源区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进行不同程度的混合而成。在增厚地壳的条件下,下地壳角闪岩的部分熔融可能是导致碧口地区缩短增厚—伸张垮塌转换、发生拆沉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骆金诚赖绍聪秦江锋李学军臧文娟李海波
关键词:地壳深熔作用岩石成因
南秦岭晚三叠世胭脂坝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被引量:32
2010年
本文对出露于佛坪穹窿东部宁陕地区的胭脂坝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讨论了胭脂坝岩体的岩石成因、成岩物质来源及其地质意义。岩体主要由黑云母花岗岩组成。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胭脂坝黑云母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200Ma±4Ma。该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为富硅(70.09%~73.35%)、富碱(Na2O+K2O=7.49%~8.59%),A/CNK=1.01~1.08,里特曼指数(σ=2.07~2.62),钾大于钠(K2O/Na2O=1.12~1.39)和高CaO/Na2O值(>0.3),微量元素主要富集Rb、Th、U、K,亏损Nb、Ta、Sr、Ba、P和Ti,稀土总量129.98×10-6~189.97×10-6,轻稀土富集[LREE/HREE=8.00~10.73,(La/Yb)N=8.62~15.68],Eu亏损明显(δEu=0.41~0.50)。这些特征表明,胭脂坝岩体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为准铝—弱过铝质壳源S型花岗岩。结合对区域地质背景的全面分析表明,可能是印支运动晚期的造山作用造成本区地壳加厚,之后在伸展—减薄的背景下,中部地壳深度的变质砂屑质岩石,通过黑云母脱水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的产物。
骆金诚赖绍聪秦江锋李海波李学军臧文娟
关键词: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