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腾飞

作品数:5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农村领域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DNA条形码
  • 2篇头足类
  • 2篇物种
  • 2篇物种鉴定
  • 1篇形码
  • 1篇优势种
  • 1篇早期发育
  • 1篇早期发育阶段
  • 1篇中国近海
  • 1篇生长性状
  • 1篇条形码
  • 1篇秋季
  • 1篇主成分
  • 1篇主成分分析
  • 1篇资源调查
  • 1篇资源评估
  • 1篇资源状况
  • 1篇鲱形目
  • 1篇系统进化
  • 1篇系统进化分析

机构

  • 5篇上海海洋大学
  • 4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大连海洋大学

作者

  • 5篇杜腾飞
  • 4篇庄志猛
  • 4篇柳淑芳
  • 3篇李达
  • 2篇李昂
  • 1篇戴芳群
  • 1篇刘长琳

传媒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中国近海头足类资源评估及枪乌贼属级阶元划分
头足类是软体动物门头足纲所有物种的统称,具有生命周期短、生长速度快和资源量变化快的特点,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年来,中国近海头足类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海和南海海域,而渤海和黄海海域头足类资源的研究较少。本文在黄...
杜腾飞
关键词:中国近海头足类资源评估DNA条形码物种鉴定
文献传递
金乌贼(Sepia esculenta)早期发育阶段内壳形态学指标的主成分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为揭示金乌贼(Sepia esculenta)早期发育阶段内壳生长发育规律和形态学特征,本研究采集其红珠与黑珠期、心跳期、出膜期、初孵化幼体、5日龄、10日龄6个时期的金乌贼,分别测量其胴腹长(DML)、胴宽(MB)、体重(BW)、壳长(CL)、壳宽(CB),壳重(CW)、生长纹数(LN)7项指标,进行内壳形态学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红珠与黑珠期、出膜期和10日龄时期各生长指标间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心跳期、初孵化幼体期和5日龄时期部分生长指标间相关性不显著。主成分分析显示,红珠与黑珠期、心跳期的第1主成分为质量因子(体重和壳重),出膜期、初孵化幼体、5日龄、10日龄等4个时期的第1主成分为长度因子(胴腹长和壳长),这表明金乌贼不同时期内壳形态学各性状的生长速率存在一定差异,出膜前(红珠与黑珠期和心跳期)质量因子的增长优于长度因子的增长,而出膜后(出膜期至10日龄时期)长度因子的增长优于质量因子的增长。
李达刘长琳李昂杜腾飞柳淑芳庄志猛
关键词:金乌贼生长性状主成分分析
2006–2013年黄海秋季头足类资源状况调查与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为摸清中国黄海秋季头足类的资源状况,本研究根据2006–2013年秋季黄海渔业资源调查所取得的292个站位底拖网资料,以渔获率作为头足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分析黄海秋季头足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年度变化以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黄海秋季分布的头足类有14种,隶属于3目6科8属,不同年度头足类的种类变化为(8±2)种/年,以温带种占优势,也有一定数量的暖水种,未出现冷水种,明显反映出暖温带海区的动物区系特征。黄海秋季头足类的优势种为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剑尖枪乌贼(L.edulis)、针乌贼(Sepia andreana)和双喙耳乌贼(Sepioda birostrata),年际间优势种稍有不同。更重要的是,此阶段调查捕获了3个黄海新记录种:罗氏乌贼(Sepia robsoni)、多钩钩腕乌贼(Abralia multihamata)和真蛸(Octopus vulgaris)。根据这3个暖水种在黄海其出现的位置、频率和数量,分析可能的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头足类暖水种分布的纬度发生变化,导致其栖息范围扩大。调查还发现,柔鱼类和枪乌贼类为秋季黄海头足类优势类群,不同类群头足类的渔获量在年际间存在一定波动,且过去的十多年间黄海秋季头足类资源组成结构已有所变化。黄海不同区域间头足类资源量从北往南呈现递增趋势,黄海北部、中部、南部头足类的平均渔获率分别为0.55 kg/h、0.67 kg/h、0.98 kg/h。本研究结果可为黄海头足类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杜腾飞李昂戴芳群李达柳淑芳庄志猛
关键词:头足类资源调查优势种
DNA条形码在鲱形目鱼类物种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5年
采用PCR特异性扩增获得中国近海鲱形目(Clupeiformes)2科6属7种的48条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结合从Gen Bank筛选出的4科40属83种的COI基因序列225条,对鲱形目鱼类的COI条形码基因特征、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及其分子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分析,探索了DNA条形码技术在辅助鱼类物种鉴定和分类中的适应性。结果表明,4科41属90种273条COI基因序列的平均碱基组成为T:28.3%、C:28.3%、A:24.2%、G:19.2%,碱基组成表现出明显偏倚性。鲱形目鱼类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31,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种间距离为种内距离的41倍;系统学分析结果显示,97.8%的鱼类在系统进化树上均为单系。可见,鲱形目鱼类DNA条形码符合物种鉴定的要求,且基于COI基因所建的NJ树对物种分类具有较为准确的辨识力。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COI基因不仅能够解决低阶分类单元的系统进化关系,对于高阶分类单元的系统分析研究结果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李献儒柳淑芳李达杜腾飞庄志猛
关键词:鲱形目COI基因DNA条形码系统进化
山东近海习见鱼类DNA条形码及其电子芯片分析被引量:9
2016年
从GenBank下载到13目50科73属77种山东近海鱼类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 I)序列,通过分析其遗传距离及系统进化,并基于CO I序列筛选物种特异性探针来分析DNA芯片技术在进行物种鉴定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CO I基因DNA条形码的分析中,77种鱼类的种间遗传距离(平均0.117)明显大于种内遗传距离(平均0.0034),且每个物种的不同个体在进化树上都能聚在一起,提示DNA条形码能全部区分77个物种;根据CO I基因设计的用于芯片的特异性探针中,77个物种最终有64个可以筛选出物种特异性探针,占总物种数的83.1%,本研究旨在为山东近海鱼类物种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持。
柳淑芳李献儒杜腾飞庄志猛
关键词:COIDNA条形码DNA芯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