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玉森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铁路
  • 3篇青藏
  • 3篇青藏铁路
  • 3篇列车
  • 3篇乘务
  • 2篇旅客
  • 2篇旅客列车
  • 2篇乘务人员
  • 1篇氧气含量
  • 1篇睡眠
  • 1篇睡眠状况
  • 1篇体力劳动强度...
  • 1篇列车乘务员
  • 1篇富氧技术
  • 1篇乘务员

机构

  • 4篇中国铁道科学...
  • 1篇吉林铁路卫生...

作者

  • 4篇施红生
  • 4篇邱永祥
  • 4篇赵亚林
  • 4篇杨玉森
  • 2篇谷丽华
  • 2篇叶玉华
  • 1篇阮志刚

传媒

  • 2篇铁道劳动安全...
  • 1篇中国铁道科学
  • 1篇铁路节能环保...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青藏铁路旅客列车富氧技术条件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选择到拉萨的2列试验车和2列运营车,进行车内空气环境和人体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格拉段车内氧气分压为12.78-13.70 kPa,同一列车各席别间氧气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海拔高差使车内氧气平均下降0.133 kPa/100 m,车内满员使车内氧气分压比车外平均下降0.400 kPa;二氧化碳蓄积主要取决于旅客列车的满员程度;季节变化会引起人体生理适应性差异;随着海拔的升高车内人员高原反应症状发生率增加,当车内氧气含量达到相当于海拔3000~3500 m的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时,可使旅客高原反应得到有效控制。根据试验研究结果确定高原富氧技术条件:提出高原旅客车最小供氧量计算公式;确定在海拔高度4000-5000 m时高原旅客列车富氧控制标准、二氧化碳浓度建议标准;提出车内温度不得低于冬季18℃、夏季24℃;加强个体供氧管的使用、重点区段的供氧和巡诊。以此富氧技术条件可以满足现行用氧安全标准、车内空气洁净度和旅客高原反应控制的技术要求。
施红生赵亚林邱永祥杨玉森
关键词:青藏铁路氧气含量
青藏铁路旅客列车乘务人员睡眠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调查高原铁路旅客列车乘务人员睡眠状况,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提出合理措施保障乘务员身体健康。方法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乘务人员进行测评,同时对高海拔时乘务人员的体力劳动强度和高原反应情况进行测量。结果高原列车乘务人员睡眠问题明显比常模严重,同时乘务人员的劳动强度越大,高原反应越强烈,睡眠问题就越严重,焦虑和抑郁的倾向性也就越明显。结论高原铁路乘务人员的睡眠问题及其相关因素应该得到重视,并从乘务员本身和组织方面进行改善。
邱永祥施红生阮志刚赵亚林谷丽华杨玉森叶玉华周玮查洪武
关键词:青藏铁路乘务人员睡眠状况
青藏铁路列车乘务人员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索在高原低气压低氧环境中列车乘务人员体力劳动强度状况,为制订合理用工制度、劳动定额及福利待遇,保障铁路行车人员身体健康和行车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北京—拉萨T27/28次(三组)特快列车乘务工务岗位的餐车厨师、餐车服务员、列车员和检车员4个工种在西宁—拉萨运行期间的体力劳动强度进行测量。结果青藏铁路列车乘务岗位体力劳动强度均在Ⅳ级以上,其劳动特点为能量代谢率高、持续作业时间长,属能量消耗大的重体力劳动。建议高原旅客列车乘务工务岗位劳动强度级别必须控制在Ⅳ级以内,女职工不应超过Ⅲ级;进行高海拔大跨度运营作业前,必须进行适应性训练;必须建立青藏铁路职工健康监护体系,监察高原病及其他职业病发生变化趋势,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保障工人身体健康。
周玮叶玉华施红生邱永祥赵亚林杨玉森
关键词:青藏铁路列车乘务员
高原旅客列车乘务人员职业适应性指标
2011年
研究高原旅客列车乘务人员职业适应性指标,建立可行的乘务人员医学选训,健康监护制度。应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通过不同行车路线、车次进藏列车空气环境试验,乘务人员人群试验,对与急性高原反应密切相关的重要生理学参数进行试验调查,观察人体呼吸、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等主要生理指标随海拔增高,氧分压下降而变化的规律。筛选确定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3项指标能相对敏感地反映机体缺氧状态,与急性高原反应发生症状相关,可作为快速检测进藏列车乘务人员高原适应性的生理指标。
施红生邱永祥赵亚林杨玉森谷丽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