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琪

作品数:7 被引量:57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沉积物
  • 2篇人为污染
  • 2篇生态风险
  • 2篇潜在生态风险
  • 2篇重金
  • 2篇重金属
  • 2篇污染
  • 2篇湖泊
  • 1篇营养化
  • 1篇植被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退化
  • 1篇水生
  • 1篇水生植被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浅水湖泊
  • 1篇稳态转换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7篇林琪
  • 5篇张恩楼
  • 5篇王荣
  • 4篇沈吉
  • 4篇刘恩峰
  • 1篇陈旭
  • 1篇李艳玲
  • 1篇袁和忠
  • 1篇羊向东
  • 1篇徐敏
  • 1篇王倩

传媒

  • 2篇湖泊科学
  • 2篇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异龙湖沉积物重金属人为污染与潜在生态风险被引量:13
2019年
本文通过对云南省异龙湖4个沉积短岩芯中Al、Ti、As、Cd、Cr、Cu、Ni、Pb、Hg、Zn等金属元素含量与赋存形态的分析,研究了重金属污染特征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除Cd之外,沉积物中其余金属元素含量变化较小,变异系数均小于0. 3.根据聚类分析结果,所有元素可分为两组,第Ⅰ组元素包括As、Cd、Hg和Pb,第Ⅱ组元素包括Al、Ti、Cr、Cu、Ni和Zn;各沉积岩芯中每组元素具有相似的垂向变化规律,但不同沉积岩芯中各组元素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差异,反映了较为复杂的沉积环境特征.相关分析表明,沉积物中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明显受到沉积物质地变化的影响.沉积物中Cd和Pb以可还原态为主,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48%和42%; Cr、Cu、Zn和Ni主要赋存于残渣态中,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68%~82%.根据重金属富集系数和次生相富集系数评价结果,Cd为主要的污染元素,平均达到了中等污染程度,而其他元素为无污染至弱污染水平;人为贡献的重金属主要赋存于可提取态中.综合生态风险指数与沉积物质量基准评价结果、以及重金属污染水平与赋存形态,异龙湖表层沉积物中As、Cu、Hg、Ni、Pb和Zn具有低等程度的潜在生态风险,Cd具有较高程度的潜在生态风险.
李小林刘恩峰刘恩峰张恩楼张恩楼林琪沈吉
关键词: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
程海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变化及人为污染与潜在生态风险被引量:8
2017年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是影响湖泊等水体环境质量与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对程海9个沉积短岩芯中10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析,在^(210)Pb与^(137)Cs定年的基础上,研究了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与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与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并参考重金属污染水平,评估了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各岩芯不同年代沉积物中,除了Cd含量变化较大之外(变异系数为0.59),其余各金属元素含量变化均较小(变异系数小于0.20);空间上,各岩芯之间每一种金属的平均含量差异较小,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为1.2~1.8,显示了不同湖区重金属较为相似的富集规律.沉积物中主要污染元素为Cd、Pb和Hg,其中Cd和Pb污染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近十年来Cd污染程度稍有下降,但仍呈中等污染水平,而Pb污染程度持续增加,属于弱污染水平;Hg污染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呈弱污染水平;而As、Cu和Zn仅在部分近表层沉积物呈现较弱污染.空间上,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水平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趋势.除了大气沉降(主要为有色金属冶炼释放)输入之外,程海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还可能受到农业面源与生活污水排放的影响.表层沉积物中As、Cu、Ni、Pb和Zn具有较低的潜在生态风险,Hg和Cd具有中-高潜在生态风险.
于真真刘恩峰张恩楼张恩楼林琪王荣沈吉
关键词: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
近百年来洱海沉积物有机碳埋藏时空变化被引量:7
2019年
湖泊沉积物有机碳埋藏是陆地碳循环中重要的环节,对全球碳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洱海是云贵高原第二大淡水湖,目前对洱海生态环境变化、重金属与营养盐污染等已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近百年来沉积物有机碳埋藏时空变化与驱动因素缺乏系统的分析.本文通过对洱海北部湖区典型岩芯(编号EH2012)以及其他湖区13个沉积岩芯中有机碳(OC)含量的分析,结合湖泊生态环境与气候因子变化,研究了近百年来沉积物有机碳埋藏时空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 C/N摩尔比值表明洱海沉积物中OC以湖泊内源为主,不同湖区岩芯中OC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以EH2012岩芯为例,OC含量历史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1970年以前,表现出较稳定的低值; 1970-2000年,OC含量逐渐增加; 2000年以来,OC含量增加更加明显并达到近百年来的最大值.近百年来,EH2012岩芯有机碳累积速率(OCAR)呈逐渐增加趋势,变化范围为7.9~87.2 g/(m^2·a),平均OCAR(OCAR)为24.1 g/(m^2·a); OCAR变化与OC含量和区域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全球变暖与营养驱动下的湖泊生产力提高可能是近年来OCAR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重金属Cd污染初始时间建立的时标,1982年以来不同湖区OCAR为17.1~44.7 g/(m^2·a),采用克里金插值得到的全湖OCAR均值为31.4 g/(m^2·a);不同湖区OCAR与磷累积速率呈显著正相关,指示了湖泊营养水平对有机碳埋藏空间变化的重要影响.
刘会基刘恩峰于真真张恩楼张恩楼林琪沈吉
关键词:洱海沉积物
泸沽湖近代沉积环境时空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通过对泸沽湖沉积岩芯粒度、磁化率(χ_(lf))、化学蚀变指数(CIA)等沉积指标的分析,结合^(210)Pb和^(137)Cs定年结果以及区域降水和人类活动等资料,研究了近150年来泸沽湖沉积环境的时空变化特征与主要影响因素.泸沽湖沉积物粒度组成以黏土与细粉砂为主(>80%),细颗粒组分(如黏土)含量与χ_(lf)、CIA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各岩芯沉积指标垂向变化规律相似,1920s之前,沉积指标较为稳定,为人类活动影响较弱的准自然沉积阶段;1920s以来,χ_(lf)、CIA值与黏土含量逐渐升高,反映了风化与成壤作用较强的细颗粒表土物质侵蚀开始加强,可能与流域农业发展及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影响有关;约1970年以来,χ_(lf)、CIA值与黏土含量进一步升高,指示了流域内表土侵蚀与上述人类活动影响的进一步增强,与文献记录的1970s—1980s两次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吻合;约2002年以来,χ_(lf)、CIA值与黏土含量降低,反映了表土侵蚀减弱,与近年来流域植被逐渐恢复及降水减少有关.与器测资料对比研究表明,降水等气候因素对近代泸沽湖沉积环境演变的影响相对较弱.空间上,各沉积指标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黏土含量在南部和北部湖区两侧靠近洪积扇及冲积平原的湖区沉积物中较高;近50年以来,各沉积岩芯所反映的平均沉积通量为0.020~0.043 g/(cm^2·a),南部湖区高于北部湖区,主要受入湖水系分布及流域南部地区高强度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壤侵蚀的影响.
林琪刘恩峰张恩楼沈吉袁和忠王荣
泸沽湖沉积物中磷累积的时空变化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5
2021年
湖泊沉积物中磷累积特征反映了流域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磷入湖通量的变化,与湖泊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本研究分析了泸沽湖15根长17~27 cm沉积短岩芯中磷的含量,评估了自然源与人为源磷的贡献,探讨了近140年来不同来源磷累积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流域人类活动和湖泊生态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湖区沉积物中磷含量垂向变化趋势总体一致。以南部湖心区LGS岩芯为例,1960年前,沉积物中磷的含量与累积通量较低,为人类活动干扰较弱的准自然沉积;1960~2000年,自然源与人为源磷的含量和累积通量均逐渐增加,其中1960~1980年和1980~2000年人为源磷累积通量平均分别为4.9 mg/(m^(2)·a)和39.1 mg/(m^(2)·a)。2000年以来,沉积物中自然源磷的累积通量略有降低,但人为源磷的累积通量持续升高,平均为109 mg/(m^(2)·a)。空间上,南部湖区自然和人为源磷的累积通量总体上高于北部湖区,不同时期自然源磷的累积通量高值区均位于南部湖区东部,而沿岸居民点密集分布的南北湖区连接处和西北部湖区人为源磷的累积通量相对较高。不同来源磷累积通量的时空变化主要与农业和旅游业发展导致的土壤侵蚀和污染排放输入有关。沉积物中磷累积通量与硅藻、摇蚊等水生生物属种呈同步的历史变化趋势,指示了磷输入对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影响。
陈月林琪刘恩峰张恩楼王萧沈吉
关键词:沉积物生态环境
过去百年来中国东部浅水湖泊水生植被演化模式被引量:3
2021年
大型水生植物对维持浅水湖泊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深入理解其长期演化过程和规律对于生态系统恢复和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浅水湖泊大型水生植被历史演化的过程和模式仍存在争议,并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文章通过对东部平原湖区14个典型浅水湖泊过去百年来沉水植被变化数据的综合对比分析,揭示出该区域湖泊沉水植被分别经历了稀少期(20世纪初至50年代)、增长期(20世纪50~80年代)和衰退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三个变化阶段,该发现区别于传统认识中沉水植被在历史时期由多到少的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之上,文章进一步提出了东部平原湖区湖泊沉水植被过去百年来可能的演化模式,推动了对浅水湖泊水生植被长期演化过程的探讨.同时,研究结果还显示该区域湖泊沉水植被在年代际尺度上呈现出渐变的退化过程,区别于经典稳态转换理论提出的湖泊生态系统突变过程中水生植被快速消亡的结论.本研究对于当前中国东部平原湖泊从"藻型湖"到"草型湖"的修复治理,尤其是确立湖泊水生植被的历史参考本底和修复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黄菲帆张科黄世鑫林琪
关键词:水生植被沉水植被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稳态转换气候变化
长江经济带湖泊环境演变与保护、治理建议被引量:17
2020年
长江经济带湖泊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东部江淮流域洪泛平原区。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长江经济带东、西部湖泊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问题。全面改善长江经济带湖泊水环境,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缺乏长期监测数据的情况下,过去湖泊环境变化的研究可为当前的保护与治理提供历史借鉴。文章剖析了长江经济带东、西部湖群的环境问题,总结出我国西南地区高海拔山地湖泊水质环境明显好于低海拔的断陷湖泊,江淮地区浅水湖泊水环境质量总体比西南地区的更差;通过沉积记录的多指标研究,从长期演化的角度,重点揭示了长江经济带东、西部两个区域不同类型湖泊过去百年来环境演化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对气候、水文和营养变化的响应机理;查明了近年来湖泊生态系统退化原因;讨论了古湖沼研究在生态系统修复参考目标设定、治理效果评估、水生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结构优化、生态系统临界转换预警、生态安全评估等方面的应用价值。最后,针对不同区域湖泊面临的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及治理对策。
羊向东董旭辉陈旭王荣王倩林琪徐敏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退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