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牛红艳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淀粉
  • 2篇茄红素
  • 2篇酯化
  • 2篇微孔淀粉
  • 2篇缓释
  • 2篇番茄红素
  • 1篇代谢产物
  • 1篇淀粉基
  • 1篇淀粉制备
  • 1篇冻干
  • 1篇玉米
  • 1篇制备及性能
  • 1篇生物活性
  • 1篇生物活性研究
  • 1篇双醛
  • 1篇双醛淀粉
  • 1篇丝核菌
  • 1篇铜肥
  • 1篇微胶囊
  • 1篇微孔

机构

  • 4篇甘肃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蒲陆梅
  • 4篇牛红艳
  • 3篇孙艳
  • 3篇龙海涛
  • 3篇张慧秀
  • 1篇毕阳
  • 1篇邱慧珍
  • 1篇李静
  • 1篇孙建军

传媒

  • 2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食品与发酵工...
  • 1篇化学研究与应...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马铃薯中立枯丝核菌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研究了马铃薯中立枯丝核菌的代谢产物。首先利用不同的有机溶剂萃取立枯丝核菌培养滤液并测定各组分生物活性,其次结合薄层色谱(TLC)与硅胶柱层析两种色谱分析方法对有毒性组分进行了分离纯化,最后利用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等方法对立枯丝核菌毒素做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毒性高于氯仿提取物。硅胶柱层析中分离得到5个立枯丝核菌分离物(I_1、I_2、I_3、I_4、I_5)。紫外吸收数据表明,I_1在198.5 nm处有最大吸光度;红外光谱表明,I_1中有-CH_2(2927.41、2856.06 cm^(-1))、C=O(1735.62 cm^(-1))、C=C(1635.34 cm^(-1))、-CH_3(1417.42 cm^(-1))、-C-O(1263.1、1128.2 cm^(-1))等基团存在;GC-MS分析结果表明,I_1中的主要物质有磷酸三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甲氧基甲基)三苯基氯化磷几种物质。
张慧秀龙海涛孙艳牛红艳蒲陆梅邱慧珍
关键词:马铃薯立枯丝核菌代谢产物生物活性
一种环境友好的淀粉基缓释铜肥的制备及性能测试被引量:2
2016年
以L-半胱氨酸、双醛淀粉缩合反应制得双醛淀粉半胱氨酸螯合树脂并实现了对Cu^(2+)的螯合吸附,此后经海藻酸钠包埋造粒,制备了一种新型淀粉基缓释铜肥。采用红外、元素分析和扫描电镜对该铜肥的组成及形貌做了表征。通过水溶出率试验以及土壤培养试验初步考察了该肥料的缓释性能。结果表明,该肥料中铜含量为1.40%,粒径约为3 mm,铜的释放主要依赖于肥料的降解。pH,温度及土壤湿度对Cu释放率有一定的影响。在正常的土壤湿度下,该铜肥28天后的释放率仅为17.66%,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牛红艳蒲陆梅李静孙建军
关键词:双醛淀粉淀粉基
酯化微孔玉米淀粉制备及其吸附番茄红素的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为了提高番茄红素的储存稳定性,首先以玉米淀粉为原料,辛烯基琥珀酸酐为酯化剂,α-淀粉酶为酶解剂,制备了酯化微孔淀粉,测定了酯化微孔淀粉的取代度及水解度,并通过红外光谱及扫描电镜对其进行了表征。其次将其应用于吸附番茄红素,以番茄红素吸附量为指标,考察了吸附浓度、吸附时间、吸附温度的影响,并测定了酯化微孔淀粉吸附番茄红素的饱和吸附量。最后测定了酯化微孔淀粉吸附番茄红素在自然光、紫外光、不同温度及氧气存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制备的酯化微孔淀粉取代度DS=0.0227,水解度DE=0.46,且经红外光谱及扫描电镜表征说明制备的酯化微孔淀粉不仅成功引入了酯基且具有良好的开孔性能。单因素实验表明较佳吸附浓度、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分别为10μg/m L,30 min,45℃。酯化微孔淀粉对番茄红素饱和吸附量高达225.45μg/g。稳定性实验表明,酯化微孔淀粉吸附的番茄红素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因此酯化微孔淀粉可用于番茄红素的保存。
龙海涛孙艳张慧秀牛红艳蒲陆梅
关键词:番茄红素
冷冻干燥制备番茄红素微胶囊及其缓释性能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为了提高番茄红素的稳定性,以酯化微孔淀粉、麦芽糊精、明胶、蔗糖及VC为复合壁材,番茄红素为芯材,通过冷冻干燥的方法制备了番茄红素微胶囊,并对制备的番茄红素微胶囊缓释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采用酯化微孔淀粉、麦芽糊精、明胶、蔗糖及VC为复合壁材,其质量比为1∶0.67∶0.56∶0.22∶0.44,包合温度为50℃,包合时间为0.5 h,芯材和壁材的质量比为10∶90时制得的微胶囊包封率高达91.78%,微胶囊经扫描电镜表征得表面光滑且呈球形,直径在10μm左右;制备的番茄红素微胶囊具有良好的肠溶性,体外释放研究表明其释放数据符合Higuchi扩散模型,说明番茄红素微胶囊体外释放符合菲克扩散机理。
龙海涛毕阳张慧秀孙艳牛红艳蒲陆梅
关键词:番茄红素微胶囊缓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