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谭强

作品数:15 被引量:90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秦皇岛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心肌
  • 5篇替罗非班
  • 4篇心肌梗死
  • 4篇血管
  • 4篇内皮
  • 4篇梗死
  • 3篇瑞替普酶
  • 3篇细胞
  • 3篇急性心肌梗死
  • 2篇弹力
  • 2篇动脉
  • 2篇血栓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小板参数
  • 2篇血小板减少
  • 2篇血小板减少症
  • 2篇氧化氮
  • 2篇一氧化氮
  • 2篇溶栓
  • 2篇溶栓治疗

机构

  • 15篇河北医科大学
  • 4篇天津医科大学
  • 3篇大连大学
  • 2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协和医科...

作者

  • 15篇谭强
  • 13篇王庆胜
  • 8篇卞秋武
  • 7篇杨红梅
  • 6篇王晓亮
  • 5篇林海龙
  • 5篇孙丽敏
  • 5篇张双月
  • 3篇刘淑华
  • 3篇马春朋
  • 3篇李广平
  • 3篇王雪青
  • 3篇王乐
  • 3篇张双
  • 2篇王文广
  • 2篇郑成环
  • 1篇刘洪梅
  • 1篇李扬
  • 1篇刘晓丽
  • 1篇柳东田

传媒

  • 4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新药杂志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分子心脏...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替罗非班联合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性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半量瑞替普酶溶栓用于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入选我院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208例,年龄27~75岁,随机分为联合溶栓组及瑞替普酶组。比较两组30 d内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心力衰竭或肺水肿、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非致死性再梗死、心肌缺血复发等临床事件发生率以及轻度出血、中度出血、严重出血及脑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死亡、心源性休克、心室颤动、II~III度房室传导阻滞、补救性PCI事件发生率无差异,联合溶栓组非致死性心肌再梗死发生率、心肌缺血、室性心动过速、心力衰竭及肺水肿发生率明显低于瑞替普酶组。两组轻度出血、中度出血、严重或威胁生命的出血及总出血发生率无差异。结论:替罗非班联合半量瑞替普酶溶栓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与瑞替普酶溶栓相比,安全性方面相似。
卞秋武王乐王雪青张双月王庆胜林海龙谭强杨红梅王晓亮王文广
关键词: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瑞替普酶替罗非班
血栓弹力图及血小板参数检测替罗非班致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1例被引量:7
2013年
替罗非班是目前国内现有的一种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确切,但其潜在的血小板减少及出血风险较高。目前,对于替罗非班所致的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GIT)患者是否发生严重致命性出血、是否需要输注血小板,
卞秋武谭强孙丽敏王庆胜林海龙杨红梅王晓亮张双刘淑华
关键词:替罗非班血小板参数
替罗非班联合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联合半量瑞替普酶用于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2007-01~2011-12入选我院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208例,随机分为联合溶栓组及标准瑞替普酶组.比较两组30 d内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心力衰竭或肺水肿、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非致死性再梗死、心肌缺血复发等临床事件发生率,以及轻度、中度、严重出血及脑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死亡、心源性休克、心室颤动、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溶栓组非致死性心肌再梗死发生率、心肌缺血、室性心动过速、心力衰竭及肺水肿发生率明显低于标准瑞替普酶组.两组轻度出血、中度出血、严重或威胁生命的出血及总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替罗非班联合半量瑞替普酶溶栓用于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治疗与标准瑞替普酶溶栓比较,安全性方面相似.
卞秋武王乐王雪青张双月王庆胜林海龙谭强杨红梅王晓亮王文广
关键词: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瑞替普酶替罗非班
血管内超声及虚拟组织学评估冠状动脉血管重构与斑块成分的关系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及虚拟组织学技术检测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重构与斑块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1例冠心病患者行血管内超声及虚拟组织学检查,根据其重构指数分为正性重构组(n=19)及负性重构组(n=22),检测并比较两组的斑块负荷、血管面积、管腔面积以及斑块成分等。结果与负性重构组比较,正性重构组最小管腔处血管面积(17.95±4.25 mm^2比11.44±2.13 mm^2)、管腔面积(6.02±1.85 mm^2比4.98±1.06 mm^2)、斑块负荷(63.83%±7.89%比63.83%±7.89%)均显著增大(P<0.05)。虚拟组织学显示正性重构组比负性重构组坏死成分比例增加(30.38%±9.33%比17.19%±11.31%,P=0.001)、纤维成分比例减少(44.61%±14.93%比61.08%±14.81%,P=0.002),钙化和纤维脂质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重构指数与坏死成分比例呈正相关(r=0.373,P=0.023)。结论冠状动脉的正性重构伴随着坏死核心增加,正性重构可能是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的表现。
谭强王庆胜杨红梅张扬韩桂华马卉李扬张双月
关键词: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斑块成分血管重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发生心肌梗死后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4
2013年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PMIS)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并发症,临床上容易误诊。随着溶栓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等再灌注技术的发展,其发生率明显降低。PCI术后发生PMIS报道较少,结合文献资料,我们对最近遇到的1例PCI术后PMIS患者的诊治进行回顾分析。
卞秋武谭强王庆胜孙丽敏张双刘淑华
关键词:心肌炎
人脐带Wharton′s jelly源性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表型鉴定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人类脐带Wharton′s jelly来源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表型鉴定。方法:剔除人类脐带动静脉,获得脐带Wharton′s jelly组织,应用组织块贴壁法进行培养,以流式细胞法行细胞表型鉴定。结果:分离出的人类脐带Wharton′s jelly组织,在培养后3-7 d可见细胞从组织块爬出,主要表现长梭形的成纤维样细胞,2周左右可达80%汇合,这些细胞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的标记物CD105、CD73、CD90、CD54、CD44,而不表达造血和内皮标记物CD34、CD45、CD106和CD133。结论:应用组织块贴壁法可以从人脐带Wharton′s jelly中分离、培养出干细胞,它们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的标记物。
王惠凤马春朋王庆胜梁慧谭强齐曦明刘晓丽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
氟伐他汀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的预防作用。方法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18例,随机分为氟伐他汀组61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氟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80mg口服,1次/d。2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及随访24个月时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治疗前及随访24个月时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2组患者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随访24个月,观察2组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阵发性心房颤动进展为永久性心房颤动、心力衰竭、脑卒中等发生情况。结果氟伐他汀组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率(24.59%)和心力衰竭发生率(6.55%)明显低于对照组(49.12%、19.29%)(P<0.05),阵发性心房颤动进展为永久性心房颤动发生率(8.19%)、脑卒中发生率(6.55%)与对照组(12.28%、8.7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和随访24个月时,氟伐他汀组血清C反应蛋白[(1.34±0.91)、(0.73±0.32)mg/L]和同型半胱氨酸[(11.79±2.79)、(11.41±3.12)μmol/L]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2.58±1.91)mg/L、(16.93±5.81)μmol/L]和对照组[(1.70±0.91)、(0.98±0.74)mg/L,(15.05±4.81)、(14.65±8.21)μmol/L](P<0.05);随访24个月时,氟伐他汀组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治疗可减少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和心力衰竭的发生。
谭强李广平张双月富华颖邹晓译赵君郝佳孙强
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氟伐他汀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
循环早期内皮祖细胞与外向生长内皮细胞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循环早期内皮祖细胞(early-EPC)与外向生长内皮细胞(OEC)的生物学差别以及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单个核细胞于体外培养early-EPC和OEC,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CD14、CD34、CD45、CD105、CD13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2型受体(VEGFR2)、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表达情况。应用激光共聚焦鉴定细胞吞噬及结合的能力,并分别测定两种细胞的增殖能力、黏附功能、成血管能力以及分泌一氧化氮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其次,将18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early-EPC组(n=6)、OEC组(n=6)及对照组(n=6)。在3组动物制造出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后,分别向心肌内移植early-EPC、OEC及培养液。4周后测定移植细胞的分布情况及血管密度,并分析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early-EPC显示为CD14、CD45阳性,而OEC不表达CD14、CD45。两种细胞均表达内皮标志CD105、VEGFR2及vWF;均可以吞噬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并结合荆豆凝集素1(UEA-1)。OEC增殖力、成血管能力较early-EPC明显增强,但两种细胞黏附能力及分泌VEGF、一氧化氮的能力无差别。early-EPC移植不能增加血管密度及改善心功能,而OEC可以整合入血管、促进血管新生并改善心功能。结论 early-EPC不具备祖细胞的特征。OEC具有祖细胞的特征,能促进缺血心肌的血管新生,是适合的移植种子细胞。
谭强邱录贵李广平李长虹孟恒星杨万松郑成环刘洪梅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血管新生心肌缺血一氧化氮
替罗非班致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一例被引量:6
2013年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8岁。因"发作性胸闷痛10 d"于2012年6月14日16∶24入院。患者10 d前开始静息时反复发作胸闷痛,向肩背部及左上肢放散,伴出汗、乏力,持续10 min至1 h不等,每天发作2~3次。既往高血压病史2年。查体:血压140/80 mm Hg。意识清,双肺底可闻及少量湿啰音。
卞秋武谭强孙丽敏王庆胜林海龙杨红梅王晓亮张双刘淑华
关键词:替罗非班血小板减少血栓弹力描记术血小板参数
64层螺旋CT判定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研究
2008年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64 SCT)冠状动脉成像判定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准确度。方法 选择72例临床疑诊冠心病的患者先后行64 SCT冠状动脉成像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G)。对两种方法判定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72例SCAG显示的720节段冠状动脉图像中,64 SCT提供可供分析为684节段,可评估率为95.0%。与SCAG对照分析,64 SCT判定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狭窄度≥5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度分别为67.4%、92.9%、69.5%、92.3%和88.0%。结论 64 SCT冠状动脉成像作为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对检出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有较高的准确度,可用于冠心病的初步筛查。
马春朋王庆胜谭强
关键词:螺旋计算机冠状动脉疾病血管造影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